百衲衣的拼布艺术在服装绿色设计理念下的创新应用
2023-08-04施嘉琪刘红晓
施嘉琪,刘红晓
(广西科技大学 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545006)
1 中国传统百衲衣的概述
百衲作为中国传统女红文化之一,曾经与纺织、刺绣等手工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中国传统服饰中存在不同形式的百衲衣,其存在时间跨度大,应用涉及范围广。传统百衲衣与其他拼布艺术在工艺上有相同点,但在概念、形式和特征等方面存在异同点[1]。
1.1 概念界定
1.1.1 中国传统百衲衣的概念
百衲衣是指用边角料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出的服饰,其布料数量多,工艺是以补缀为主。在古代,人们常常将碎布料缝制在一起,这不仅将废弃物再次利用起来,而且还增加了百衲衣的厚度和结实度。百衲衣在制作的过程中注重多元素组合,即面料面积小、数量多、不同类型布块的拼布艺术组合,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文化内涵,并随着现代的发展和百衲衣拼布艺术相互结合,符合了多元个性、绿色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1.1.2 中国传统百衲衣与拼布艺术的关系
拼布包括所有的面料拼接形式,其重点在于“拼”,即工艺手法。而百衲重点在“百”,更注重不同元素的拼缀结合,有着面料数量多、面积小、种类多的特点。所以百衲属于拼布的一种艺术形式,而百衲衣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意义[2]。
1.2 中国传统百衲衣的种类形式
1.2.1 贫穷百结衣
百结衣是乞丐装的其中一种称号,经常与穷有联系,在生活水平低的古代,民间老百姓没有办法买下完整的布匹,在等级制度下会限制百姓穿衣自由。人们对生存需求的本能下驱使他们将生存资源利用到最大化,于是他们自觉将碎布料以重新组合的形式来提高面料的利用率。
1.2.2 僧衣、粪扫衣
古代的时候僧人被称为衲子,所以僧人穿着的衣服被称为衲衣。衲衣也就是袈裟、僧衣。受观念的约束,早期的弟子都只穿粪扫衣——原指沾染粪土的破旧衣;后指从民间捡来或垃圾场化缘回来的破布,再经过清洗和缝制而成的僧衣,为此来让僧人摒弃对外在物质的需求,又可以达到遮挡和保护身体的功能。
1.2.3 明清水田衣
水田衣出现在唐,明清时期流行了起来,为妇女所穿,从僧衣借鉴过来。僧衣色彩偏青色、土黄色,而水田衣色彩丰富,它是用不同颜色零碎的高级面料拼接做成的服饰[3],因为面料颜色碰撞交错像水田而得名。
最初百衲衣的产生是为了废物利用,为了满足人们保护身体和防寒保暖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来为了满足人类的精神和审美需求,水田衣有了新的变化,也深受女性追捧。最后因其与传统的理论道德背道而驰,有着天下大乱和中原割裂的象征,于是水田衣在乾隆时期就慢慢消失了。
1.2.4 戏曲富贵衣
富贵衣是在戏剧表演中扮演乞丐和贫士这一类人穿的衣服来体现人物身份,俗称海清也叫道袍。其服装是以黑色为主要色,有很多破褶,上面缝缀很多形状不一的布块来表示破烂不堪。在中国传统戏剧剧目中有这样的规律,凡是在剧中穿得穷困潦倒,到最后大部分会功成名就或显达富贵,有着改变命运的吉祥寓意。
1.2.5 民间百家衣
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医疗水平落后,婴儿的存活率较低。古人为了祝福婴儿能健康长大、祛病免灾、长命百岁,免于夭折,以祈福吉祥为目的而制作的服装被称为百家衣。从婴儿出生前后,由家人到邻居家讨要零碎面料,缝制成衣服给婴儿穿[4]。表示这孩子受到百家保护,不会被疾病和鬼怪纠缠。有又小儿贫贱,贫贱者易活之意。百家衣还有很多讲究,碎布料最好是姓“陈”“留”人家给的或者是给老人做寿衣用的剩下的面料,两者都有着吉祥寓意。边角料最好有蓝色和紫色,谐音的组合寓意是可以拦住不干净的东西。百家衣被赋予了祈福避祸的意义。
1.2.6 少数民族服装
从传统民族服饰再到现代的服装,在民族服饰中大部分都有百衲衣的存在,不过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百衲衣被化身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少数民族服饰中,他们将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大小边角料通过筛选、裁剪、刺绣、缝缀,重新赋予新的艺术生命力。如彝族五彩棉拼布对襟女上衣,在两袖、衣身的前襟、下摆缝缀小三角彩色碎布块,疏密有致,清新明快;苗族乐旺式蜡染几何纹挑花贴补百褶裙,用数百条红色布条拼成几何图案,其中图案是在裙底蜡染图案造型上进行贴布绣,图案灵活又富有变化。
1.3 中国传统百衲衣的风格特征
1.3.1 多种材质
传统百衲衣的面料材质丰富多彩。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各种面料呈现的触感和视觉感不同;其次,面料纤维构成、裁剪的形式大小和处理方法的不同;最后,在衣服上传统加工方式的多样性,造成既具有视觉上的丰富性又有装饰上的创意性。
1.3.2 色彩斑斓
中国传统百衲衣在色彩选择上也是非常多。除了会运用高明度的色彩,也会用淡雅的颜色。色彩民族性是指一样的颜色对于不同民族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涵义。其最吸引人的之处就是用不同碎布料的色彩碰撞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3.3 精巧细腻
