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吾身,提升幼儿园艺术欣赏活动实效
2023-08-03张菁
张菁
幼儿园艺术欣赏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审美和欣赏能力、创新和想象能力、感知和表现能力等的提升,而且能够使幼儿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和生活,获得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真切体验。但在开展艺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幼儿对作品的欣赏不够深入、艺术与其他领域活动界限模糊、环节与铺垫丰富但效果不佳等问题,致使艺术欣賞活动的教育价值不能充分发挥。为此,教师可从以下五个问题出发,反思艺术欣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促进艺术欣赏活动对幼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有没有留下充足的欣赏时间
这个问题似乎是不必要的,教师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的时间不就是幼儿欣赏的时间吗?但仔细想来,各个年龄段幼儿的集体活动时间最长也不过30分钟,除去引入、互动、延伸等环节,幼儿真正欣赏的时间又有多少呢?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的认知需要在反复接触、反复体验中来实现。如果仅仅看过几眼画、听过一遍乐段,那么必然难以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关于美的深刻印象。因此,教师应关注活动中幼儿实际的欣赏时间与真正达成预期目标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致。
为了使有限的活动时间得以最大化利用:首先,教师需要精简环节,使所有环节实施的出发点均指向幼儿的欣赏,为正式的欣赏留下充足的时间。其次,教师需要精简幼儿欣赏过程中指导语的使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再次,欣赏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应逐层递进,简单欣赏过后提出与幼儿已有经验重合的问题,在熟悉作品的基础上激发幼儿欣赏的兴趣与信心;引发幼儿深度思考的问题适宜在反复欣赏之后提出,以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最后,教师需要注意活动之间的间隔时长,避免因时间过久而影响后续活动的开展效果,及时巩固幼儿已习得的欣赏经验。
二、有没有营造适宜的欣赏氛围
良好欣赏氛围的营造,可以使幼儿的欣赏更加专注,提升幼儿欣赏时思维的活跃度。这样的氛围不仅体现在欣赏活动开展时幼儿周围的物质环境,也体现在欣赏时幼儿所能够感受到的精神环境。
艺术欣赏活动中的氛围营造不必过于明显,以质朴的方式在细微之处有所体现即可。在物质环境方面,教师可以选择舒适开阔的室外欣赏地点,可以将室内灯光调整至与作品色调相近,可以选取作品中的元素在室内装点,可以将较小的作品用现代媒体放大或复制实体多幅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创设适宜幼儿欣赏的空间。在精神环境方面,教师可以在欣赏活动前与幼儿谈论作品主题相关的内容,可以将主题中的情节设置转化为幼儿的游戏体验,可以鼓励幼儿表达对作品的不同看法……这些细节均可以拉近作品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激发幼儿内在的欣赏欲。而教师在指导时应保持厚积薄发的姿态,避免将搜集的资料全部置于幼儿面前;同时,脱下艺术鉴赏的“专家外衣”,与幼儿站在同一观赏位。
三、有没有抓住欣赏作品中的艺术要素
艺术作品不是艺术元素的简单堆砌,而是各艺术元素和谐相融后对艺术创作者思维火花的承载。这样的承载已经不局限于艺术领域本身,往往也带有社会、科学等范畴的光辉。欣赏作品时,帮助幼儿领略这一点无疑是必要的,但教师应注意把握好“度”,把握好艺术欣赏活动的本质,让幼儿认知与熟悉作品中的艺术元素。教师常常会产生“为什么艺术欣赏活动上着上着像是社会活动”等困惑,原因就在于欠缺了对作品本身艺术要素的分析和引导。
对于在欣赏活动中较常使用的角度,教师可以从下面列举的艺术元素进行选择与思考。绘画作品可以从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元素入手;音乐作品可以从节奏、旋律、音色、调式、曲式等元素入手;舞蹈作品可以从舞蹈风格、基本动作、情节情绪表达、与音乐和时代结合等元素入手;戏剧作品可以从情节变化、台词表情、道具舞美等元素入手;工艺作品可以从制作技法、装饰纹样、用料特点等元素入手;建筑作品可以从几何形状、剪影联想、建筑材质、特殊装饰等元素入手;摄影作品可以从色调对比、光线变化、主体凸显、瞬时与纪实等元素入手……另外,幼儿园较常开展的自然物欣赏活动,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艺术欣赏活动,但对其艺术元素的分析,可以综合上述不同艺术类型来进行。
四、有没有和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
没有温度、与生活脱钩的艺术是冰冷的,是难以广泛流传的。幼儿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习得的经验只有与自身的生活产生关联、产生情感共鸣,才能称之为真正为幼儿所掌握、所内化的经验。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的目的是在幼儿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用艺术点亮幼儿的生活。因此,将欣赏与幼儿的生活进行联系,既是艺术本身的价值所在,也是学前阶段进行艺术活动的教育追求,是为所埋下的种子寻找向下扎根的力量。
在开展艺术欣赏活动时,教师应避免将艺术技能的传递作为活动的唯一目标,而是应当在作品与幼儿生活之间建立联系,为艺术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铺好道路。首先,应用幼儿生活中的经验引入作品,使欣赏活动满足幼儿生活中的兴趣和好奇心。其次,鼓励幼儿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表达自己对于作品的感受,加深幼儿对欣赏作品的理解和印象。最后,找寻艺术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与幼儿生活中体验过的情感共通之处,实现幼儿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领悟的融合。当然,结合前文中提到的“有没有抓住欣赏作品中的艺术元素”来看,教师同时也需要把握好联系幼儿生活与留存艺术本真的平衡,在立足艺术领域的基础上融入幼儿生活中的内容。
五、有没有延展幼儿对指导语的回应
开展艺术欣赏活动前,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包括对必要指导语的构思和安排。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幼儿对同一件作品的解读可能是不同的,同一名幼儿随着欣赏时间的变化,对作品的解读也会变化,既定的指导语可以成为一节艺术欣赏活动的骨架,却无法成为一节精彩艺术欣赏活动的“主体”。如此,对幼儿话语的适时、适宜回应,就成了巩固活动目标达成的重要一环。
一方面,对幼儿的及时回应并不意味着要肯定幼儿说出的所有内容,当幼儿的自由表达过于发散,甚至与作品、与本节欣赏活动完全脱离时,教师需要予以及时引导,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回作品上来;另一方面,教师应成为幼儿与欣赏作品之间的桥梁,当幼儿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经验水平等局限无法准确、完整地说出内心感受时,教师需要基于对幼儿的了解将其话语进行延展,使幼儿收获肯定的同时逐步积累规范的艺术表达经验。同样重要的是:当幼儿对作品的浅层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拓展欣赏作品所涉及的时代、作者等内容。
教师自身的艺术积淀、设计实施教育活动的水平、将自身艺术素养传递给幼儿的能力等,都会对幼儿通过艺术欣赏活动而真正收获的经验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善与进步,以自身真挚的艺术之心点亮幼儿纯粹的艺术之火,使幼儿眼中闪动的艺术光芒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