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探索
2023-08-02郭帅旭田嘉玺
郭帅旭 田嘉玺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方式,青年学子深入基层实践有助于弘扬志愿服务传统,践行核心价值理念,增强青年政治觉悟,助力人文鄉村建设。通过河南师范大学系列志愿服务实践探索,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提出注重机制构建、育人育德并重,加强部门联动、汇聚资源合力,明确实践定位,防范化解风险等文明实践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志愿服务;文明实践;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倡导广大青年以社会实践淬炼担当时代重任的硬脊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1]。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着重强调了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弘扬奉献精神。河南师范大学依托中国志愿服务研究中心河南(新乡) 分中心、河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专业和平台优势,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奉献与担当精神,深入基层开展多种形式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活动,四年累计进行志愿服务589次,服务时长2396小时,服务人群8976人次,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
一、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现实意义
(一) 弘扬志愿服务传统,践行核心价值理念
高校是青年学子文明实践的重要载体,引导青年学子投身新时代文明实践,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深刻领悟志愿服务精神,积极传播志愿服务理念[2]。学生深入基层实践,构建“在观中感,在行中悟,在做中学”育人新模式,在行动中强化责任与担当。文明实践中心搭建交流共享平台,推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向善氛围。
(二) 担当奉献,增强青年政治觉悟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志愿与社会实践服务链接,以基层蹲苗方式锤炼底色,接续成为合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青年一代必须在时代的浪潮中奋楫勃发,勇担重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需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这与志愿服务所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高度契合,也塑造了青年大学生的助人观和践行力,牢固树立与时代发展同频、与人民同向的政治意识和价值取向。
(三) 助力人文乡村建设,创新公共服务模式
高校学子通过志愿活动深入社区服务,助力基层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实践过程中走进群众生活,关注群众所需,积极为社区服务项目的开展建言献策,为基层党建赋能,从而提升基层治理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在文明实践中检验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提升专业素养,为传统乡村“三治融合”提供智力支撑。通过志愿服务文明实践能够增强文明认同,在服务中“守初心、长知识、展锐气、增本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无论是产业振兴、抗疫防汛、医疗服务、文化沟通、生态文明发展等都需要高素质志愿者投身建设,这也为高校志愿服务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提供契机[3]。
二、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基层实践探索
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延津县郝光屯小学、新乡市疾控中心、新乡市传染病医院、新乡市残联康复医院、鹤壁市淇滨区等地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借志愿宣讲提升综合素质,在参与基层治理中成长成才,于实践活动中助人和自助。
(一) 志愿服务基层实践形式
依托专业优势,志愿服务项目在校团委工作的指导与支持下已开展7年。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下郝光屯村家校教育的变化,通过精心设计系列特色课程和教育小组开展志愿服务基层实践活动。
1、特色课程。一是社会工作抗逆力课程。结合留守儿童教育,开设社会工作抗逆力课程。通过师生互动、分享交流、阅读畅谈、写作提升等活动方式,将趣味与能力培养结合,带领留守儿童进行新颖有趣的小组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抗逆力,帮助其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助力健康成长。二是戏剧式教育课程。针对羞耻心强或叛逆感的学生,开设戏剧式教育课程,在课堂中设置情景话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寓教于乐方式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同步提升,以课堂为纽带促进家校联动。
2、教育小组。一是团学教育小组。通过短视频、情景演绎等方式讲述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共党史、长征精神、红船精神,合唱《少年中国说》《歌唱祖国》等红歌。借助歌曲创作介绍与背景延伸,使学生从小关注祖国的发展,绘就心中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二是安全教育小组。从“法制教育、校园安全、防溺水”三个主题展开,服务过程针对小朋友安全意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特点,以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向小朋友讲解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法制进课堂,安全知识记心间,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强化自身安全意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与平安校园建设。
