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之痕 从冯崇利国际捐赠作品《竹痕—8》谈起

2023-08-02汪瑞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雕塑艺术家传统

汪瑞

2022年12月9日,清华大学雕塑系副教授冯崇利的雕塑作品《竹痕—8》由中国驻塞浦路斯使馆郑重捐赠给塞浦路斯首都尼科西亚市叶里区政府。中国驻塞大使刘彦涛在捐赠仪式上指出:恰逢中塞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一周年,艺术家冯崇利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意象“竹”作为主题,体现了两个国家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和共融共生的合作理念。而塞浦路斯著名评论家、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科斯塔斯·古里亚莫斯(Kostas Gouliamos)也在希腊文化类媒体《斯卡拉时报》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盛赞冯崇利的作品“通过像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对雕塑一样的感知,而获得了艺术的再生”。古里亚莫斯认为,冯崇利的作品在材料中新技术的使用,反映了中国艺术家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与此同时,他也“创造性地表达了自然景观与人类文明观感”。

本人有幸接受驻塞使馆邀请,代表冯崇利参与了作品捐赠仪式,并见证了《竹痕—8》作为文化交流的象征在“一带一路”的地中海友好国度安家。《竹痕》及《风之痕》是冯崇利近年最重要的两个系列。“竹”这一传统东方美学意象,无论是其虚怀若谷的“中空”胸怀,象征民族气节的骨节,还是韧性挺拔的婆娑美姿,都是中国文化内省与视觉外化的生动写照,而“风之痕”则带来自然风物与流动光影之间的虚实映照。作品《竹痕—8》既是竹影,又是风痕,运用满月的大圆形造型,寓意美好,表征明镜。“竹”与“风痕”是静与动、物象与感觉之间的互鉴,正象征着东西方之间绵延不绝的文化互动与对未来的美好愿景。

对于雕塑家冯崇利个人而言,此次捐赠的作品不仅是藉以表达中塞之间友好的文化互动,同时也是一次展示中国当代艺术面貌,让世界了解中国艺术家创作样态的珍贵契机。雕塑不只是装饰空间的手段,而是一种表达对于现存世界的理解方式。通过雕塑的美学维度,冯崇利将中国传统的植物符号与动感的视觉意象相结合,用具体“物”的表达与抽象“型”的象征性进行合并,创造出坚实而诗意的雕塑形体。《竹痕》系列以中空切割、空间的虚实相应为主要创作手法,用多维度的时空概念呈现出中国传统雕塑所特有的况味与稳健。但在传统视觉符号的基础之上,艺术家也用不锈钢的现代感、风痕的尖锐型铸造出被时代敲打但又顽强不屈的生命之痕。它们像亚欧大陆旷野中发出的自然声息,又毫不违和地在工业社会冰冷的钢筋丛林中卓然挺立。

近些年来,冯崇利在创作上始终着力于生态自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清华大学雕塑系的专业教学和个人研究中聚焦于中国传统造型语言的转化方面,开启了《墨韵泥痕》《竹痕》《风之痕》《生长空间》等一系列极富个人风格又兼具中国艺术神韵的雕塑作品。冯崇利的作品历来着重表达矛盾、相容、冲撞、共生的文化关联性。在自然与工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引入对于自然与人文的永恒主题。纵观冯崇利的创作历程,作品始终以中国传统为基准,并逐渐在更加广阔的创作形式和手法上将“传统造型语言的转化”付诸实践。中国文人讲求平淡天真、似与不似之间,而冯崇利的作品则刚直、敏锐、厚重笃定。中国的文人画题材梅兰竹菊常趋表达谦谦有礼、高节清逸,而冯崇利的四君子脱去了文人矫情,它们是在自然中凛冽傲然的孤筠,是风雪中质朴静姿的剑兰。人们在冯崇利这里,更多看到的是浑然天成,是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顺势而为。与此同时,他的艺术探索也给当代雕塑带来一种新的可能性:在造型与文思之间产生力与美的互鉴互映,使雕塑成为当下的明证,也成为能够与周遭世界相提并论的時代基准。

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家立足自身、眺望世界的一个鲜活范例。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雕塑经过几代人的学习、借鉴、消化、融合,正在以更加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个体创造与各自审美差异性等全新的角度和眼光,去重塑中国雕塑的独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冯崇利的作品,是手中有方寸、心中有乾坤的天地体认,同时也是一位艺术家感知到艺术在当今承担了更大使命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内省。

雕塑是占有空间的艺术,也是人类自艺术之名诞生以来最持存的一种形式。它具有致广大而尽精微的东方审美精神,同时观照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与古希腊哲学有着某种精神同质性。冯崇利既不是简单地追随传统文化的轨迹,也没有在思考放诸四海皆准的艺术准则这里趋同于所谓的“世界模式”,而是在隐含的传统符号里探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和而不同”。在熟悉东方审美意趣的观者那里,人们很容易看到冯崇利现代感与中国符号兼具的艺术风格;而在素来将雕塑作为恒久视觉形式的艺术载体的西方人那里,人们同样能够得到来自更深层面的共鸣。或者可以说,在自然与文明之间,冯崇利摸索出一条和解之路,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艺术有容乃大、至臻至善的精神象征。

风过无痕,但艺术留痕。冯崇利用作品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角度、一种观看。当我们走向世界的时候,世界也正在关注我们。“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精神的当代传承,文化先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从根本上说,深耕每一个文化领域,抓住艺术创作的当代契机,才能更加深入地拓展艺术交流的广阔空间,为真正的东西方对话打下基础。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希腊克里特大学及爱奥尼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雕塑艺术家传统
巨型雕塑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的破烂雕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写实雕塑
老传统当传承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