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导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研究
——以玫瑰西苑社区为例
2023-08-02潘昊炜孟繁星郑革委
潘昊炜 孟繁星 郑革委
社区是市民生活的载体,也是城市发展时留下的印迹。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和整体重建虽然能够快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但也破坏了社区原有的结构风貌,动摇了社区原有稳固的邻里关系,文脉的传承被割裂。此外,盲目快速的建造,还造成了新建环境趋同现象。因此,从社区的公共空间着手,提升社区空间的利用率,挖掘社区空间潜在价值的更新模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老旧社区更新的新途径,也是存量更新时代的主流做法。
1 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原则
1.1 文化引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指出:“文化”是城市和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物质特征、及感情特征[1]。文化引导旨在将空间和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利用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将文化置入进载体中。植入的前提需要充分发掘社区和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利用社区空间和景观作为展现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设计空间与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方式,呈现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社区公共空间,文化引导的目的是传达和强调特定地区的文化身份和价值,展现当地特有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1.2 尺度控制
爱德华·霍尔[2]认为人类在公共空间中有4 种尺度—亲密尺度、个人尺度、社交尺度和公共尺度。社区更新的尺度原则是减少“被动式”消极空间,增加促进“主动交流”的社交尺度空间,将原有不适宜的空间尺度进行再划分,形成小、中、大3 种不同空间以适应多元的社区功能情景。
1.3 居民参与
理查德·C·博克斯[3]强调:“居民参与有助于建立和谐且富有活力的社区”,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居民的参与能够保证社区的建设和他们自身的利益,形成双赢的局面。
居民参与原则,让社区居民在更新过程中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从更新的被动参与者变成了社区更新的建议者、协助者,甚至是建设者。让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更新中,培养居民的社区空间意识,激发居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4 和谐共生
黑川纪章[4]在《新共生思想》中指出:“共生是尊重和保护双方的圣域”,然而当代很多社区往往只从功能主义出发,机械的设计,看似打造功能合理,但缺少人文关怀和自然景观的营造,人和社区的关系依然存在矛盾,甚至是二元对立的。笔者认为,人与社区环境的共生关系应是互相融合的,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的而充满人情味的。社区的功能空间尽可能的引入自然和人文要素,缔造人与社区环境的和谐共生。
1.5 空间开合
简·杨盖尔[5]在《人性化的城市》一书中表示:“适宜的尺度和环境是创造交往的前提”。社区的空间开合是强调利用景观去重新对缺少人情味的大空间进行分割和围合,打开联通相对封闭的小空间,形成若干相互渗透的适度空间,从社区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营造尺度宜人的景观场所,有利于邻里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丰富多元的空间情境。
2 玫瑰西苑社区项目概况
2.1 项目背景
2020 年,武汉市汉阳区政府遵循中国政府的老旧社区改造决策部署,将老旧社区改造列为重点民生保障项目,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老旧社区的改造工作,计划在3 年内完成全区45 个老旧社区的改造工作,玫瑰西苑社区的改造应时开启。
玫瑰西苑位于汉阳大道北侧与玉龙路西侧的交汇处,西面为武汉市财政学校,南面临近玉龙路地铁站,周边覆盖有商超,公交和地铁站,具有良好的交通和商业环境。之外,玫瑰西苑社区的附近还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景区,如归元寺,晴川阁、古琴台,龟山风景区,月湖公园等武汉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
2.2 现状分析
玫瑰西苑小区属于21 世纪初的商品住宅小区,建设超过20 年之久。社区景观以广场和封闭式的种植池为主。社区的基本设施和环境标准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指标要求。由于社区管理的疏忽,导致小区的活动区域长期处于破败的状态,社区的公共空间存在多种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2.2.1 植物景观缺乏
玫瑰西苑社区的绿化率为30%,刚刚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植被仅以乔木和草地相搭配,缺少层次性和多样性,绿化观赏性不足。
