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背景下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
2023-08-03宋剑刘宇宏贾昭君张超
宋剑 刘宇宏 贾昭君 张超
摘 要:新工科人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文在学科交叉背景下进行工科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尝试。以生物仿生设计与生物摩擦学课程为例,在回顾文献和剖析问题的基础上,从“时代使命”“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等维度全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综合利用“大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双向多元教学评价”等举措,实现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工科创新型研究生人才。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科交叉;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1-0015-04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are taking on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emerging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our attempts to re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courses under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as exemplified by the course "Bionic Design and Biotribology". By overviewing literature and analyzing the state-of-the-art and gaps, th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are comprehensively and deeply excavated from the dimensions of "the mission of age", "the field of knowledge", "the field of competence" and "the field of emotion".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ed use of teaching measures such as "construction of a master teachers' team", "teaching model reform", "two-sided, multi-faced teaching evaluation", is advocated. In doing so, the synerg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ld be approached and expected to help cultivate high-quality, engineering-oriented postgraduate talents with creativity,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Keywords: postgradu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eaching reform; interdisciplinary convergenc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立德樹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即指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通过在非思政课中融入思政相关元素,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思想品德的塑造,进一步推进高校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与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1]。工科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正重塑产业结构,也使得工科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生作为工科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主体,肩负着更高的历史使命和更大的社会责任。抓好工科研究生这一服务国民经济的第一资源的教育工作,将思政寓于课程,以课程承载思政,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德学兼修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是新时代高校工科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使命。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以“研究生*课程思政”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剔除非相关数据后,得到有效文献293篇。利用CiteSpace软件(v6.1.R3)进行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目前关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教育理论研究类和教学改革实践类。
教育理论研究方面,逄红梅等[2]从发展规律、育人规律和社会适应规律三个方面审视了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和原则。于成文[3]则提出需科学合理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质量评估。此外,杨哲等[4]还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三全育人”格局与课程思政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教学改革实践方面,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卢雪英等[5]通过在工科类课程中有机融合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自然科学精神,构建了面向研究生的系列专题讲座式课程体系。除了在课程内容下功夫外,高珊等[6]还构建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研究生辅导员”的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使协同育人效果最大化。
尽管上述研究和实践为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施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但与如火如荼的本科课程思政相比,研究生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仍较为离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工程领域对依靠多学科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渗透性知识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的期望越发强烈,工程教育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也应运而生[7]。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等专业模式的兴起,促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研究生培养环境与机制[8]。因此,探究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更需顺应时代诉求,关注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实践。在多学科背景下,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以课程思政为媒,厚植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寓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于有形的专业知识培养之中,是当今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途径[9-10]。为此,本文以S大学开设的生物仿生设计与生物摩擦学课程为例,探讨学科交叉背景下工科类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与实践。
二 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
生物仿生设计与生物摩擦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一门研究生专业选修课,旨在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生物仿生设计与生物摩擦学的最新进展及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掌握生物仿生设计的基本理论、生物摩擦学的分析方法及实验测试技术等知识,教学内容涵盖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学科[11],是研究学科交叉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载体。笔者从“时代使命”“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四个维度,构建了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框架(图1)。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与知识传授并重,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框架为指导,开展了思政元素挖掘,部分典型案例总结见表1。
三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生物仿生设计与生物摩擦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如图2所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重构教学大纲,优化师资队伍
基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社会评价和学生关切,从时代使命、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四个维度重构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融入思政育人目标,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映射关系。在“大思政”格局下,构建“授课教师+多学科顾问团+思政专家团”的大师资队伍。课程授课教师由仿生学专业背景和摩擦学专业背景的专任教师担任,主要负责教学内容的实施。多学科顾问团由校内外机械、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知名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学科交叉内容的咨询与指导。思政专家团由思政专业教师和学院党政领导组成,负责指导课程思政实践。
(二) 改革教学模式,改善课堂氛围
课程思政既不是单独的课程,也不是单一的活动[12]。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生动有趣、润物无声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运用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通过实施翻转课堂,变学生“配角”为“主角”,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思政元素点,评估其与专业知识的关联度。以项目教学法,开展练展讲综合训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此外,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利用可视化音视频资料作为课程思政素材,通过“雨课堂”等教学辅助工具开展互动,改善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
(三) 重视评价反馈,促进教学统一
本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涵盖时代使命、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等方面,既有理性指标,也有感性因素,因此评价不仅需要从学生侧入手,也需在教师侧着力。学生侧方面,除了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和学习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进阶过程,能力提升过程和情感丰富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动态关注评价指标的“形成”和“发展”。教师侧方面,则需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映射的合理性,考察教学情境、课堂氛围和学生接受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谈话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量表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式,明确师生身份权重,促进教学相长,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持续优化课程思政路径节点,全面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四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兼具创新性、专业性、综合性的复杂工程,在多学科交叉的工科研究生课程中实施更为不易。本文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从时代使命、知识领域、能力领域和情感领域对生物仿生设计与生物摩擦学课程的典型思政元素进行了全方位挖掘,设计了相应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顺势而为,如糖融水,提升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力促进了研究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频同步,进一步强化了学生优秀品格塑造,对相关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和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龚云.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思想[J].人民论坛,2019(3):35-37.
[2] 逄红梅,陶启坤,康洁.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61-67.
[3] 于成文.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3-25.
[4] 杨哲,闫瑾,梁德东,等.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课程思政的多维度构建与探索[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4):131-133.
[5] 卢雪英,黄红武,韩勇,等.工科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2(9):35-37.
[6] 高珊,黄河,高国举,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70-75.
[7] 刘杰,张超,罗洁.新工科背景下生物医学工程“多学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J].高教学刊,2021,7(34):141-144.
[8] 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5.
[9]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10] 李哲,宋劍,蔡暻煊,等.基于典型思政元素的“工程制图”课程思政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26):113-116.
[11] 于秀娟.交叉学科摩擦学课程的教改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3(9):162.
[12]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2):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