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2023-08-03方林莉张筱荣
方林莉,张筱荣
(安徽中医药大学1.中医学院;2.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1](P33-34)。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国内形势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以博古通今的智慧、高瞻远瞩的格局、宽广宏阔的视野从时代和全局的高度, 在多种重要场合发表了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 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新阐述新论断新观点。 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筑牢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创造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伟人的思想智慧是科学理念生成发展的重要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一)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理论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本质,他们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者的辩证关系充分说明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对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 推动社会变革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人民性、实践观充分有效地运用到意识形态理论中, 科学而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意识形态”“如何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等重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解释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因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性,能动地反映着经济基础。 马克思指出:“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2](P170)意识形态能通过主导的生产方式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 从而支配人民的思想、巩固自身的统治,对社会制度起到一种重要的建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释了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3](P178)统治阶级为了达到维护自身合法性、 持久性、 稳固性目的,需要将自身利益披上“普遍性外衣”,伪装成全社会的普遍利益,以此巩固统治地位。 可见,意识形态代表和反映的是本阶级政党的根本利益。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打破了以往思想史和观念史的神秘性,将视野关注到“现实的人”,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得到了具体的阐释:“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3](P152)这指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并阐述了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此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从人民的生产实践出发, 才能巩固统治阶级的执政基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列宁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 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 他坚持社会意识阶级性的观点,指出要“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4](P30),同时阐明了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进行对抗时要有代表自己阶级的意识形态并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这一观点,而兼具科学性与真理性、进步性与价值性的马克思主义无疑成了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服务的意识形态。 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将本国的革命运动和工人阶级结合起来, 从而推动社会主义运动, 这也是首次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理论运用到了实践。 而要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胜利,就要将革命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传播到广大人民中去, 正如列宁所言:“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 ”[5](P16)列宁提倡“灌输”思想,把意识形态上升到党性层面, 强调要将意识形态工作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不能教条式地开展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矛盾,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宣传教育,有的放矢,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统一思想,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辨别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赓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点,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和敌对势力的博弈中尖锐地指出:“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国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我国政权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1](P37)他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直接关乎党的执政根基、国家繁荣、社会团结、人民幸福,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砥砺前行,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是巩固执政基础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撑。 因此要把服务群众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教育、引导、提高他们素养相结合, 培育引领人民群众追求远大理想信念,胸怀崇高道德情操,掌握科学文化素养。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论述充分阐释了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振民心、聚民力、凝民智,主动培育和积极引导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才能促使人民拥有无坚不摧的磅礴意志,以坚定正确的思想认知投入到国家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中,这也为意识形态建设明确了方向。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现实中,聚焦理念、手段、基层工作等三个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指明了具体的实施路径。首先,理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1](P31)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深刻剖析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看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 更加精准地定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作用。 以此指出要坚持“两个巩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6](P41),“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7](P310), 为意识形态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原则方向,科学谋划了意识形态工作战略方案, 就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建设路径进行了理念创新。 其次,手段创新。 思想的传播需要借助有效手段,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话语习惯和表达方式发生了改变,“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 ”[7](P317)因此要“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1](P31),摆脱传统的文件式话语和行政命令式表达,主动探究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将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 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融入网络信息技术中,创新话语方式,尤其运用人们喜爱熟悉的网络话语诠释主流意识形态,满足不同阶段、层次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增强人们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例如《马克思靠谱》《社会主义“有点潮”》《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等网络节目,将内容为王的深邃理论赋予欢快活泼的话语表达, 契合了网络传播趋势和年轻人认知特点、话语习惯,让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接地气、入脑入心,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另一方面,网络已渗透蔓延到生活的各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为思想侵蚀滋生了便利土壤。 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宣扬民族分裂思想,煽动宗教极端主义,传播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害信息, 以求达到颠覆我国政权和制度的目的。 因此要将网络视为争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加强网络监管,密切关注网络动态与舆情发展, 建立网络领域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建立一支政治素养高、用网能力强的骨干队伍, 敢于与网络不正之风亮剑斗争,传播社会正能量,做好网络舆情研判,构建风清气正、生态和谐的网络空间,凸显新媒体、新技术的传播优势和手段优势, 重构意识形态工作的传播格局。 最后, 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1](P3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将党的方针政策走进每一个人的思想里和心坎里, 才能赢得真心实意拥护和支持党的群众, 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才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民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 强调要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这一观点,创造性地指出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基层是最贴近广大群众的地方, 他们生活工作在基层, 意味着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和服务对象都在基层,因此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基层,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进展决定了党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的成效。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域、年龄、文化背景的群众理解能力、接受程度不一,这就决定了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主动适应基层现实情况,迎合群众真实需求,创新基层意识形态工作方式方法, 提高感染力和亲和力,从而聚民心、赢民意、促稳定。
