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中的伟大与平淡

2023-08-04刘亚明

辽河 2023年7期
关键词:雪松葵花抗日战争

刘亚明

叶雪松在采访抗日战争的亲历者及他们的后辈后,掌握了丰富的小说创作素材,并以采访对话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大地葵花》的帷幕。小说洋洋洒洒,四十八万字,分三个部分。

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讴歌东北地区多民族团结抗战,共御外侮的精神史诗。以1906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哈尔滨为小说创作背景,通过东北地区汉族和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女性同胞,由普通市民逐渐成长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志士的故事为核心叙事线索,以中国优秀传统戏曲蹦蹦戏为依托,深度刻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和各族人民抗日的艰辛历程,展现了敌我双方生命与意志的一次次较量。同时,小说还用了大量笔墨描绘了“东方莫斯科”——哈尔滨这座城市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面貌、生存状态及风土人情,凸显了它中西合璧、民族交融的历史特点。小说从北方大都市普通女性的传奇经历这一侧面,谱写了一曲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威武不屈、救亡图存的颂歌。

一、一部全景式反映抗日战争场景的小说

《大地葵花》把历史总体性的书写置于小说的全过程,让小说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时至今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七十多年,然而中国人民怎能忘记那段日本侵华和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呢?!

叶雪松紧紧围绕这一史实,作为此部小说的大背景,书写战争、回望英雄,正如书封底写的那样:“本书是以中国北方梨园弟子的抗战事迹为核心主题的长篇小说。故事从1906年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小说展现出了这段历史中悲壮的一幕幕。叶雪松坦言,“东北作家还得写东北,写国恨家仇。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十四年的抗争和屈辱却不能忘。东北是打响抗战第一枪的地方……”(《跋》)勿忘国耻,牢记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创伤。而叶雪松的《大地葵花》再次提及了抗日战争的时代大背景,尽管小说首先着墨于抗日战争前十年(1921年——1931年),而这恰恰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革命火种播撒之初,接着再以基本史实,描写1931年——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抗战,如此这般铺垫,不言而喻。

笔者以为,从这部小说的总体脉络上看,突出了两条故事主线:一是时间的主线,即按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叙述;二是人物的主线,即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叙述。叶雪松对抗战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尝试追忆历史,把故事发生地选在哈尔滨,表现抗日战争这一宏大主题。一段时间以来,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有很多,但以北方大都市女性抗战为题材的小说却绝无仅有。把残酷的战争与女性联系起来,不能不说有些沉重。葵花、和卓、李欣苹等人物的出场,包括奉天城、哈尔滨、王脖子山等等一些地方,都是在紧扣基本历史的基础上升华演绎的。这就如同走进抗日战争的全景馆,然后有选择地在上面截取一个点,再在这个点上慢慢放大,于是也就有了《大地葵花》的生动细节……

叶雪松小说没有流于戏说,不追求传奇性与戏剧性,也并没有过于沉重乏味,成为一些史料的堆积,而是具有探究、叙事式的娓娓道来。《楔子》起笔说:“茫茫林海,无垠雪野。为了寻找当年东北抗联的残存遗迹,我曾数次出入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东三省具有独特的人文地理,造就了东北人开朗豁达的脾气秉性。茫茫林海,无垠雪野,恰是一种生存状态的铺垫。可以说,在东北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甚至舞枪弄棒并非男人的专利。基于此,我们对叶雪松下一步的大手笔与大背景叙述有了深刻的认识。

二、凸显了人文、历史精神和地域色彩

好的历史小说,应该体现出一种人文与历史的理性精神,应有一种独特的地域色彩和主题。就此,叶雪松孜孜以求地探索着。

一是很好地处理了历史与故事的虚实结合。叶雪松是一位有积累、有期待、有眼光的作家。依照过去与叶雪松的接触、了解,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位通俗小说作家,甚至对政治漠不关心,而读了《大地葵花》之后,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大地葵花》对史实和人物的塑造是我们在文学作品里面经常看到的,然而,我们发现围绕小说主题,在写实宏观的抗日主战场的同时,也对小说人物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和演绎。这种“实”是具体、生动的,有血有肉的,而“虚”也不过是顺理成章的情節的延续或构架。换句话说,《大地葵花》的实与虚,是所有小说及其他文体都应该具备的写作方式。而叶雪松恰恰把握住了这种虚实相济的写作方式,让《大地葵花》愈加丰满起来。

二是展现了战争残酷与人物情感的相互渗透。毫无疑问,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的残酷势必造成一些情感的冷漠,甚至对逝去生命的淡然。但小说《大地葵花》将战争的残酷与鲜活的人物同时推出,在不经意中形成彼此的互动。小说不是空灵的,不仅要有时间、历史等方面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人物、地域的描写。事实上,叶雪松正是遵循着小说的写作规律,将战争与其大脑中的小说人物不断融合,从而形成阅读中的身临其境效果。可以说,《大地葵花》是站在中国东北三省大地上的文本,如此“带入式”阅读,有超越时代感,是为阅读过程的循序渐进。

本书以东北地区多民族联合抗日为背景,着重体现了北方大都市普通女性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隐蔽战线上的女性,她们以生命为代价获取的情报对扭转战场局势和引导战情形势的发展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书中不但讴歌了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血性,更是还原汉族和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群众共同团结御辱,保家卫国的决心及艰辛历程。人性与信仰,牺牲与背叛,屠杀与反抗,阴谋与智慧,命悬一线的暗战危情;恋人情、父女情、姐妹情,巅峰对决;生死情、家国情、战友情,被叶雪松娴熟地驾驭于笔端。