2.2.2 功能缺失,设施不完善,尺寸材质不合理
社区的广场区域是社区居民的活动中心,是社区风格构成的一部分,也是社区的视域焦点,通过对玫瑰西苑的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绿化面积大,但使用率低,出入口和道路尺度规划不合理,娱乐设施形同虚设,场地狭小,缺少休息座椅,无障碍设施与亲子互动空间等问题。此外,广场的铺装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广场的地面铺装为大理石和瓷砖硬质铺装,表面光滑,若老人和小孩在硬质铺装上摔倒极易受伤。
3 玫瑰西苑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策略
3.1 设计目标
通过挖掘本地区及玫瑰西苑社区的文化内涵,旨在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通过更新的设计手段,完善社区公共空间的功能,提升社区的景观环境品质,营造和谐的全龄友好型社区。
3.2 社区文化建构
分析提取本地区及社区文化要素,建构以“真、善、美”为内涵的玫瑰西苑社区文化,引导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图1)。
图1 设计观 社区文化构建(来源:作者自绘)
3.2.1 真—知音文化
“真”的概念是设计提取武汉市特有的文化主题 “知音文化”,传承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所演化出的知音文化,它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真挚的友谊,以此为引导增强社区空间的交往属性。
3.2.2 善—人性关怀
“善”是设计中无微不至的人性关怀。设计聚焦人与社区的和谐关系,构建以人为本,以“善”为核心的设计观,通过社区的人性化改造构建全龄友好的新型社区。
3.2.3 美—玫瑰寓意
设计提取社区的名字“玫瑰”为母题,以玫瑰的寓意和色彩构建社区的空间展现社区的玫瑰之美。
3.3 公共空间规划格局
设计将社区的公共空间视为一个整体,在社区原有的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有控制的再梳理。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架构起“一厅、两园、三轴”新的社区空间结构:第1,“一厅”指的是社区的中心广场。广场是社区核心的开放空间,也是视域焦点。设计双环交融的广场形态,是承载社区居民公共文化活动的“交往客厅”。第2,“两园”是中心广场以北的围合的景观种植池和活动区。以和谐共生、空间开合和居民参与为原则,将较封闭小空间开放联通,破碎的空间进行再整合,通往两园之间,新规划的园路曲径通幽,视线的导引,趣味横生,如图2 所示。第3,“三轴”分别是贯穿社区东西和南北走向的两条功能轴,围绕中心广场和2 个互动乐园而建立的东西向娱乐互动轴。娱乐互动轴串联起了社区主要的景观节点,并形成新的社交活力增长轴。
图2 林间互动乐园和互动种植乐园(来源:作者自绘)
3.4 玫瑰西苑社区公共空间的分区设计分析
基于社区空间存在问题分析,社区文化的建构,以及对“一厅、两园、三轴”社区规划结构的梳理,对公共空间进行分区设计。
3.4.1 社区中心广场
设计将知音文化、玫瑰元素、人性化设施植入到广场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双环形态叠加交汇,象征友谊和美好,彰显社区的“真、善、美”的文化内核。广场原有三峡坝址岩心纪念雕塑,传承了三峡大坝建设的光辉记忆,由于社区缺乏管理,导致雕塑破败。设计将广场雕塑视为社区的精神堡垒,在雕塑的四周搭建抽象的玫瑰形态构筑物将其围合,突出岩心雕塑的主体地位,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新广场中的风雨廊架景墙雕刻以“善”为主题格言文字,起到教育的作用。广场新增加的无障碍坡道,也是关照老年人群,残障人士的善意的细节表达。广场石材铺装雕刻知音文化的文字和图像,呈现“真”的文化内核,突出社区友谊的概念,也暗合这里是社区居民交往的场所(图3)。
图3 中心广场(来源:作者自绘)
3.4.2 林间互动乐园
重新设计现状使用率不高的儿童活动区,搭配高低错落的植物景观和“真、善、美”文化景墙装置,赋予场地新的活力,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使用需求,营造美感和寓教于乐的场所。
3.4.3 共享种植乐园
共享种植乐园的空间造型以玫瑰的颜色及其藤蔓形态为灵感,弧形的形态与场地微地形相互呼应。区域内新的慢行系统设计提供了多种通过的可能,沿园路均匀布置30 个移动共享种植箱,居民可自由的使用,为社区生活增添乐趣。共享种植是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良方,也是践行人与人之间“真、善、美”社区文化的最佳呈现,一方面拉近了社区邻里之间的关系,促进邻里和睦;另一方面,也唤醒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有助于形成公众参与美化社区。
4 结语
社区更新是改善老旧社区面貌的新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可以切实的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本文的观点,更新改造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的美观性和功能性,更要注重地区特色文化的挖掘和运用,以文化为引导,通过设计将地区文化沉淀在社区场地中,丰富社区文化氛围,增进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玫瑰西苑社区的更新实践是一次以文化为引导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尝试,旨在打造物质空间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全龄友好的社区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