二、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
意识形态建设涵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是一项全面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1](P34)面对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 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形势之所以能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顶层设计、全面布局与统筹推进,得益于各战线各部门齐抓共管、互相协调、彼此配合与各尽其责。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取得的成功, 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政治保证。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是破解党自身面临各种危险、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尤其在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错误思潮干扰冲击、多元文化交流交锋的纷乱环境中, 更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意识形态建设,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一是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守土负责,压实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和主体责任, 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8](P142)。 明确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提高站位,提升水平,增强政治敏锐力、政治判断力以及政治执行力。各级领导干部守好“责任田”,并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工作职能部门、考核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实施等方面做出了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格局。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严肃执纪问责。《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一系列党章、党纪、党规制度中,都明确将意识形态工作列在突出位置,纳入监督和问责范围,要求领导干部要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将政治巡视列在首要位置,明确要求严肃问责处理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不到位的领导干部。规章制度的出台,为牢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有效化解了因意识形态工作疏忽而造成的风险, 从钢性上为意识形态建设保驾护航。
(二)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
意识形态工作要从全局出发,贯彻“大宣传”的工作理念,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一是要抓导向,坚持“两个巩固”,各领域各战线各部门应当齐抓共管、互相协商、彼此配合、各尽其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绝不是一个部门的责任, 需要各单位各部门积极联动,要构建大宣传网络格局,搭建好宣传平台,“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9](P18)鼓励每一个党员干部勇当宣传家, 每一个社会个人勇当宣传员,营造人人传递正能量的宣传氛围,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深入发展。二是管阵地,阵地是先进思想传播的平台。有了阵地,才能发出党和人民的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文艺、新闻舆论等各类工作座谈会上, 屡次重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 明确坚持党管意识形态, 站稳阵地,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势,要保持高度政治警觉性,固守红色地带,批驳黑色地带,大张旗鼓争夺灰色地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三是强队伍,建立一支政治站位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宣传工作队伍,促进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有效落实。要注重对高校、哲学社科领域优秀人才的培训和选拔,将理论功底深厚、字顺文从、 曲尽其妙的业务骨干充实到意识形态工作领域, 提高宣传阐释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水平,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执行力与战斗力。
(三)不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话语权是掌握信息资源、解释信息内容、支配信息表达的权力。 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就是将意识形态内容以一定的表达方式传递给人们, 占领人们的思想,得到大众的认可。 纵观古今中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往往从争夺话语权开始。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 尤其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舆论生态纵横交错。我们党要加强思想宣传工作,主动发声,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理直气壮地听党话、跟党走,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思想和行为,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勇于开展思想舆论斗争,积极推进党的理论成果入脑入心, 确保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引领全体人民价值取向, 不断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文化世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升全民道德素养, 在全社会营造风清气正的和谐氛围。 另一方面, 要建立完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西方敌对势力进一步炮制“中国威胁论”,抨击中国、抹黑中国。事实上,我国始终倡议践行“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都是在为促进人类和谐发展而做出中国努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外宣传,尤其要依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形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通过官方外交和民间交流平台搭建,用影视作品、戏曲、舞蹈等生动的艺术形式,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向全世界展现负责任、有担当、肯作为的大国形象。
三、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要求,这已提升到“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7](P312)的高度,有利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构建全体人民共同价值,“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0](P310),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共同奋进; 也是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干扰下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 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一)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话语权的强弱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否在国际舞台中拥有主动权。而“支撑话语体系的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1](P69)要想增强国际话语权,发出中国最强声音,就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 并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学科体系。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7](P312),这是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选择。 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持之以恒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 二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用科学理论武装、教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必定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国学术, 为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思想基础,形成良性互动。三要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以育人育才为中心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崛起, 形成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新格局。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从不同层面阐述了奋斗目标、必然条件与具体要求, 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实质,是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实践活动的行动遵循,在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价值共识、 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 这三种形态的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斗争中,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孕育而生并发展壮大的,蕴藏着中国人民攻坚克难, 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养分。他们一致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应当“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11](P44)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注重实践养成。 只有人民群众将思想上的认知、 情感上的认同自觉转化为行为上的践行与遵守, 才能真正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的价值与功能。 因此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深处,在工作岗位、生活日常中领悟其内涵真谛,并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好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纽带。