(二) 科普健康知识,推进社区治理
志愿服务项目聚焦禁毒防艾的社会热点,开展禁毒防艾科普宣讲工作。鼓励志愿者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是开展专项调研,剖析禁毒防艾现状。通过资料收集、组织座谈、问卷调查、田野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禁毒防艾存在问题,科学分析并完善解决方案。通过调研加深志愿者对禁毒防艾工作的理解,提高对病毒防控的认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二是创新宣讲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以情景剧、益智游戏等方式宣传防艾拒毒常识。志愿团队联合新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乡市传染病医院和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开展禁毒防艾专题宣讲活动。重点到乡村、社区、企业、福利机构等地开展防艾健康知识讲座、情景剧展演和系列观影活动等方式科普禁毒防艾知识,发放禁毒防艾宣传材料及计生用品等。三是拓宽宣讲途径,扩大受众人群。与女童保护基金新乡华天爱心团队合作,针对女童保护相关问题,联合当地学校、社区进行宣讲,发放防性侵折页手册等资料;对接专业平台,与新乡市疾控中心联合,通过微视频、诗歌、图画等形式增强儿童性安全意识及防范性侵的意识,对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增加生活期望值与幸福感。四是巡回科普宣讲,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团队依托淇滨区政府的支持,借助专属公众号、海报、美术墙绘、社区楼道等开展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
三、高校文明实践路径
(一) 注重机制构建,育人育德并重
高校志愿服務育人育德功能的实现需要机制规范、常态化协同发展新模式。一是以动力机制为动力源,注重外在动力与内在动力的有机协调,在政府与学校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强化青年大学生内在需求,为基层文明实践提供内生动力。二是以协调机制凝聚服务合力。文明志愿服务实践助力乡村振兴需要多个主体协同发力,协调好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外部主体有效衔接,推动育人功能实现。三是以保障机制提供实践支撑。高校志愿服务实践探索实现的保障机制包括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物资保障等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4],完善的保障机制为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营造良好向善氛围,确保文明实践制度化有序运行。四是以评价机制把稳成才之舵。已有评价机制多注重服务组织开展及志愿者表彰,并未从服务育人成才效果深入评估,科学的评价体系更有助于激发青年潜能,促进志愿服务有效运转。
(二) 加强部门联动,汇聚资源合力
高校文明实践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赋能困境群体,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以多样化教学陪伴模式赋能乡村教育,需要调动和协调各方力量与资源[5]。一是协调好政府和高校之间的关系。从组织变革方面促进资源整合,形成联动模式。二是做好平台建设。设计有助于提升青年志愿者信息素养和专业本领的活动项目,发挥专业优势,加深高校平台与社会平台、民政部门的对接,增强青年志愿者积极性,以成长成才为航标助推社会进步。三是教育资源整合。注重与相关党委宣传部门、相关院系密切联系,不局限于平台内部实践活动,加强对青年学子信念引领与志愿奉献培育工作,并运用网络监测评估技术促进网络志愿服务健康发展[6]。
(三) 明确实践定位,防范化解风险
要明确文明实践的定位,以党建为引领,从以下方面防范化解志愿服务中的风险。一是丰富项目内容避免同质化。目前,大部分高校文明实践主要集中在团中央领导下,如,暑期“三下乡”、支教、帮扶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等项目,项目同质化严重,对资源造成了浪费,违背了文明实践的初衷。二是明确服务动机,避免流于形式。良好的志愿服务表现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志愿者本人也实现自身能力提升与精神或物质满足,过于功利化的志愿服务仅为获取利益的工具,使得“文明变了味”。三是规范体制,促进持续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多集中在大一、大二时期,人员更迭将影响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因此,需规范平台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指标体系保持人员动态平衡。
结语与展望
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是新时代高校文明实践的重要方式。明确高校文明实践育人成才定位,立足新发展阶段,需加强高校志愿服务价值引领,重塑健康文明新风,使志愿者服务以一种精神植心灵、一泓清泉沁心脾、一种传承润万家,为助力乡村振兴和祖国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志愿者点赞:你们所做的事业会载入史册[N].人民日报,2019-01-18(01).
[2]徐原.新时代构建高校志愿服务体系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02):109-111.
[3]阴浩,孙宁华.乡村治理:高校志愿服务新场域[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59-61.
[4]潘春玲.新形势下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03):126-130.
[5]唐菁菁,林孝锴.传承与创新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7-8.
[6]伍廉松.论高校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及其促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8):85-86.
作者简介:郭帅旭(1992-),男,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发展;田嘉玺(1988-),男,河南郑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责任编辑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