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实践误区与创新策略
2023-08-04广西钦州市子材小学535000温爱娟
广西钦州市子材小学(535000) 温爱娟
小学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较为广博,甚至有些散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去分析、概括课文,系统地掌握课文的重要信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轻松记忆、快乐学习的教育目标。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实践误区
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教学误区。
(一)画导图时喧宾夺主
从理论上说,学生画出的图像越是生动形象,越容易在大脑神经中形成“优势兴奋灶”,就越有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清晰和牢固。但是,学生的绘画水平是不同的。学生如果有绘画方面的特长,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发挥特长,把思维导图画得尽可能生动形象。过,在教学中也不宜过度追求思维导图的美观、生动和形象,因为画图的过程如果占用太多的时间,则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产生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所以,教师要尽量找到一个平衡点,既兼顾思维导图的生动形象性,又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性。
(二)教师喜欢越俎代庖
在教学实践当中,有些教师并不是引导学生独立绘制课文的思维导图,而是喜欢给学生推送各种精美的模板,让学生直接根据模板来学习,这实质上是一种忽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越俎代庖行为。要知道,学生才是思维导图的主要绘制者,绘制思维导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机会,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加工好的成果。教师这样做不仅不能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没有好处,还可能弄巧成拙——由于“看多画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输出,对教学毫无助益。
(三)构图过程放任自流
一些教师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本课堂,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整个思维导图的构图过程和修正、优化过程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学生整个构图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一种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则处于一种“放羊”状态。教师对学生的绘制过程没有指导,对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也不进行评价。这样的教学行为是不妥当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以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完善思路、修正观念,不能巧妙地引入资源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构建知识体系,也就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
(四)期望效果立竿见影
如果将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模式移植到借班上课的展示课当中,千万不要期待成果会立竿见影。笔者曾借五年级的一个班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就感受到了这样的尴尬:学生在找关键信息时耗费大量课堂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讲述出来,导致课堂冷场,教学效果不突出。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和教师很有默契,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磨合,需要营造一种师生和谐的氛围,更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形成相对固定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阅读教学创新策略
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笔者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一)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
在第一节课上,教师要进行手绘演示,让学生在一张空白的纸上进行模仿学习,使学生熟悉绘制的过程,为自主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可以选定一篇学生喜欢、结构又相对简单的课文边讲边画,教会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
第一步,阅读课文。第二步,画出关键词。第三步,分清主次,就是总结归纳一下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讲同一个意思的就归为一个部分,给每个部分起个小标题。第四步,图解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就是一边梳理结构,一边将关键词按照作者的写作顺序通过主干、分支的方式画在纸上,变成一份思维导图的草稿。第五步,用彩色笔涂画,绘制成一张漂亮的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单元阅读、单篇阅读的思维导图绘制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这种方法,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课前“五读法”自主学习模式
在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中,笔者要求学生读课文五次,且每次的阅读要求都不一样,呈现的是阶梯式的提升(见图1)。
图1 课前“五读法”自主学习模式
一读落实生字词。通读句子、段落、课文,在文中画出重点字词,给生字组词、写音序、部首,找出形近字并组词,找出觉得重要的多音字并组词,找出近义词、反义词等,完成写生字和课文最后的重点词语学习的任务,要练习写一手端正的好字。
二读了解文大意。读懂课文,理清脉络,也就是给课文分段、写段意、初步概括中心。比如,在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前预习中,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为五个部分,用长话短说的方式,把段意连接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五壮士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读批注谈感受。品读课文,给重点句子做标注。比如,感受深刻的句子,文章的中心句,比喻、拟人、排比等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突出本单元写作特点的句子。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很多内容是写景后就跟着谈自己的感受。这些句子就可以作为品读的句子,让学生在读后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一般不要求所有学生品读同一个句子,也不要求学生的品读一定要正确而有深度,只要他们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这样学生没有心理负担,随时有感而发,就会在书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
如果学生在阅读批注中摘抄教辅书的内容怎么办?在四年级的时候笔者是鼓励学生买教辅材料的,但到了五六年级,就不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想想,一个孩子从爬到走,需要学步车或者大人们牵着手。教辅书只是提供了预习的一个范本,从模仿到创造,教辅书只是一个阅读支架,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桥梁。
四读难点想一想。精读课文,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想一想,如课后的习题、导读里的问题、对篇章结构的总结等,试着写一些读后感悟。经过四轮的阅读,学生已经从对课文陌生的“小白”,变成了对课文了然于胸的“通透”,心中已经有了一张课文的脉络图——思维导图。
五读动手画导图。最后跳读课文,将思维导图画出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这时要考虑的是设计和美观、完善思维导图的事情了。
笔者在课前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看学生思维导图连线的多少、关键词的多种多样,便可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浅程度,便能迅速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思维障碍点,确定教学突破点,从而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中合作交流分享模式
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学生就会觉得预习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就不敢“蜻蜓点水”,而是认真地完成预习任务。在学生自主预习生字、新词后,上课时,教师只要进行简单的听写,并对学生听写后反馈出来的易错字进行重点讲解,再次听写就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了。笔者按照这样的步骤教学,省去了传统教生字的烦琐环节,可直接进入课文的阅读教学环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中的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分享自己小组解读课文的过程,这是学生最喜欢的环节。学生思考过后亲自绘制思维导图,展示的过程就是理清课文脉络和课文重要信息的过程。这跟传统的教学环节中的“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有相同点。但是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已经“心里有谱”,在进行交流时,他们就会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感受,不再是懵懵懂懂地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有时候,学生甚至能够说出教师都没有深入了解的内容。比如,在大单元教学中,要把每篇课文组成一个整体进行阅读,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可能就进行了拓展阅读,或者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阅,就会在思维导图中体现出来。有一次,笔者就在学生所绘制的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的思维导图(见图2)中看到了作者的原名、背景、其他作品的名称等信息。课堂上,笔者就着这张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了作者背景等知识的普及。预习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的时候,班上的学生也提出自己的疑问:“陈巴尔虎旗中的‘旗’是什么意思?”这也证明学生是真正用心预习了课文。
图2 《丁香结》思维导图
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学生品读词句、展示和交流思维的过程,而教师也通过品读指导与评价,及时让学生明白自己理解上的错误,从而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扩充了知识面。
(四)课后阅读拓展教学模式
课内绘制的思维导图,可以用于复述或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梳理习得的阅读方法。课后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实践发现,进行课外小短文阅读练习的时候,学生自己在草稿上画简单的思维导图,有利于他们理清文章的脉络、重点内容等。
长期的思维导图训练,能够提升学生概括信息、提取关键信息、处理纷繁复杂信息的能力。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习得阅读文章的流程,知道了学习一篇文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就不会因为看到篇幅长而复杂的课外阅读文本望而却步,反而能够迅速进入课前“五读法”自学模式中,脑子里会有张思维导图,借助回答阅读问题的模式开展课外阅读。
教师将“课前自学课文—课中合作交流分享—课后阅读拓展”的教学流程固定下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程序性学习和策略性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熟悉的思维导图同陌生情境中的高阶思维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从“学会”迈向“会学”进而达到“乐学”。结合具有自主学习性质的思维导图,将散乱的知识点联结为“蜘蛛网”结构,结合自主反思,将学习内容按逻辑板块化,学生预习的完整状态和思维过程就能很好地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在享受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时,就会逐渐将自主学习转化为高效运转的自动化学习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