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雕版印刷的保护传承及其发展路径
——以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为视角

2023-08-04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广陵活态古籍

陈 篱

(三江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12)

雕版印刷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的传播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于雕版印刷技艺,明代学者胡应麟有言:“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1]扬州的雕版印刷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三代,盛于清代,雕版印刷早已成为扬州的文化符号。但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不断输入和广泛应用,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兴起与普及,传统的雕版印刷已经举步维艰,甚至濒临灭绝。

雕版印刷如何才能走出当前濒危的困境,走进大众生活。融入当下社会,重新焕发生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扬州雕版印刷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入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能性的发展路径。

1 古代版片:静态保护与活态保护

2005年10月9日,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开馆。因雕版印刷博物馆与扬州博物馆合体建设,故又简称“扬州双博馆”。雕版印刷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它的落成,对雕版印刷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雕版印刷博物馆由“中国馆”和“扬州馆”两部分组成,“中国馆”位于该馆的二层,主要展示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演变与工艺流程;“扬州馆”位于该馆的三层,集中展示扬州雕版印刷的成就与收藏的古代雕版版片。“扬州馆”的精华在于收藏的20多万片古代雕版实物,这些版片可以说是整个雕版印刷馆的镇馆之宝。“三层扬州雕版印刷专题馆,面积约1700m2。根据功能要求,前部弧形展厅为扬州雕版印刷专题陈列,后部为雕版版库,面积约600m2。由于现存雕版量较大,我们在版库内增建了夹层空间,面积约400m2。……前段的版库是仓储式展示空间,有展墙和展台,让观众能零距离接触古代雕版实物,有体验性和震撼力,一层层的展架,黑色一片的雕版,让人领略扑面而来的扬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2]

这些古代版片主要来源于广陵古籍刻印社的收藏。广陵古籍刻印社成立于1960年,目的就是收集、整理、修复古籍版片和雕版印刷。这些古代版片能够保存至今,就是扬州在雕版印刷的传承与保护方面超前意识的有力见证,可谓来之不易。著有《扬州刻书考》的王澄先生曾经回忆道:“广陵刻印社一开始建在高旻寺里,我们最多的时候有60多间房,用来保管版片和开展雕版印刷生产,头一排12间,我在第一间,然后是编辑间,修补版,雕版间,印刷,排书整理,装订,几十道工序,一间间过去,很有气势,最多时工匠有60多人。来自本地杭集镇的工匠最多,因为当时那里被称为‘扬帮’,个个都是代代相传的好手艺人。刻印社刚成立,来自南京苏州杭州的老书版就源源不断地运来,最终收集了20多万片的版片,我们日产万页,年产六七万册,刻印了很多书籍。可是好景不长,‘文革’时大家全部解散,这些版片就地封存,并没有得到很好保护,大多数被当作废物乱抛乱扔,甚至当柴火烧掉。幸好后来有个《人民日报》的记者写了个内参,周总理亲自过问,才及时保住了这些宝贝。”[3]“不过大多数的时候,这些国宝对刻印社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因为保护这些版子非常费劲。雕版的木头大都为梨木,因为怕潮怕虫,每三四年就要集中熏蒸,据说要先拉到一个大粮仓,把屋子全部封闭起来,里面放药雾,熏蒸一次费用要几十万,这对现在年销售也不过四五百万的刻印社来说实在捉襟见肘。好在如今扬州新建不久的雕版印刷博物馆,一间两千平方米的房间成了这些宝贝最好的落脚点。”[3]

然而,目前博物馆对于这些版片的保护还属于静态保护或固态保存,与活态保护还存在距离。在数字化技术、多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这些馆藏的版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雕版印刷数据库,这也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不可回避的问题。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调查记录体系,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从而加强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依法向社会开放,加强档案和记录成果的社会利用[4]。博物馆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大势所趋。一方面,它可以实现对遗产的备份保护;另一方面,它可以借助互联网快速广泛地传播,使这些遗产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内,扩大非遗的宣传和影响,最大程度地满足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需要,以达到非遗活态保护的目的。

2 雕版技艺:传承人与从业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要素在“人”,这里的“人”首先是指支撑该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活态传承,而活态传承的载体就是传承人。有了传承人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首先是保护好传承人。”[5]9“事实已经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说到底是传承人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说到底是传承人的消亡。”[5]14

目前,在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中,有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另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这些传承人全部来自广陵古籍刻印社,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中心,扬州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保护政策,如提供各级传承人所需的传承场所和活动空间,对其开展的授徒、传艺、交流、传播、培训等活动给予经费上的资助,鼓励传承人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深化文旅融合等。2007年7月12日,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成立,采取“口传心授、定向培养与爱好者自行上门学艺”三种方式实现雕版印刷技艺的开放式传承。2010年8月,扬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召开专家研讨会,探讨如何振兴雕版印刷,经过研讨制定了十条发展规划:“做好雕版印刷的传承规划、成立行业协会、出版两本著作、办好传习所、成立研究所、征集散落在全国各地的珍贵版片、实现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的承诺、留住技艺精湛的精英、建立起营销网络、举办国际研讨会。”[6]由此可见扬州市政府对雕版印刷保护传承的重视。2021年12月,广陵古籍刻印社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决定为10位已经退休的高龄雕版印刷“非遗”传承人建立口述视频档案,该行动旨在抢救性记录濒临失传的老技艺、老手艺,让他们的“绝活”鲜活流传下来。

