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下苗木产业发展的机遇 挑战及对策
2023-08-04刘晨晨
刘晨晨
(乌鲁木齐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站/乌鲁木齐市林草种苗站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林业作为陆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苗木则是林业的基础,影响着林业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集苗木生产、销售、管理为一体的苗木产业,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将迎来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红利与市场机遇,同时也将面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更高要求和更大竞争。
1 生态文明建设下苗木产业发展的机遇
1.1 政策机遇——国家重视与政策扶持为苗木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加快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这为我国苗木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林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 《十三五规划》以及《十四五规划》都不同程度地提出加大造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特别是《“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有序推动城乡绿化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到2025 年完成国土绿化5 亿亩。同时,国家在政策上积极支持林业发展,一方面继续加大林业基础研究和科技支撑,强化基层林业科技推广;另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和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将补贴补助向基层一线倾斜。可以看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苗木产业发展面临着十分优良的政策环境。
1.2 市场机遇——需求加大与前景看好为苗木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和城镇化建设为我国苗木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2025 年将完成国土绿化5 亿亩的目标中人工造林10 030 万亩、退化林修复7 000 万亩,这就需要大量的苗木和相应的配套工程,据估算,这需要至少种植100 亿株苗木,综合产值将超过5 万亿元。同时,国土绿化行动对苗木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市场中大规格、高质量苗木始终是供不应求,特别是抗逆性较强的苗木、高品质公路用苗以及彩叶树种,供给端的缺口较大,难以满足生态建设和园林绿化需求。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国家宏观政策背景来看,还是从苗木行业本身来看,苗木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光明,在数量和质量两端均存在大量需求,这将为苗木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机遇。
1.3 时代机遇——信息时代与物流贯通为苗木产业发展提供动能。随着互联网和物流业的发展,苗木产业创新了营销方式,更是突破了地域限制,为自身发展赋予了更多动能。首先,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苗木相关信息网站,为苗木企业和从业者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苗木政策、供求信息,畅通了苗木产业信息交流和调节了供需关系。其次,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多媒体宣传营销渠道,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纸媒、电视台开展营销,而且可以利用效率更高的网络媒体、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进行精准营销和集中营销,丰富了苗木产业营销方式。最后,物流业的发展更是打破了地域之间难以周转的束缚,平衡了苗木在不同区域间的自由销售,也解决了局部地区短时期内苗木过剩或短缺问题。因此,苗木产业发展正处于巨大的时代机遇中。
2 生态文明建设下苗木产业面临的挑战
2.1 创新不足,制约苗木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家对林业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从侧面说明我国林业需要持续创新,苗木产业的创新也含在其中。然而当前,我国苗木无论是从研发、生产、销售、经营都面临着创新瓶颈。在研发方面,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但始终存在研发成果无法完全匹配市场需求的问题,致使投入较大成效较小;同时,新品种选育较少,即使选育了新品种但在后续育苗生产中也存在规模较小问题。在生产方面,中小型苗圃居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生产比例较小,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投入成本大而效益小。在销售方面,多数苗木企业销售网络不健全,渠道较为单一,未建立多元化营销渠道,致使好的苗木产品滞销。在经营方面,苗木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专业化程度低、忽视经营管理风险等问题,同时也缺乏长期规划,导致难以承受市场风险而遭受损失。
2.2 质量不高,制约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苗木质量总体不高,高质量苗木短缺,成批苗木不整齐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苗木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缺乏标准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苗木质量提高。当前,我国苗木生产标准尚不完备,许多苗木生产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同时现有的标准在不同区域也不统一,导致苗木生产、销售、验收缺少统一规范,进而无法对苗木进行有效监督和区域调配。苗木产品的包装盒标识标准也缺乏,导致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苗木。另一方面,苗木管理相对粗放,导致苗木质量不高。许多苗木生产企业,生产设备简陋,生产技术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在苗木生产过程中易受管理水平制约,如栽培地肥力不均、容器苗基质配比失当、移植树坑大小不一、修剪养护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苗木质量。
2.3 结构失调,制约苗木产业平衡性发展。结构性失衡是制约苗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从品种来看,许多地方苗木品种较少,无论是人工造林还是城市普通绿化,应用的苗木品种有限,城市绿化尚可接受,但对于人工造林特别是建设生态林,品种少就难以满足增强生态功能和抗逆性的需求。同时,由于品种相对单一,使得在局部区域内苗木生产企业面临强大的内卷竞争,这不仅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而使低价劣质苗木涌现,更不利于地区苗木产业差异化良性发展,造成了苗木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另一方面,从供需来看,市场上经常出现某些品种的苗木供不应求,而其他苗木则出现滞销,这是由于未能进行有效的分配调控。另外,当出现苗木新品种时,市场往往趋之若鹜,盲目跟风而大量种植生产,进而导致苗木过剩而出现市场失衡,经济损失在所难免。总之,苗木供需的结构失调,将制约苗木产业平衡性发展。
3 生态文明建设下苗木产业发展路径
3.1 选育良种,重视生态功能定位。苗木产业的基础是苗木品种,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应加大优良苗木品种的选育,加大科研投入。当前,衡量一种苗木价值,已不再是简单的美观,而是开始重视是否能带来更清洁的空气、更好的环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在兼顾抗逆性、观赏性、市场生命力的基础上,应重视苗木的生态功能定位,如挖掘净化空气、防风固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降低噪音等功能。国内一些省市已经开展了吸收PM2.5 树种的选育工作,为苗木良种选育提供了思路。同时,应注重与时俱进和市场需求,及时剔除不适应的品种或更新品种。另外,针对城市绿化,在上述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培育观赏性和生态性俱佳的彩色树种,以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
3.2 标准生产,加强专业化集约化。针对我国苗木总体质量不高的现状,应着重加强标准化、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首先,应针对不同树木品种,建立不同的生产标准,从种子选择、苗木生产、苗木管理、苗木移植、苗木定植与管护等全流程建立严格标准,并配套监督体系,形成苗木生产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保障苗木质量。同时,应尽可能采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方式,发挥规模效应和抵抗市场风险。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可整合资源,联合企业和个体户,针对不同品种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并采取整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防病、截根起苗、分检运输等全套作业,实施机械化运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容器育苗,提高苗木成活率。此外,应改变苗木生产、流通、销售一条龙经营模式,强化产业链分工,降低成本,提高苗木产业各环节的效能。
3.3 瞄准市场,强化网络利用和营销。面对我国苗木生产组合不佳、供需信息不畅、产销脱节等问题,应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导向,充分利用网络了解市场供求信息,科学合理进行苗木生产、营销。一方面,应继续深化全国性苗木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加大苗木供需、价格等信息发布,打破地区和时间限制,拓宽交易广度,通过大数据,更好引导和平衡全国苗木市场供需关系,以市场信息倒逼苗木供给端。另一方面,苗木企业应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通过网络销售平台、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宣传和销售苗木产品,探索苗木生产营销新模式,以减少营销成本、提高营销成效,促使苗木生产、销售向网络化转型。同时,进一步借助物流加强线上信息和线下产品的贯通,做到线上采购信息能够得到线下的快速响应,将苗木产品及时销往所需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