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周期训练理论的军人体能训练研究
2023-08-02李忠严杰星郭琪
李忠 严杰星 郭琪
(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072)
周期训练理论是苏联专家列奥尼德马特维耶夫在备战1965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过程中研究发现的。他结合了当时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给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划分为上升期、保持期和下降期,也就是后来的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周期训练理论在负荷的安排上主要遵循了超量恢复原理。超量恢复理论是20 世纪70年代雅克夫列夫通过总结前人的有关研究,将“超量恢复现象”进行了释义,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超量恢复理论。超量恢复理论主要指机体通过训练的刺激和训练后的恢复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后,竞技水平逐渐提高。
军人体能是军人执行军事任务的必备能力。它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制约[1]。军人体能训练计划的目标,就是通过结合部队特殊专业和使命任务需要的身体训练,提高身体健康与运动素质水平[2]。当前军事体能训练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训练理念不够先进,在训练理论、训练模式、训练原则和方法中的认识存在一些模糊和混乱的地方,训练盲目性和随意性大。没有科学的多年训练计划,违背体能训练的系统性原则,缺少对一般体能训练、专项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概念、功能和内容等的认知,不能有计划、系统地制订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严重影响了训练效果,并带来运动伤病多发等不良后果。
加强军事体能训练是提高官兵体能水平的迫切要求,是军事训练实战化的基础保障。通过分析竞技体育训练理论应用于军事体能训练的可行性,为军事体能训练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查找现有军事体能训练问题,把握科学训练规律,探索军事体能训练新路径,同时有利于切实优化军事体能训练方案,提高军事训练效率,有效预防训练损伤,提高部队战斗力[3]。
1 制订全程体能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运动训练计划是教练员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活动的条件和依据。认清体能训练的一般规律,制定本科4年全程训练体系规划,能有效地控制体能训练过程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科学地监控训练计划的每一个环节,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与处理,同时提高组训人员掌握和控制训练过程的能力[4]。
2 全程体能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
依据运动训练学周期原理,将军校本科学员4 年训练作为整体,划分为以下4个周期(见表1)。
表1 学员本科阶段体能训练的周期划分
2.1 第一学年训练计划
此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向全面发展阶段转变(见表2)。
表2 学员第一学年体能训练计划安排
2.1.1 训练主要任务
基础训练阶段是学员入校开始的第一个多年训练区间,应全面打好训练基础,这个阶段训练成效直接影响学员未来体能发展水平。
此阶段训练目标和任务主要在于注重基础体能训练,适当搭配专项体能训练,基础训练阶段主要着眼于学员基本身体素质能力,关键在于全面发展。
2.1.2 训练内容安排
学员入学后的基础训练阶段,主要训练内容为基础体能,包括俯卧撑、仰卧起坐、折返跑、3 000m 跑、协调能力、跑动基本摆臂、步伐、呼吸、身体姿态、起动、跑动中加速、短距离冲刺、上肢力量、躯干力量、弹跳力、爆发力等,为专业体能提高阶段打下牢固基础。
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包括400m 障碍、器械体操、刺杀、武装越野、游泳等。此阶段要不断加大对学员专项发展的刺激,发展以体能主导类项群的专项素质和技术。
在训练中,要合理配置二者比重,逐渐加大专项训练比重,重视体能训练内容的循序渐进,引导学员尽快适应以专项训练为主的后续训练。
2.1.3 训练负荷控制
由于入学时学员不同年龄、不同发育特征,基础训练阶段的训练强度相对较小,训练负荷的节奏变化不大,为了适应大二开始的高强度专项提高阶段,在训练的过程中,应在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运动负荷强度。运动负荷的节奏变化幅度要有所增大,同时根据个人不同特点,负荷采用波浪式发展,使学员能够承受变化负荷的刺激,提高训练效果,为专项提高阶段奠定基础。
2.2 第二学年训练计划
此阶段为全面发展提高阶段向专项体能提高阶段转变(见表3)。
表3 学员第二学年体能训练计划安排
2.2.1 训练主要任务
围绕专业性体能训练内容逐渐展开。主要是促进专业性体能训练能力的不断提高,着眼于各个身体要素的发展,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系统关系趋于完善,训练活动既要促进体能的发展,也要重视对学员身体状态的调控,熟练运用超量恢复原理。
2.2.2 训练内容安排
在专项提高阶段,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学员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且要连续承受大强度训练,这对学员的心理耐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参加年度体能考核、运动会、军事比武,提高承受压力的能力。
2.2.3 训练负荷控制