三是突出了缤纷宏阔历史与平凡百姓生活的融合。可喜的是叶雪松的《大地葵花》以缤纷宏阔的历史为骨架,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以平凡百姓为血肉,摒弃了传统战争片灰暗阴霾的基调。从修辞和色彩上来看,这种显而易见的写作风格与其他作家的作品大同小异,而地域和每个人物的增设,又为这部小说平添了一份充分的可读性。将小说的一个个人物安置在林海雪原,他(她)们作为普通梨园演员,在生活的逼迫下,致力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平凡的百姓生活不胜枚举。如果说历史纵深感对应着百姓生活的丰厚与复杂,那么历史的沉淀的丰厚和执著相呼应。梨园生活几乎是随着战争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没有因为平凡与平淡而忽视了彼此的融合。

三、把平凡的普通人作为典型的革命英雄的形象书写

以东北抗战为主题,并不意味以宏大叙事的方式重构历史。《大地葵花》想表达的是一部多民族联合抗战、救亡图存的英雄赞歌,选取的是微观叙事的方式,一再降低视角,以梨园演员为主体展开有关抗战的历史叙事。该小说的创作基于叶雪松所了解的真人真事,像葵花、和卓、李欣苹等这样的女性,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三省比比皆是。

1.这是中国革命史和共和国史的真实部分。

《大地葵花》根植于真实的历史,借助于丰厚的史实,以事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抗日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人性的善恶与传奇,对梨园生活的情节与细节的把控,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掌控准确有度。这种叙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大地葵花》兼顾过往时间的追溯,从而更自由更准确地去逼近一种历史的真实,并以传统与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相结合,在真实事件和人物基础上用艺术想象和加工的手法,把东北女性激荡人生的题材表现得非常完满。我个人觉得《大地葵花》是继其长篇小说《响窑》之后,能够体现叶雪松文学写作价值的又一力作,是能够为叶雪松赢得荣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其近期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2.体现了生活的本色和生命的追求。

创造非凡的业绩,往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和更多的汗水。毋庸置疑,作为一位有责任心、使命感的作家,叶雪松将这段历史写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并记住那些伟大而平凡的普通人。市井艺人、铁血战士这样的人物占据了小说舞台的中心,几位年轻的梨园女艺人成为主要的叙事视点。这种叙事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也是一种微观叙事、个体叙事、梨园叙事。这种叙事将我们的英雄放在具体的人的身上,将过往时间体现在具体的人的生命过场,将生活的本色和生命的追求纳入文本。即这部小说的重点是表现鲜活的生灵,是一部梨园弟子留下生命印记的传奇史诗,而不是就历史演绎历史。

本书聚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的前身蹦蹦戏。主人公台上是演员,台下是抗日志士、地下党员,上演了一部大忠大义的报国锄奸大戏。可以说,这是一部“黑土地上的生命放歌,百年关东的风情画卷”。

3.很好地運用了历史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

历史一旦进入叙事,就有很多虚构成分。《大地葵花》很好地运用了历史辩证法,稳妥地完成了时间维度的转换、人物的成长和生命意义的寄托。这部中国北方大都市女性抗战的东北地域风情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小说中人物的支撑十分明显。本书以少数民族女性的抗战为主题,在讴歌了中华民族血性的同时,还展现了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和特点。

小说的主人公葵花等人代表着战争的人民性,她们是艺人,也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是人民群众中的一份子。但历史地看,她们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人物的化身,是有信仰、有追求的女性英雄形象。如此,人物和故事情节的书写,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在战争年代里个体生命丰富而复杂的经验,以及战争所带给她们的苦难与考验,这是叶雪松这部小说所阐述的一个重大历史意义,其中的良苦用心不言自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叙事空间和自由度,以及更多的细微、琐碎、残酷的生活,使得小说叙事也由此实现了抵达生活与生命深处的可能。

小说将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小说的创作之中,融入了传统曲艺艺术蹦蹦戏。书中展示了蹦蹦戏的众多经典唱段,彰显了东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作者研究大量的伪满时期日伪谍报机关的相关资料,剖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使之更可信、接地气,避开了某些同类小说或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传统窠臼。

结语

由这部作品可以看出,叶雪松对于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做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掌握了大量与此相关的历史资料,这也为其游刃有余地撰写抗日故事提供了必要的基本素材。叶雪松重构历史的角度与方式是可行的,作品正面书写了抗日战争发展过程,更突出描写了葵花等平民在这段历程中所发挥的引领性的力量。小说一直在探讨人民的力量,通过强化红色经典,甚至更侧重于从纪实的角度展现更多历史细节,还原历史的脉络与场景,折射文学传统和美学意义,表现一代女性的觉醒与独立,散发着女性抗争的精神与光芒,再次树立起抗日战争的民间英雄。由此进一步推进了他的抗战历史叙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部长篇小说是他抗战系列叙事的一个集大成之作。本书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写到1945年日本投降,是另一版本的《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一部小说家眼里的“东北民国风情史”。

猜你喜欢

雪松葵花抗日战争
葵花王冠
A FRACT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ARY DELAY SYSTEM DRIVEN BY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BANACH SPACES∗
葵花之门
葵花 外一首
赵雪松书法作品
葵花点穴手
牛雪松教授简介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赵雪松书法作品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