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静:超越自我,做新时代教育追梦人

2023-08-03高林福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6期
关键词:融合老师课程

高林福

谢静

云南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特级教师,2018年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首届领航名师,全国优秀辅导员,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十佳班主任,云南省第一届教育督导评估专家,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委员,云南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审查专家,云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规划科研课题子课题组负责人,五华区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谢静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谢静工作室主持人,4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主编、执笔编写教辅丛书数百册,指导多名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奖,屡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设置并推行多维融合课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重视师生素养培训。

春日午后,云南大学附属小学的球类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着。足球场上,小运动员们你争我夺,射门正中,哨声响起,欢呼声传来,那一个个享受比赛的身影,为春日添加了更多明媚。

赛场边上,校长谢静一脸慈祥地看着这群活泼的孩童,不时为他们鼓掌助威。走上教育岗位33年,她一直站在教育最前线,作为云南大学附属小学首任校长,她更是提出融合式教学思想,让一所新建学校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做出了傲人成绩,赢得周边百姓信赖。

伏笔:善于创新,勇于实践

33岁的时候,谢静就被评为云南省特级教师,是当时云南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这一份荣誉,肯定了她过去十余年的教学成绩,同时也为她后续十余年的成长埋下了伏笔。

初見谢静,她的从容和落落大方便给人一种亲切感。细聊之后,她坦言,她的性情和做事风格是从小就养成的。谢静的父亲是一名原则性很强的干部,母亲则性格和善、开朗,极具同情心和包容心。在父母工作地附近,有开阔的场地,有连绵的田野,上小学以前,她整天和小伙伴在开阔的田野里自由奔跑、玩耍。父母的性格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深深影响了她的性格和做事风格——严肃认真,原则性极强,待人温和宽厚,包容性极大;一方面随性自任、崇尚自由、尊重个性、热爱生活,另一方面自尊自信、不甘人后、善于创新、勇于实践。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谢静作为当年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老牌名校,名师众多,教学严谨,在这里,谢静得以迅速成长,并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授课风格。

在教学中,谢静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每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后,她都会详细记录每个学生听课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在期中、期末复习时,她会根据平时的记录,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的学生以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她提倡并坚持作业分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她会相对多地布置一些探究性的作业;对中等学力的学生,她会相对多地布置一些巩固性和提高性的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她会与家长沟通后,主要布置基础性的、带有查缺补漏性质的作业。分层作业还体现在每年的寒暑假作业上,谢静会根据学生情况,勾选出每个学生必做的题目,没有勾选的,学生可以不做。因此,虽然每个学生拿到的是同样的练习册,但要完成的作业内容和数量却各有不同。

在刚走上讲台时的日常授课中,谢静就尝试突破旧有的那种先通读课文,继而明确中心思想、划分段落层次、标注段落大意的教学模式。那时,在每堂课前她都会仔细研究教材,收集、对比大量的教案,针对不同课文,确定教学重难点及侧重点。

身边的老师、家长都说,谢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这在她教学中的每一步都得到了充分印证。2008年,谢静走上教育岗位的第18年,课堂教学已然是得心应手。当年,在送教文山的第一堂课上,她执教的是《识字2》一课,40分钟的授课结束,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观摩的老师们投以热烈的掌声,“实在、朴实”,听课者纷纷给出了高度评价,就连同行的老师和带队领导都对她表示,“祝贺你,打响了第一炮!”

面对溢美之词,谢静的内心却是忐忑的。“那节课,似乎少了些什么……”思索良久,她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少了和孩子们自然融洽的交流和配合,少了低年级课堂的情趣。”虽然时间紧迫,但她还是反复和同行的老师及专家交流,寻找破解之法。在大家的建议下,她对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甚至买来笔墨,对带去的学习卡片进行再加工,晚上顾不得休息,和同寝室的老师一起修改教具,互相说课、评课。终于,在后续的送教活动中,《识字2》一课的教学更加精彩,面对赞誉,这一次,谢静终于开怀而笑。

通过这次活动,她经受了锻炼,接受了挑战,在教学生涯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人生的路,没有一条是白走的。”谢静感慨道。她的认真和执着,对后续从事的管理工作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突破: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一路走来,谢静在一次次挑战自我中完成了华丽转身。在她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两幅她自己画的油画,如果不是她告之,旁人大都会认为画作是出自专业画家之手。谢静坦言,作为学校领头羊,她一直以身作则,逼着自身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作为一个非专业的油画爱好者,她能够沉下心,通过努力,画作出众,足以看出她的执着、认真。