对于非遗保护来说,一般情况下“只要保护好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只要激励好传承人,他们就会不断进取,产品也会精益求精;只要鼓励传承人继续招徒授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后继有人,绵延不绝”[5]55。但是,对于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来说,仅仅保护好代表性传承人显然是不够的,它还需要一批批从业者与后继者的积极参与,才能保证雕版印刷技艺后继有人,这些人可视为“一般性传承人”,是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只有形成二者结合的局面,雕版印刷技艺才能摆脱当下的困境从而走上振兴之路。

当下扬州雕版印刷技艺传承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从业者与学艺者人数太少,产业规模仅能维持生存,全套传统手工雕版印刷工艺中的某些环节甚至已经到了无人可传的境地。

一般而言,全套雕版印刷工艺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写样、雕版、印刷与套色、装帧,每个环节分工明确,工艺上各有要求,一个人一般只能精于其中一个环节的工作。这就需要大量的、不同环节的从业者之间的分工合作。从目前扬州雕版印刷的从业者数量与产业的规模来看,情况不容乐观。笔者了解到,广陵古籍刻印社现有在岗员工27人,其中刻工5人,写工暂时没有,刷印1人。作为世界级非遗传承单位,从事雕版印刷主要生产,掌握雕版印刷核心技术环节的仅寥寥数人,如果算上已经退休的十余位代表性传承人,其人员数量难以使雕版印刷产业得到振兴。再从“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收徒学艺的情况来看,自2007年开始挂牌收徒,至今已有十五年,正式登门学艺者仅7人。而对于雕版印刷的一些重要环节如写样,则可谓后继乏人。写样尽管不同于书法艺术创作,但却要有坚实的书法基础和高超的书法水平,能够写出带有手工味道的楷体、宋体、仿宋体等书体,然后由雕工上版雕刻,由此可见,写样是雕版的前提和基础,是第一道重要环节。而目前广陵古籍刻印社没有一个写工,这种现状无疑会使雕版印刷的传承发展陷入窘境。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技艺难学,二是收入偏低。如前所述,全套手工雕版印刷工艺是由不同环节、不同工种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一个人一般只能精通其中一两个环节的工作。对于学艺者来说,要熟练地掌握其中一个环节的工艺是不容易的。再如雕版印刷的核心环节雕版刻字,其技艺难度极高,仅刻版的工具就有拳刀、斜口刀、平口刀、曲凿数种,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雕刻技法和用刀要求,即使是一个字的不同笔划,雕刻时也有微妙的区别,对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时曾做过详细的解释:“最为简单的‘钩、点、撇、捺’,其中的学问就很多。‘钩’就分为鹅头钩、弯环钩、直钩等;‘点’则有瓜子点、滴水点、睡点、站点等;‘撇’如刀,‘捺’如锹,各种发刀、挑刀的技法,都有所不同。每个字刻出来,细节处都和其他字有所区分。”[7]263对于带徒学艺,他说:“一两年内刻宋字,三四年内刻楷书,五六年内刻版图,所有的步骤都要慢慢来,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技艺。”[7]274其实,对于任何一门技艺,要做到学好学精,都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均非易事。技艺难学,只是雕版印刷学艺者、从业者人数稀少的一个次要或表层的原因,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雕版印刷还没有广泛地融入当下社会走进大众生活,行业的生产难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得学艺者难以为继,从业者人数寥寥。十年前,曾有记者采访时任广陵古籍刻印社社长的陆文彬先生,“陆社长说,他们现在月收入最多一千多,在编60多人,每年的业务量并不能满足刻印社进入满负荷运作。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为经营是这个古老技艺生存下去的最佳方式”[3]。从这段话中,至少可以得到四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业者的经济收入不高,二是刻印社的在编人数已从过去的6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20多人,三是业务量小、市场需求少,四是只有注重经营开发市场才能使雕版印刷技艺及其产业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3 雕版文化:继承传统与守正创新

雕版印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手工技艺,又是一种精神文化,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传承的价值。

在继承传统方面,扬州雕版印刷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使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至今,尽管过程艰难,但却保住了雕版印刷的文化基因,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雕版印刷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如何使这一文化遗产活态地传承下去,以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与审美的需要,这是当今雕版印刷发展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雕版印刷产业在新时代必须有所创新,以顺应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从而使雕版印刷产业摆脱困境走上振兴之路。对于扬州雕版印刷来说,守正创新是实现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所谓“守正”,是指原汁原味地保护、传承雕版印刷的古老技艺;所谓“创新”,是指雕版印刷作为文化产业在新的时代如何找准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生产、传播与市场方面开拓创新,打开文化消费市场的一片新天地,从而弘扬与发展雕版文化。

