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赴乡野的“00后”

2023-08-03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新农西瓜毕业生

一份关于2022届大学生的就业去向调查显示,50.4%的毕业生选择单位就业,而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的比例分别占到18.6%和15.9%。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在就业观上,越來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一种求稳心态。但也有一部分年轻人选择了反向就业,扎根到农村体验更真实的生活。

“秒变小学生”

“我是个00后,今年刚毕业,我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回家种地了。”今年3月7日,决心成为一名“新农人”的扬州大学毕业生陈乐,用一条抖音短视频公布了自己的决定。

23岁的陈乐出身农村,学的是畜牧专业,对农村和农业的现状有充分了解。他乐于探索和实践,读书期间就尝试帮商家运营抖音,琢磨引流技巧。等到快要毕业,该选择职业方向时,陈乐梳理了自己的能力和现有的资源,决定回到江苏淮阴农村,与承包了100多亩地做西瓜大棚的表哥一起创业。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跟农业有关,新农业是大势所趋,从事三农行业也会有很多新的政策(扶持)。”陈乐有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我觉得自己不适合上班,我更喜欢农村生活。”

“大学生怎么了?只要你干了农业,秒变小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陈乐的视频都是记录自己作为“农业小学生”是如何在瓜棚里学习。

要给西瓜打药,陈乐才知道,他在视频里看到的那种全自动化大棚,投资额动辄就要上百万元。而在表哥的大棚里,农药装在一只固定位置的大水箱里,要打完整个大棚,需要人拿着水管来回走动喷洒。打药意味着在大棚里站一整天,腰酸背痛,呼吸道也会不舒服。

要给西瓜授粉,陈乐才知道花朵还分为公花和母花。操作时,要把公花摘下来,把公花上的花粉一点一点涂在母花上。“母花的花蕊上都必须得涂到,这是非常精细的工作,必须得靠人力一朵一朵地涂过去。”授粉直接关系到西瓜的收成,陈乐观察学习了两天,才被允许操作。授粉结束,陈乐休整了一整天才能缓过劲来。

陈乐想通过短视频,为家里低附加值的农产品搭建一个可以获取更高利润的零售渠道,但他的尝试并不顺利。因为他太年轻,又缺少经验,要输出西瓜种植技巧等内容,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比不上抖音里四五十岁的老农人面孔。陈乐意识到,要成功打通从种植、内容生产到销售的链路,仅仅亲力亲为地参与种植,展现劳作过程是不够的。相反,自己必须得是一片农田的主人,为农田和实实在在的产出全权负责,只有这样,做出的内容才足够真实,才有说服力和生命力。

当应届生汇入“新农人”潮流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和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过去的几年间,本科毕业生学农从农的意愿在不断增强。《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五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业”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各短视频平台检索“大学生返乡”“大学生助农创业”“大学生新农人”,有越来越多站在农田里的年轻面孔,他们或是讲述自己的返乡故事,或是展示耕种、收获的过程。“三观正”“未来可期”“靠自己劳动创造财富不丢人”“只要不啃老,什么工作都不丢人”,对于这样的内容,评论区里总是涌动着善意和鼓励。

像陈乐这样有乡土情怀和很强的学习能力,能利用新媒体展示农村与农业,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和营销思维在农村实现价值创造的年轻人,被称为“新农人”或“数字农人”。

“既不能说青年人下乡就没有好选择,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青年人在城市里找不到好工作,就该让他们下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前,对于青年人返乡的现象不能做一概而论的判断,返乡究竟是不是好选择,要取决于每个人的专业兴趣,家庭和学校可以提供参考意见,而政府则应该创造一个城乡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局面。

(摘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周刊”7.9)

猜你喜欢

新农西瓜毕业生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小西瓜
新农人时语
当夏天遇上西瓜
新农人时语
巧切西瓜
新农人时语
新农人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