掌握六七种乐器的她,每次学校的艺术节上都有她展示的场景。多年前,她第一次上台表演小提琴独奏,因为学习起步晚又非专业,加之现场有很多家长、学生观看,她内心很忐忑,而天气又十分寒冷,她整个人都是紧绷的。原本她想放弃演出,好在一旁的小提琴老师和同伴不断给她鼓励,还接来热水让她暖手,最终她鼓起勇气,圆满完成表演。走下舞台,一名学生来到她面前,用稚嫩的话语对她说道:“校长您太棒了,我也在学小提琴,太难了,本来都放弃了,但是今天看了您的表演,我还要继续学习。”那一刻,谢静感受到了作为榜样的力量。此后每年的艺术节,她都率先带领老师们上台表演,小提琴、大提琴、古筝、扬琴、手风琴、琵琶等等,有熟练的,也有初学的,不只是挑战自我,更是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实,早在2008年,谢静在语文教学领域已经构筑起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继续留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深耕语文教学,前路必定是一片光明,可彼时的她,迫切地想要做出改变。“我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可以改变自己。”凭借一股信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她毅然跳出舒适圈,去往云南大学附属第一小学(以下简称“云大附一小”)。

当时,云大附一小新建不久,位置偏僻,每天前往学校上课的路上,经常看不到一辆车、一个人,用荒无人烟来形容也不为过。但即使是一切重新开始,谢静也无怨无悔。有时候遇到熟悉的人,大家都无比诧异,“你在原来的学校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会舍得放弃?”谢静却只是微微一笑,“我就是想去找一找自己理想中的一种状态。”她的话简单而从容。在云大附一小,她從普通教师做起,后来又参与到行政管理中,短短数年时间,成长为云大附一小的党支部书记、副校长。

从教十余载,谢静看到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和老师的压力都很大,很多孩子学得不开心,老师也教得很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她的心头。“小学阶段,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对学习感兴趣。”谢静表示。

当时,作为学校副校长,谢静尝试着利用每周一个下午的时间,为学生开展走班选课,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这些尝试为她后来在云南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云大附小”)推行融合式教学积累了大量经验。

2014年,随着云大附小成立,为了更好地实践教育理想,谢静接受任命成为该校首任校长,开启了她全面施展教育理想的步伐。

云大附小创办第一年,仅面向云南大学教职工子女招收到89名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楼是由云大计算中心的一栋楼改造而成,操场也比较狭窄,办学硬件并不是很理想,不少云南大学的教职工对要不要送孩子来这里读书,持怀疑和观望态度。

但谢静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反而觉得学校规模小,且没有以往办学历史可能会带来的框架限定,更利于教育理念的落实。

“人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会积极探索,也只有对发自内心的自主选择才会真正热爱。”彼时,谢静想到了通过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来落实她的办学构想。能不能把小学要学的各种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规定学科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增加自选课程的比重,让小学生像高中生、大学生那样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科任教师的配合下,经过细致谋划,谢静在首届学生入校后,进行了大胆的教育改革和尝试。

改革的道路注定是崎岖不平的,谢静遇到的最大的难题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有同行或是他校家长甚至质问她:“孩子在学校只会‘玩,不好好学习,将来拿什么考试?”谢静也曾尝试过解释,但换来的是更多的误解。甚至认识她的人也对她好言相劝:“还是应该考虑一下学生的考试。”但谢静并不为所动。她清晰地看到,走班选课开展以后,学生对上学这件事充满了期待,每天午觉睡醒后,大家兴高采烈地奔向各自的教室,那样的精神风貌,才是她一直追求的教育本来的样子。

所以,她坚信这条路没有错,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创新:融合式教学,落地生根

2014年,出任云大附小校长的谢静,顶着外界质疑的压力,带领师生、家长正式将融合式教学搬进了课堂,助力这所新建学校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2018年,谢静被遴选为教育部首届领航名师,通过三年培养,在北京师范大学导师的引领指导下,融合式教学这一理念更加成熟完善。

谢静介绍,融合式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对教学的目的、主体、内容、方式和评价进行多维系统融合的一种教学理念。

在融合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尤其是在“学习过程性体验”与“学习结果”并重的教学目标指导下,云大附小已经开发出了一套对现有学科间、年级间、校内外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广受学生、家长与教师的好评。其中,跨年级、跨校内外教学内容的融合最具特色。

为了满足同一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发展特点与需求,该课程体系跨年级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在融合式教学中,教师遵循的原则是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符合学生意愿且对发展成长有帮助的特长。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科目来进行深入学习。在课堂组织中,弱化年级身份是最大的特点,通常以学段为单位进行课堂组织,对学生促成反向的审视。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年龄大的学生从比自己年龄小的同学身上看到或感受到差异、优势或不足;年龄小的学生也容易寻找到可触摸、可参照的过渡示范。此外,采用走班制的课程模式,让学生跳出固定的环境和人际交流圈,在同班同学之外,有更多机会自然地进行观察和模仿、交流和学习。

该课程体系的另一特点是力图打破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壁垒,对校内学科化知识与校外实践性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现代信息资源的共享途径越来越丰富,课外学科知识的积累获得逐步让学习能力拉开了差距。”谢静表示。

所以,在云大附小,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张个性化的课表,上午是上国家规定的课程,下午开始走班选课。谢静坦言,如此设置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2014年课程刚开设时,谢静便起了一个题目,叫多维自主融合课程。“首先它是多维度的,其次它是自主化的,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谢静强调:“我们课程体系的定位就是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另一个是全面,就是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据介绍,该课程体系分为人文与经典、数学与逻辑、社会与发展、科学与技术、艺术与欣赏、体育与健康等六大领域,涵盖近百门课程。