(三)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集体主义、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只有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 才能筑牢全民族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因此,要注重公民道德建设,将人民思想觉悟提高、文明素养增强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作为经久不变的追求目标。 一要“明大德”,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将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有机融合起来,把“个人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 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与感召下, 不忘初心使命,筚路蓝缕百年路,高歌奋进新征程。二要“守公德”,坚守公众之德、公权之德、工作之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到人民中去,想人民之所需, 解人民之所困。 要在各自岗位上履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奋力书写第二个百年答卷。三要“严私德”,发扬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身心,锤炼品行。家庭美德是个人品德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要发扬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共同营造相亲相爱、幸福和睦的家庭氛围,“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12](P229),以“小家”的稳定和谐促进“大家”的幸福美满。 要在学习教育和社会实践中锻造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勤俭节约、奋发图强的个人品质,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并致力于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带动感染身边人, 以个人品德促就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勇做时代新人,共担复兴大任。
四、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过去的5 年以及新时代10 年,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不断彰显, 有力地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为人类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
(一)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披露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在描述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中都蕴含了资本主义局限性和社会主义优越性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深入考察后得出“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及其不合理性,表明了社会主义具有显著优势。例如,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揭示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相对立的社会关系, 进而阐述了“消灭私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资本主义民主仅仅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而实现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 达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民主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列宁也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多维度阐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并在艰苦探索中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二十世纪初,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经济、军事、科技方面迅速发展成为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确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与显著优势,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3](P6),中国共产党在俄共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应运而生。然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一时间各种肆意鼓吹“社会主义终结论”“共产党灭亡论”等错误论调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其实质就是企图压制社会主义国家,从另一个层面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但苏联解体并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就失败, 究其根本原因,恰恰是苏联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弱化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出现体制僵化、思想腐化、宗教盛行的现象,教训深刻。值得庆幸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既不改旗易帜也不封闭僵化, 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探索出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总结经验,自信自强, 守正创新,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性发展。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令人信服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强大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立场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 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日益发挥着领跑作用,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有益经验
“展形象”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的使命任务之一。 要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现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中国形象, 同时通过中国的快速发展让更多国家和民族坚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信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有益借鉴。一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避免“缺钙”得“软骨病”。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工作是中心,而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倘若忽略了意识形态工作,经济工作就抓不好,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就易落空。因此要筑牢精神之“钙”,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才能保证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坚守正确方向,才能构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团结中华儿女共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 ”[9](P148)因此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做到信念坚定,理想远大。二是要结合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应当注重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积极应对社会结构变迁现实挑战,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感和鲜活力。[14]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向世人展示了“以什么样的方式把马克思主义落地”这一时代课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但不能生搬硬套, 需要结合时代特征以及各国自己的国情进行创造性地发展和转化应用。 中国模式的成功经验为世界各国探索新道路做出了生动示范,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闪耀着超越时空的光芒。三是要加强新时代世界政党间的合作交流。 政党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胸怀天下,敞开心扉,广交天下朋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表示,要同各国政党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希望团结各国政党为了人类和平发展共赴美好的强烈愿望,也阐明了各国政党应当互信、沟通、合作,超越不同政党间的意识形态差异,求同存异,共同构建新时代新型党际关系的准则,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