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

2023-08-03王文艳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奥楚沙皇变色龙

王文艳

讽刺,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来说,作者会以诙谐、夸张的方式揭露社会现实,批判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以达到启人深思和警醒世人的目的。契诃夫的《变色龙》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讽刺小说。作者通过记叙“狗咬人”事件,讽刺了沙皇走狗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无耻行径,揭露了沙皇专制主义制度下平民百姓深受压迫的黑暗现实。

下面,笔者就以《变色龙》为例,谈谈如何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以期对同学们解读文本有所帮助。

一、通过标题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

众所周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被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文章的结构;有的暗示了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变色龙》一文的标题就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变色龙”原本是一种爬行动物,属于蜥蜴亚目避役科。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善于伪装,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以達到躲避天敌、保护自己、抓捕猎物的目的。作者将标题拟定为“变色龙”,实际上是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法,讽刺了那些狡猾善变、谄媚逢迎、两面三刀的“墙头草”式的人。

当时,沙皇统治者亚历山大二世被民意党人暗杀身亡,亚历山大三世上台后为了报复民意党,变本加厉地推行反动高压政策。反动势力横行霸道,而沙皇的爪牙们则打着维护法令的幌子,对上溜须拍马、献媚邀功,对下横行霸道、欺压百姓,尤其是与底层百姓打交道的沙皇警察,他们不为民请命,反而助纣为虐、仗势欺人,导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借助“变色龙” 这一动物多变的特征,以“变色龙”为题,无情地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们丑恶的嘴脸和肮脏的灵魂,有力地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腐朽的本质。“变色龙”这一标题既形象醒目,又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二、通过人物的名字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

《变色龙》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非常鲜明。作者在为他们起名时可谓用心良苦。他通过这些人物的名字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警官“奥楚蔑洛夫”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这一名字在俄语中意为“疯癫”“发狂”。看到这个名字,人们就会知道这个人的精神有问题。“奥楚蔑洛夫”确实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在普通百姓的面前常常装腔作势,总是趾高气扬、嚣张跋扈,但在权贵的面前,又卑躬屈膝,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一人物名将沙皇走狗身上的“官气”和“奴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奥楚蔑洛夫”代表的不仅仅是警官,更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首饰匠“郝留金”是小说中“狗咬人”事件的制造者。这个名字在俄文中意为“猪的哼哼和咕噜声”,用作姓名,含有贬斥之意。从“郝留金”这一人物碰瓷敲诈的卑劣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投机钻营、市侩庸俗、欺软怕硬、自私狡诈的小市民。作者对郝留金这类人是非常鄙夷的。

此外,文中还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形象,他就是——“独眼鬼”。“独眼鬼”顾名思义就是“瞎了一只眼的人”。这样的人看不到真相和正义,眼中只有一己私利。文中的“独眼鬼”是底层民众中典型的“变色龙”形象。当有利可图时,他就积极表现,曲意讨好;当意识到情况不妙时,他就一声不吭,溜之大吉。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受害者,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推波助澜者。设想一下,如果整个社会人人都是“独眼鬼”,那么“变色龙”式的人物只会比比皆是,这是多么可怕啊!

三、通过改变称呼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

在《变色龙》中,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伤人”事件时,对“小狗”的称呼和态度一直在变化着,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

当不知道狗的主人是谁时,奥楚蔑洛夫态度嚣张,直呼小狗为“畜生”“疯狗”,并且扬言要把“这狗打死才行”;当听到人群中有人说“这像是将军家的狗”时,他心惊胆战,于是立即判定“这条小狗”是无辜的,训斥郝留金想要敲“竹杠”;当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他态度又变得恶劣起来,大骂这狗是“下贱胚子”;当听到“没错儿,是将军家的”狗时,他不寒而栗,接着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极力称赞这条狗是“名贵的狗”“娇贵的动物”,斥责郝留金为“蠢货”;当听到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也没有过这样的狗”时,他立即骂这条狗为“野狗”,并扬言要“弄死算了”;当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瞬间又换了一副嘴脸,夸赞这狗“还不赖,怪伶俐的”。其变脸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

以上三种方式都可以增强小说的讽刺效果。同学们在阅读的时候需注意这些细节,以更好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奥楚沙皇变色龙
《变色龙》的人物形象以及讽刺手法分析
谢甫琴科见沙皇
神奇变色龙
神奇的变色龙
小小变色龙
原来,你是这样的人
读懂奥楚蔑洛夫“变”的艺术
女沙皇之画杀死33人之谜
《变色龙》教学设计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