在生产方面,扬州雕版印刷一直恪守非遗传承的“本真性”原则,致力于古籍线装书的刻印与出版。广陵古籍刻印社与成立于2002年的广陵书社主要通过旧版重印、旧版修复以及少量的新版刻印三种方式,出版了百余种古籍线装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影元刊本楚辞集注》《礼记正义校勘记》《暖红室汇刻传奇》《杜诗言志》《李翰林集》《四明丛书》《咸同广陵史稿》《古逸丛书》等。广陵书社还影印一批雕版精品,如康熙扬州诗局版《全唐诗》;新刻的如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焦循的《里堂道听录》,全书刻印历时20年,计40册,规模宏大。这些古籍全都采用传统工艺,宣纸绫面,锦装函套,装帧古朴典雅,属于文史精品,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说功不可没。然而,在今天看来,这些古籍精品的受众极其有限,一是因为其内容过于专业,离大众生活较远;二是由于工艺复杂,价格偏高,一般受众难以承受,与当今出版的纸质图书以及电子书相比,在文化消费市场上已经明显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只为少数文史研究者、雕版爱好者以及古籍收藏者所喜爱。这就需要雕版印刷产业在产品结构上进行优化调整,既要走精品路线,也要走大众路线,二者兼顾,才能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也才能给雕版印刷活态传承提供持久的动力。

黄永林教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市场曾做过如下精彩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市场可以分为传统消费市场和现代消费市场。一般来说,传统消费市场是以原汁原味的非遗产品作为商品,这有利于非遗原貌的保护,确保‘本真性’,但其触达力有限,无法有效地激发其消费潜力。现代消费市场主要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元素参与消费品的生产制作,以风格化、元素化的方式向大众提供与非遗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这有利于扩大受众面和提升经济价值。两个市场并行不悖,共同发展。”[8]由此可见,扬州雕版印刷在守住传统消费市场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开拓现代消费市场,扩大和丰富产品的业态,这样才能使雕版印刷走进大众生活,使雕版文化进一步为当代大众所感知从而获得持续的认同感。比如,在当下注重文旅结合的背景下,如何开发出更多体现雕版文化元素和风格的旅游纪念品以及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创产品,如何在继承雕版传统技艺的同时在旅游文创产品中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如何在博物馆、旅游景点、文化街区布局营销网点,加大宣传的力度,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并予以重视的。再如,传统雕版工艺包括刻书和刻图两大类,从刻图的角度看,清代扬州的木刻版画为雕版文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有品种繁多的书籍插图,又有精彩纷呈的木版年画,扬州博物馆馆藏了近300片清代木版年画的版片。与书籍相比,版画更有市场、更容易受到大众欢迎,尤其是在图像文化盛行的今天,版画制作与生产应该成为雕版印刷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扬州木刻版画制作有着丰富的资源,既可以借鉴传统版画的图式,又可以复制“扬州八怪”的经典作品,还可以将扬州众多旅游景点的名胜风光作为创作的题材,这些版画如果用现代丰富多彩的设计形式与装帧样式加以呈现,定然会以其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与时代感满足现代人的价值取向与审美需求,从而打开现代消费市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扩大了受众面,又提升了经济价值。

对于非遗受众的重要性,陈华文教授曾强调:“受众是非遗存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遗传承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是非遗作为活态文化的共谋和‘合伙人’,他们是基础,他们也是主体,他们更是动力和存在的意义、价值所在。”[9]而要获得受众,就离不开大众传媒的助力。

在传播方面,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要,扬州市相关主管部门会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做了不少工作,如2015年建成了集“展示展演,休闲体验,交流交易,创意研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设立雕版印刷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成立了扬州运河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保护中心,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推进雕版印刷“非遗进课堂”等等,为非遗的传播搭建了宣传、交流的硬件平台。但是,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平台的传播效率由于受固定场所的限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如何借助互联网、融媒体、智能手机等现代传播媒介,通过专业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形式,宣传普及雕版印刷技艺,系统介绍雕版印刷的辉煌历史,及时发布雕版印刷的最新产品和成果,从而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介所具有的共享性、快速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使雕版印刷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赢得大众的认同和喜爱。传播是传承的一条重要路径。目前,无论是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还是广陵古籍刻印社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也很少见到雕版印刷方面的信息,即使“扬州发布”“扬州晚报”偶尔制作发布几条介绍扬州雕版印刷方面的短视频,阅读量都在20人以内。在大众传播方面,扬州雕版印刷相关保护单位和传承单位需要与时俱进、补齐短板,只有抓住大众,才能赢得市场,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才能成为可能,重振雕版印刷产业,弘扬传统文化也才能见到实效。

猜你喜欢

广陵活态古籍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广陵琴派传人奏响同心乐章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大美广陵,诗意维扬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