中国传统百衲衣比较讲究缝制工艺。针线在把碎布料拼起来的同时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对于手工艺者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将各不相同的碎面料重新组合起来,把艺术效果达到最大化。一件经过一针一线倾心制作的百衲衣,能传递出制作者的温度和诚意,其缝制工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4 中国传统百衲衣的文化内涵
1.4.1 敬天惜物
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是百衲衣出现的原因之一,物尽其用和减少浪费是他们的习惯和本能,他们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处理废布料上,以满足自身最基本的需求。变废为宝、敬天惜物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传达节约惜物的思想。
1.4.2 苦修思想
苦修就是磨练心性的过程,消除杂念,还原本性的清净。穿着粪扫衣的根本目的是提醒僧人要约束对物资的贪念,远离对生活的执着,来维系内心的平静。
1.4.3 打破常规
从周代衣冠制完善开始,中国人惯于用完整的面料用来制作衣服是为了保留布料花纹的完整性。而水田衣恰好是以接缝为美,其是由僧衣移位过来的设计,表现出材质的丰富性。水田衣的几何拼接手法体现出人们突破创新、打破常规,从而创造出的新风格。
1.4.4 祈福避祸
中国的吉祥观念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就开始出现,它凝结了人们的情感、理论和审美。服装是人们最贴身的保护层,于是人们在服饰上装饰各种的吉祥纹样是为了赋予它祈福消灾避祸的意义[5]。在百衲衣中最具有吉祥意义的服装就是儿童穿的百家衣。其吉祥含义主要是在讨取碎布料的时候能得到亲朋好友的祝福,最后通过数百块碎布通过缝制的方式将人们的祝福具象化。
2 百衲衣的绿色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百衲衣是将碎布料再利用的艺术,能够变废为宝,有效减少原材料的浪费,与绿色设计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其实现了现代绿色设计的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的“3R”理念[6]。百衲衣的结构重组的拼布艺术创造出了新的时尚,其凝聚了人文情怀,能够历经百年不被淘汰,又能从更高的层面实现绿色设计的理念。在现在追求环保的当下,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2.1 百衲衣面料与绿色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服饰裁剪和制作偏向十字平面结构,使面料得到最大化利用,但是也难免会产生碎布料。面对无法修补的衣服,一般可以采用再利用重新制作的方法,如将成人的衣服改造成儿童的衣服,或者将值得利用的部分裁剪后用来制作百衲衣。所以百衲衣制作过程便是重复利用和回收利用的过程,百衲衣穿着和使用是面料绿色设计的动态展示。
2.2 百衲衣文化与绿色设计理念
百衲衣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其开始于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对物资的珍惜,不得不创造了百衲衣。对材料的节约渐渐地变成惜物的观念。后来僧人用粪扫衣来提醒自己不要对外界的物资产生贪念,从而有助于苦修,而百衲衣在思想升华下得到了新的文化意义。水田衣成了明清时期的时尚标志。富贵衣有着先贫后富的暗示作用。百家衣被人们寄托了种族繁衍的象征意义,成了保护儿童成长的符号。
3 百衲衣的绿色创新设计
3.1 灵感来源
百衲衣中的百家衣和虎头帽都有着庇佑儿童长大的寓意,因此本系列服装设计以此为灵感来源。百家衣中蓝色和紫色有它的寓意。蓝的谐意是拦,紫的谐意是子,蓝紫搭配,就可以拦子,寓意着可以拦住不干净的东西[7],妖魔鬼怪就不会带走孩子。因此该系列以蓝紫灰色为主要色,红黄色为辅助色。
3.2 图案提取及变形
基于彝族服饰中的几何拼布图案和彝族虎头帽图案特点,再进行颜色和形式上的改变。虎头帽和虎头包基于虎头的形式进行变形设计。虎头包化繁为简,颜色只保留红黄白,与虎头帽丰富的色彩形成对比。几何图案提取了彝族服饰中的拼布图案和水田衣中的菱形图案,将丰富的颜色改为深浅不一的蓝紫色,与百家衣中的拦子寓意相呼应。
3.3 款式草图及色彩面料搭配
本系列款式结合现代流行的童装款式进行设计,主要以休闲套装为主。色彩主要是以蓝紫色为主,借鉴了百家衣的祈福避祸的美好吉祥寓意。面料主要是以毛织面料为主,增加儿童秋冬装的适穿度和氛围感。规律且静态的几何拼布图案,点缀上独特的图案,使得款式在视觉上更加丰富。
图1 “衲虎”服装设计效果图(原创设计)
4 结语
百衲衣的造物意识中展现了绿色设计的文化内涵,对新时代的绿色设计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百衲衣不同形式的文化内涵从敬天惜物、苦修思想、打破常规和祈福避祸等随着时代在变化,延续到现代百衲衣又被赋予了环保的绿色理念。所以现在我们在创作中要谨记百衲衣中的惜物与苦修的精神内涵,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服装设计与绿色设计更好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