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训练对8~9岁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影响研究
2023-08-02李大鹏
李大鹏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敏感期最初由意大利著名的医学方面的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博士提出。她所持观点指出,在特殊的环境刺激下,儿童有一定的敏感期,而儿童的生长现象与这种敏感期有密切关联,并且与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后期的发展主要是在这个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所逐渐建立的。而这种敏感性,促使儿童持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1]。在这一时期,他们的学习能力很强,对于周围的一切很感兴趣,而且充满活力和激情。所以,在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敏感期,尊重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选择适合儿童的干预方法,会对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文选取8~9 岁儿童为代表进行实验研究,旨在研究对社会普通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为儿童在适龄期进行运动协调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运动干预,相对缩小研究范围,利于实验开展和控制,增加实验结果的精确性。8~9 岁即为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最有利的时期,也是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对象,可以进行科学研究[2]。
儿童时期是人体运动协调能力提高的重要时期,也是关键时期。运动协调能力的高低对儿童运动参与及身心健康非常重要。运动协调能力是速度、力量、灵敏、平衡等多项身体素质的一个综合体现,运动协调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基本动作发展及运动水平发展[3]。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武术项目对运动协调能力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处于运动协调能力发展敏感期的儿童的研究更少。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项目作为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体育教师等并不知其是否能够促进青少年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及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家长及体育教师对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培养缺乏很好的认识,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忽视了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培养[4]。练习武术可以培养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同时身体运动协调能力好的学生可以很好地练习武术。所以,该文以8~9 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来探究武术项目对8~9 岁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情况,充分挖掘武术训练的价值,为武术项目用于训练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于促进武术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具有很大意义。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聊城市龙仁武术俱乐部24名8~9岁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作为研究对象。
1.2 实验法
1.2.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为龙仁武术俱乐部24 名8~9 岁儿童,其中,实验组的平均身高为1.31m,平均体重为29.9kg;对照组的平均身高为1.33m,平均体重为28.9kg,其中两个组别的男女生均等分布在两个班级之中,男生为18人,女生为6人。
1.2.2 实验时间
2022 年9—12 月,每周3 节课,12 周,共36 节课,9节课为一周期,每节课为40min,武术训练时间为30min。
1.2.3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主要分为4 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根据实验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身体训练状况和当前的实际设备,选择出更适合8~9 岁儿童身体协调能力训练的方法,并参考相关专家意见,制定8~9岁儿童身体协调能力训练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实验前的预实验,结合聊城市龙仁武术俱乐部教学内容的安排,将武术训练与准备、基本、结束部分相结合,整合设计符合8~9 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能训练方法,同时结合实验前的预实验,确定符合8~9 岁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训练方法,通过上述对于8~9 岁儿童负荷的研究分析,最终选取中等负荷量和中等负荷程度。第三阶段,对24 名8~9 岁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武术训练实验干预,根据受试者班级人数及场地、设施、实验情况,实验之前将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分成3 个小组,每4 个人一组,教师在小组之中选择1 名小组长,在实验干预中帮助教练准备上课所需的器材,保证全队纪律,帮助教师合理地布置教学场地,保证训练干预的高效性与准确性。第四阶段,收集12 周实验后的8~9 岁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5]。
1.2.4 实验仪器和测试指标
实验仪器包括蓝色带孔钉板、12个黄色圆头钉、蓝色方盒、秒表、黄色线板、红线、桌垫、网球、黄色胶带、卷尺。
测试指标包括插钉、穿线、双手接球、投掷沙包、单脚平衡、双脚前后接线走、单脚跳格子等。
1.2.5 干扰因素控制措施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训练方法均由笔者负责,实验组安排武术训练内容,对照组安排常规训练内容,并严格控制学生的训练负荷量,确保常规训练组和武术训练组具有同样的训练内容和强度,教学课时数以及教学训练时长、训练次数保持一致,在实验过程中,除了参加正常的训练课程和实验干预外,不安排其他任何辅助训练的内容,例如各种球类运动、跑类运动等;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在实验后对测试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并亲自完成记录,最后进行相关测试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1.2.6 训练课安排
此次实验对象均为武术初学者,所以学习内容从武术的基本技法开始,之后再学习初级长拳三路。练习武术的基本技法是一切武术套路组合的基础。武术的基本技法主要包含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跳跃、身形、身法、眼法、精神及呼吸,这些都是习练武术的基础。初级长拳三路姿势舒展大方,动作灵活,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节奏分明,动作简洁洒脱,起伏跌宕,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初级长拳三路是武术拳种中最基础的拳术,是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武术教材的选修内容,它不受年龄、性别、体质、场地、器械及其他条件的限制,简单易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科学性、技击性及观赏性[6-10]。此次训练课程安排详见表1。
表1 训练课程安排
对两个组学生完成实验干预后,教练应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拉伸,运动后拉伸可以使肌肉放松,可以保持肌肉的最大功效,同时,一方面可以减轻肌肉酸痛,提高肌肉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和抑制转换的灵活性。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应根据受试者具体的动作练习方式,分析动作特点,找出动作完成过程中所涉及的肌群,着重进行放松。
1.3 访谈法
通过对一线体育教师、体能训练专家等进行了调查访谈,收集准确的8~9 岁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特点,了解8~9岁儿童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动作,制定合理的训练内容,实施完整的训练计划,减小整个实验过程的误差,提高实验过程的完整性及有效性。
1.4 观察法
对受试对象日常体育课训练情况进行观察,判断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感知,并对24名儿童日常的生活习惯和体育健康测试的相关想法进行访谈观察。
1.5 数理统计法
实验前,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8~9岁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与分析,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是否符合统计学取样,实验后统计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判断实验对象实验前后是否具有差异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身体协调能力测试指标进行收集,严格按照实验指标进行测试,收集后对两组数据进行t检验与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身体协调能力测试指标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此次受试对象的选择合理,可以正常进行实验。
2.1 上肢协调能力的影响
由表2 可以得知,用手插钉项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组内比较,实验组实验前后手部精细动作总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穿线实验后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用手插钉、穿线均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上肢协调能力测试指标成绩一览表
2.2 下肢协调能力的影响
由表3 可以得知,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惯用腿单腿平衡项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接脚前进、单腿跳格项目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两组组内比较,实验组实验前后动态与静态平衡总分可以得出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实验后,对照组间单腿平衡、接脚前进、单腿跳格项目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
表3 下肢协调能力测试指标成绩一览表
3 结语
综上所述,武术训练与常规体育课对8~9 岁的儿童下肢协调能力、上肢协调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但是武术训练组的干预效果要优于常规体育课组,说明通过武术训练可以很好地提高8~9岁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该实验的实验组增加武术社团训练来探究武术对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建议未来可以与其他运动项目进行比较,来开展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