专项提高阶段,学员的竞技能力处于快速发展期,训练负荷量和负荷强度都逐步增大,但以训练量的增大为主,增长的幅度和速度都很小。学员经历2 年训练后往往会有疲劳积累和伤病情况出现,要高度重视,要特别注意负荷节奏变化,采用有张有弛的方式引导学员顺畅转入最佳竞技阶段。
2.3 第三学年训练计划
学员身体素质及专项体能素质最佳阶段向专项体能保持阶段转变(见表4)。
表4 学员第三学年体能训练计划安排
2.3.1 训练主要任务
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学员个体差异,训练安排上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更加细致地安排训练负荷和内容。注重运动量与身体恢复的安排,减少伤病发生。
2.3.2 训练内容安排
针对专项体能特点和需要,选择有利于迅速提高专项成绩有关的训练方法和手段。训练内容上除了专项体能和基础体能等内容外,还要增加学员比较感兴趣的球类运动项目,提高学员训练热情,避免训练形式单调乏味,影响训练质量。
2.3.3 训练负荷控制
负荷方面要控制好训练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搭配,训练负荷的量和强度呈继续加大趋势,但要避免同时加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负荷量趋向于稳定一段时间后再提高运动强度,最终达到个人最高专项强度。
2.4 第四学年训练计划
此阶段主要目标是毕业联考,也是最佳专项体能水平保持阶段(见表5)。
表5 学员第四学年体能训练计划安排
2.4.1 训练主要任务
在为期4 年的基础性体能与专项体能训练时间里,学员的体能素质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全力应对联考,发挥个人最佳运动成绩。此阶段的负荷比前期要求明显变化,同时还要加强训练监控和训后恢复,保证学员的训练不会因为过度疲劳和伤病而出现间断或停训。在考核前安排好周训练计划,力争在考核中发挥出自己最佳训练水平。
2.4.2 训练内容安排
最佳竞技阶段,学员的体能水平处于高峰状态,而在保持阶段,学员的竞技能力系统发生改变,心理能力对于学员的正常发挥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训练内容上要更加重视心理的稳定性,多安排心理稳定性的训练,一方面提高学员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性,力争发挥最好水平;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减轻学员的心理负担,激发学员的训练热情。
2.4.3 训练负荷控制
注意结合学员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适当减少负荷量,提高或保持适当负荷强度;另一方面,要注意变换负荷节奏,基本上采用波浪式的安排,必要时可采用跳跃式的形式。
3 考核前小周期模块式训练计划的嵌入
周期理论中,一个共同的主题是需要控制训练负荷,从一般身体训练过渡到专项身体训练,并消除疲劳[5]。疲劳调控运动能力,采用集群小周期和赛前的调整是有益的。而且,赛前调整在前期训练计划的严格要求下,会产生额外的超量补偿效果。
周计划是最常用、最典型的小周期训练计划。通常在比武及考核前安排周训练计划,一个小周期的训练过程就是负荷的叠加效应和超量恢复的整合过程[6]。采用连续几次大密度的强度训练(控制量),用一个较长的时间恢复为主的训练,可使所累积的疲劳综合地成为后继恢复的刺激物,打破机体原有的平衡,最终促使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根据考核及比武前嵌入周训练计划,则显得尤为重要[7]。
小周期内的负荷安排应具有鲜明的节奏性,大、中、小负荷交替安排,为了适应比武,负荷安排上要突出强度,内容要突出专项。科学研究证明,进行极限负荷训练后,需要72~96h 才能完全恢复。因此,极限负荷训练每周不得超过2次。赛前小周期的训练计划要结合学员的特点,在负荷量的安排上注意波浪式地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且能及时地恢复,达到超量恢复效应,最终促进机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员比赛期创造佳绩。
训练手段和训练方法要多样化,受气候和学员体能、情绪等的影响,训练时间、训练次数、训练强度也需进行必要的调整。赛前还要进行心理训练,增强学员的心理调节能力,调整赛前状态,保持和提高比赛信心。
在明确考核及比武时间后,建议按照比武的日期安排小周期的训练。如400m障碍的比赛在星期五,而3 000m 跑的比赛是在星期一,那么在这些比赛前4~6周的相应日期进行大运动量训练,而在其前、后进行小运动量训练。可在赛前4~5天进行一次大强度训练。
考核及比武结束后,通过降低运动负荷以及恢复措施,消除学员生理及心理疲劳,尽快恢复健康状态。
4 结语
从训练过程来看,从本科学员入学入伍开始接受基础体能训练,到任职岗位的整个训练过程,就是学员的全程性4 年训练计划。从训练结构来看,强化训练过程及训练结构的系统性、整体性是提高训练效果,提高军人体能成绩的重要途径。一个完整的体能训练过程,都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和控制过程。在制订训练计划时,要从总体和发展的宏观角度设计学员4 年全程训练方案。根据参训学员特长和差异,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进行训练。这是训练过程中实施最佳控制的关键所在。
军队院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年、月、周体能训练计划,由院校主管教学与训练部门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及学员队领导就训练计划的系统性、可行性、必要性、全面性、科学性进行评估和审查,并对计划提出修改意见,通过审查后,以完整的书面形式向学院上级领导报批,一经批准,各级学员队就要严格按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并成为学员队实施训练计划的准则。
军队院校建立体能训练中心,聘请体能专家,帮助制定各阶段体能训练计划;监控计划的实施过程,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训练计划进行修正和改进;培训组训干部、学员骨干体能训练相关理论知识;开展运动康复治疗及讲座;搜集、整理、吸收适合军队体能训练的先进体能训练方法、手段;为上级领导部门制定训练大纲提供决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