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 *

2023-08-03江晓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理筋肌筋正骨

刘 毅 江晓兵

(1.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骨科,广东 东莞 523722;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骨科,广东 广州 510405)

筋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又常被患者忽略的痛症,好发于腰背部,因此称“腰背肌筋膜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劳动能力[1]。久坐、久站等工作方式或剧烈运动或寒冷刺激均会诱发腰背肌筋膜炎,发作时患者和自觉腰背部僵硬,疼痛感明显,如治疗不当会造成病情延绵、反复。因此快速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关键。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脊柱骨科门诊长期使用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6 月—2020 年12 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门诊明确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 例,男26 例、女24 例;年龄25~65 岁,平均(47.88±8.09)岁。试验组50 例,男21 例、女29 例;年龄25~63岁,平均(46.06±5.81)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和《中医筋伤学》[3]进行诊断:(1)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2)自觉腰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3)腰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竖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及条索状改变,背部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1.3 纳入标准出现腰背痛症状后初次就诊;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未口服非甾体类药物。

1.4 排除标准皮肤破损或患处感染;严重内科疾病;严重骨质疏松。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1)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患侧,先用两手手掌,由足太阳膀胱经自上而下,经下肢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施行揉按和㨰法。(2)以指代针点按肾俞、腰阳关、八髎和腰痛区阿是穴。(3)寻找激痛点,双手拇指在激痛点上反复揉按,如果触及筋结或筋束,可用捏拿、分筋、弹拨、掐揉等手法松解,恢复其舒缩功能。(4)术者以掌根或小鱼际着力,在患者腰骶部施行揉摸手法,从上而下,反复进行3~5次,使患者腰骶部感到微热。

1.5.2 试验组患者俯卧位,以木棍为工具,术者立于患侧。首先触诊患者背部,周围条索、结节等,找出造成腰背肌紧张、僵硬、疼痛的主要异常软组织,利用工具对肌肉、筋膜及韧带等软组织进行大面积的松解及点按。背部软组织充分松解后,根据患者主诉,术者通过触诊明确“扳机点”位置,对病灶给予精准的点按及弹拨[4]。整个操作过程中手法由轻渐重,均匀用力,以患者接受为度,切忌使用暴力。

2组均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

1.6 观察指标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包括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0~10 分,0 分为无痛,10 分为剧烈疼痛;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观察2 组患者治疗前及第1 次、第2 次、第3 次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并比较。3次治疗结束1个月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所有患者,如再次出现明显腰背部疼痛,记为复发病例。

1.7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x2检验对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s)表示,VAS 评分、ODI 评分4 个时间点的各项指标检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如不满足球形检验,看多变量检验;如满足球形检验,看主体内效应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治疗前2 组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VAS 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第1 次治疗后试验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 次及第3 次治疗后2 组VA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V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2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50 50治疗前6.00±2.06 6.64±1.75-1.343 0.184第1次治疗后4.25±0.62 3.79±0.82 2.554 0.013第2次治疗后2.41±0.50 2.39±0.50 0.100 0.921第3次治疗后1.44±0.56 1.30±0.53 0.991 0.335

2.2 ODI评分治疗前2 组O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ODI 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第1 次及第2 次治疗后试验组OD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 次治疗后试验组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ODI评分比较(± s,分)

表2 2组腰背肌筋膜炎患者ODI评分比较(± s,分)

组别对照组试验组t值P值例数50 50治疗前70.90±15.87 69.56±18.82 0.310 0.758第1次62.29±16.62 38.25±10.61 6.975 0.001第2次35.56±9.50 25.59±6.81 4.875 0.001第3次16.74±6.89 14.48±4.20 1.601 0.114

2.3 复发率经过3 次治疗后,统计复发率。试验组复发率为10%(5/50),低于对照组的38%(19/50),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疼痛是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常见主诉,持续性疼痛可以影响患者的呼吸、代谢、循环等生理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机体恢复。腰背部疼痛与很多因素相关,如长期的弯腰负重、不合适的治疗方式、炎性刺激,甚至症状发作后患者的焦虑状态等[2,3]。国内外研究[5,6]发现,早期的保守治疗均可使疼痛评分降低,减少症状发作后止痛药物的使用量及频次。研究[7]发现,医生与患者接触式手法治疗有助于患者释放紧张情绪,化解恐惧心理,鼓励患者康复锻炼;可明显降低疼痛感,也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中,试验组第1 次治疗后VA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及时接受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可迅速减轻疼痛。局部的点按及大面积松解有助于加快筋膜层炎性介质的吸收,降低疼痛感,进一步鼓励患者积极康复锻炼,形成良性循环。

患者出现腰背痛后,出于对腰部的保护心理,常尽力减少腰部活动,不自主地延长卧床时间,缺乏系统功能锻炼,导致肌蛋白合成减少,椎旁肌肌力恢复障碍,使腰部周围肌肉僵硬感增强,进而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6,8]。研究[9]证实,大部分腰痛通过卧床休息能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佩戴腰围也可以在短期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从中远期疗效来看,脊柱的稳定性依赖于强大的椎旁肌肌力,而早期积极康复锻炼可预防椎旁肌废用性萎缩,增强腰背肌和腹肌肌力、增加脊柱稳定性,同时也是避免腰背痛反复发作的有效手段[10,11]。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利用循序渐进的肌群松解、弹拨,有助于恢复脊柱平衡性和协调性,提高腰背肌的肌力及耐受性,从而维持腰椎功能及稳定性。本研究显示,棍点理筋正骨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均可有效改善腰椎ODI 评分,其中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明显更优,在第1 次治疗后即明显改善。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向患者宣传教育本病的病因及预后,既能科普腰椎保健知识,又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临床效果。

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生活习惯等原因,使大部分患者在症状缓解后疏于功能锻炼或锻炼不当,或对早期的康复锻炼及相关治疗持顾虑及怀疑态度。这些都会导致患者不愿意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或者锻炼过度、随意锻炼,甚至会引发患者焦虑及失眠等症状[12,13]。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借助木棍,以棍代手,相较于推拿手法而言,术者体力消耗更小,可以持续为不同患者提供治疗。对于深部肌肉或者强大的肌肉群,棍点理筋正骨手法的优势更加明显,手法操作时力量更大且更集中,能够直达病所,收获更好的效果。本研究中,经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后,短期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手法推拿组。作者分析原因有三:首先,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对肌肉的松解更彻底;其次,棍点理筋正骨手法可以迅速缓解症状,短期内患者可以恢复正常活动,活动量加大后刺激胃肠蠕动,食欲增加,形成良性循环[14,15];最后,治疗方法有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依从性随之上升,遵守医生指导的锻炼量及锻炼方式,利于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棍点理筋正骨手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效果显著,不仅可以快速缓解腰背部的疼痛,恢复腰椎正常功能,还可以预防短期腰背肌筋膜炎的复发。

猜你喜欢

理筋肌筋正骨
《天台山道家功夫正骨真传》读评
正骨理筋手法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改良自制肌内效贴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肌筋膜炎痛难忍 家庭自灸急缓解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平乐正骨手法源流浅述
岳阳张氏正骨气血理论之以气为先
抱头转颈可调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