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2023-08-03刘婧
刘婧
如果我是班上的老师,这时我会先给乐宝一个拥抱,将其搂在怀里,什么都不说。对于两岁半的孩子来说,老师的每一次拥抱都是“心灵抚触”,释放的是温暖的爱意,孩子大脑接收到的是良性刺激,这对安抚躁动哭闹的乐宝有积极作用。
为了不让其他孩子一直处于等待状态,可以让配班老师先抱着乐宝跟着队伍向前走,直到他的情绪基本平静下来再尝试沟通。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简单直接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可以考虑使用情境化、游戏化的语言进行对话:“小朋友每天排队就像是一辆小火车,不同的小火车都有不同的‘火车头和‘火车厢,乐宝昨天做了‘火车头,今天如果还要接着做,那其他‘小火车就没有办法出发了呀!我们是不是可以轮流来当‘火车头呢?做过‘火车头的乐宝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做‘火车厢呢?”趣味性的沟通方法,孩子愿意听也就可能更愿意去尝试。
在教育实践中,托班老师常常会遇到类似乐宝这样的情况,比如:事情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对事情的顺序、规则有自己的要求,有时候表现得很固执、不听话,常常把“不”字挂在嘴边,情绪变化很大,处理不当就大哭不止……其实,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秩序敏感期”。对于孩子来说,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就像呼吸需要空气一般。当孩子获得稳定的秩序感,就会产生一种自然的快乐和安全感。作为教师,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呢?
首先,教师要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正确认识,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应顺应其秩序需要。原則性的需求,就需要教师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转移注意力等方式先缓解其情绪。
其次,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孩子秩序敏感期到来时,有序的生活环境和节奏对于其秩序感的建立有着积极作用。在托育园里,要为每个孩子都准备与自己姓名相对应的专属小柜子、床位、杯子、凳子等。这些专属物体和空间能使孩子知道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物品可以放在哪儿以及如何迅速地去哪儿拿到自己的物品。在班级的公共空间内,孩子需要知道班级共享的物品放在哪儿,如:知道桌子如何摆设,玩具放在哪儿,作品展示在哪儿,等等。除了知道个人以及公共物品放在哪儿以外,还需要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物品,如小凳子要轻拿轻放、喝过水的水杯要摆好等。这样有序的环境和常规能带给孩子轻松、安全和愉悦的感觉,有利于其秩序感的建立。
最后,对于托班的孩子来说,儿歌、绘本故事等同样能起到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比如朗朗上口的排队歌、富有童趣的绘本《我先我先》,都可以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活动中。
秩序既是生命的内在需要,也是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习惯和品质。一旦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形成比较好的秩序感,这种美好的品质将使孩子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