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美育实践之路中的反思

2023-08-02屈波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当代艺术美育

屈波

美育,就其本义而言,是实践性的活动,美育理论,在纯粹逻辑的推演之外,需要淬炼大量美育实践的经验材料方可具有超越性的力量。社区美育,作为近年来专业艺术院校和团体开展的一种新型社会美育实践,具有创作经验丰富和对接学科前沿便利的优势,其在社区扎根、在社区生效。因此,对社区美育进行理论梳理,既不能脱离对当下社区的体察与分析,亦不能缺少对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把握。

社区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以地域为基础的社区,一类是关系型社区。就当下的地域型社区而言,从传统的单位大院到居民住宅小区,邻里关系由同事、熟人转换为陌生人,关上自家大门,偌大的小区也就被分割为一个个彼此隔离的格子间,看似是有机整体,实则为有着明显的物理与心理隔膜的多个居住单元。许多人对地域型社区不抱期待,转而投身关系型社区,相对地域型社区,绝大多数人对关系型社区有着更为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整体而言,人们和关系型社区也更近。不过,关系型社区具有流变性、临时性而可能解散,如因兴趣而结合的团体可能会因参与者兴趣减弱或改变而不复存在,某些关系型社区如家族微信群中的成员也有某种程度上的非主动性。

艺术,可能从其诞生开始,就伴随着不断的讨论甚至争论。在关于艺术何为以及为何的思考和辩论中,艺术实践发展到当下,呈现为多样而多元的格局,其中既有经典艺术样式的持续,也有艺术新路的拓进。关于藝术之新,纵观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参与式艺术无疑是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就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状况而言,参与式艺术也是方兴未艾而日益蓬勃生长。在全国各区域艺术院校、艺术团体的创作、教学实践中,对参与式艺术的实验和找寻经典艺术样式新的可能性同步。

自席勒提出“美育”概念至今已有200余年,这一概念传入中国也已超过百年。百余年的中国现代美育发展之路,从一开始即重视实践的维度。蔡元培将美育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美育三大范围,是期待建立覆盖全域、全龄从而达到全人教育目标的高瞻远瞩之举。社会美育的中国模式——以艺术创作与展览促动美育、专业美术工作者辅导业余爱好者创作、针对青少年和老人进行艺术培训、通过各种App如抖音等生产和传播网络艺术、组织吸引大量人流的所谓“网红展”等,在不同阶段得到推广且均行之有效。近年来,由艺术院校和专业团体发起的各种社区美育项目则是最新的、值得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美育模式。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美育模式,社区美育接续百年中国社会美育之路,又在项目实践中进行理论反思,在理论观照中推进项目实践,努力找寻适合自身的实践路径,建构基于实践又超越实践的理论框架。社区美育的项目实践,前提是到社区、在社区、为社区,无论社区是地域型社区还是关系型社区,物理社区还是虚拟社区。旁观者包括初次参与者容易将社区误读和误解为采风之地,但其实,社区在外观上往往平淡无奇,视觉上缺乏即时的吸引力。因此,社区美育项目的发起者务必从平凡中发现不凡、从熟悉中寻找陌生,且需激发项目的合作伙伴一起从惯常中获得新鲜感,然后共同对这一新鲜感进行视觉化呈现。

自2019年发起“中国社区美育行动计划”以来,四川美术学院联合重庆市美协等单位,以“吾老吾幼吾生”“共在共情共生”“在地在线在场”“空间与地方”为主题,举办了四届展览和三次研讨会,其间,在新兴社区、老旧社区、网络社区、商场、博物馆等开展了大量本科生、研究生的必修、选修课,课程实现了跨学科、跨专业与跨校跨区域的互动,总结出了典型和完整的社会美育项目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项目的实践,川美师生和社区居民通过共同创作,创造出了众多可感的社区形象供人观看和沉思,以唤起难以言表或已经淡忘的经验。在多方互动与共在中,社区生活世界的质地,以艺术为媒介而显形并焕发出了光彩。社区美育项目实践,作为一个联通艺术与社会的场域,搭建起了校园、工作室与社会之间的通道,让艺术成为人与人沟通的媒介。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图书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当代艺术美育
当代艺术看得懂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美育教师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