人文与经典以语文、小文综(历史、政治、社会)为课程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学、文化知识,并用以探讨人类情感、道德和理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数学与逻辑以数学、信息学科为基础,训练理性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抽象化、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社会与发展以道德与法治、外来语言(英语)为课程基础,通过语言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多元文化,通过追寻人类文明的足迹,培养学生借鉴经验,考查分析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奠定基础;科学与技术以科学为课程基础,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综合的能力,通过动手实践来体验科学,并在创造性方面得到培养;艺术与欣赏以音乐、美术、劳技为课程基础,探索并感知美的根源与本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并进行艺术创造的实践活动,使精神得到升华;体育与健康以体育、卫生与健康、心理为课程基础,强健体魄、享受生命,通过身体锻炼和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近年来,在谢静和她倡导的融合式教学思想的引领下,云大附小已跻身云南“优质小学”行列,成为老百姓眼中“身边的好学校”。云大附小的学生在科技创新、合唱、管弦乐、舞蹈、绘画、戏剧、象棋、乒乓球、朗诵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奖项。2018年、2019年,云大附小第一届、第二届毕业生报考云大附中录取率高达81.1%,毕业生进入昆明优质中学就读比例位列昆明市各小学前茅。

历经时间的检验,谢静用看得见的成绩回答了她当初的坚持,也让外界看到了一个有魄力校长的敢作敢为。

辐射:身先示范,共享成长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之一,承担着激发、引领与支持学生学习的重要使命。融合式教学有关学习的重要理论与主张只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动时才能对学校教育现实产生实质影响。”谢静表示。所以,多维自主融合课程针对的不只是学生,还有老师。

在云大附小,老师们也有选学课。从绘画到乐器,以及插花、茶艺等,应有尽有,老师们可以在有空的午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来学习。不但学习,还有展示的机会。每年的艺术节、新年音乐会、教师素养比赛、才艺展示中,都能一展身手,表现突出者,还能获得奖励。正因如此,云大附小教师身上,总有一股蓬勃的朝气。

2018年,郝蕾蕾来到云大附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她表示,为了向课堂要质量,云大附小的老师都“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精心设计,不浪费一分钟。”在云大附小,郝蕾蕾感觉“非常开心,这所学校带给我的职业幸福感非常非常强”。运动会、教学工作她都全力投入,孩子们笔下写的关于学校和老师的内容也常常感动到她。

对教师的关注和引领,谢静可谓是不遗余力。多年来,她不仅关注本校教师的成长,还将目光放到整个云南,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通过送教等形式,她先后前往怒江、文山等地,把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播出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助力一方教育发展。

2019年,谢静前往怒江送教,看着满堂学员期待的表情,她深感欣慰。只是,開讲不久,她便感觉到腰部和腹部传来阵阵疼痛,起初,她以为只是饮食的问题,忍一忍便过去了。伴随着疼痛越来越剧烈,讲座一度中断,但谢静不想就这么放弃,疼得受不了的时候,她到室外呕吐一阵,待稍微缓解后,马上返回教室继续讲授。

“来听课的老师们都是从偏远的村镇赶来的,自己乘车来到这里,也已经用了一天时间,如果讲座就此中断,太遗憾了。”谢静表示。据介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该地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她之所以忍痛坚持,就是不想辜负一众教师的期待。

因为疼痛持续加剧,她最终不得不中断讲座前往医院诊治,一查才知道是肾绞痛。因为对教育帮扶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返回昆明接受治疗后不久,她再次前往怒江,继续把讲座开展下去。“在全省范围内的送教,我们每年要开展十多次,这么多年下来,送教已经不是工作,而是一种使命感。”谢静坦言。因为处在省会城市,所以她能接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而她的使命,就是把这些资源带给更多需要的人,带领大家一起成长。

虽然经常东奔西跑、忙忙碌碌,但看着一批批年轻教师站稳讲台,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中坚力量,谢静感到无比开心。回望过去,她坦言,最初从事教师这份工作,更多是受了父亲的影响。“他觉得女娃娃当老师特别好。”随着时光流逝,她所看到的教师这份职业,已经不止是当时理解的“好”那么简单,“当老师,一定要当个好老师,不仅自己好,还要带领身边的人一起,做个好老师,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谢静表示。

2019年,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谢静名师工作室成立,谢静的引领辐射目标有了更明确的平台。几年来,工作室吸收云南省8个地区15名优秀教师为学员,以融合式教学为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室确定的三年发展目标均得以实现,谢静带领工作室成员撰写的专著《融合式教学:理论基础、实践策略与案例分析》正式出版。

“从教以来,我始终走在不断超越自我的路上,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依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谢静表示。立足本校,向外辐射,她正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将更好的教育理念、方法带给更多教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走出的每一步都坚定而从容。

猜你喜欢

融合老师课程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融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