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能力导向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研究

2023-08-02孙玉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体系岗位

孙玉红

(山东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启了我国金融业全方位开放时代。尤其是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于博鳌亚洲论坛宣布了系列重大金融开放举措,使得金融业新一轮对外开放措施进一步加速释放。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规模和成长性在全球市场中表现得十分亮眼,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变革,金融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行业变革带来了人才需求的变化。开放的金融环境和新技术的变革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已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定位不准、课程体系改革滞后、师资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凸显。笔者从金融专业人才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职业能力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及保障措施。

一、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一)人才培养规模状况

根据相关调查报道,金融专业连续多年一直稳居高考考生报考意愿的前五名,金融本科招生规模在经济学类专业中保持最大,且增速较快。通过比较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考普通本科批的招生计划数分析金融学类招生现状,呈现以下趋势:一是金融学类专业招生院校及规模均呈上升趋势,招生院校达到658所,较2020年增加了13所,招生计划数突破10万人,较2020年上升了1.8%,尤其是高水平院校(“985”“211”院校)扩招力度较大;二是金融行业进入转型期,出现了新专业——金融科技专业,将金融学与大数据等新技术相结合,培养能适应数字化金融时代,既懂金融又懂计算机等信息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1]统计,已有27所高校开设了金融科技专业。

(二)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在传统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多数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三个部分。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2]20-27。专业基础课通常为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通常因专业名称不同采用“5+X”模式(“5”是指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5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各院校根据办学特色为学生另行安排的其他专业必修课)[2]20-27,包括公司金融、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经济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项目评估与管理、计量金融学等金融学内涵课程;专业选修课为各院校根据学校特色培养目标为学生提供的对应金融学外延的备选课程。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三)毕业就业状况

据麦克思研究院《202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从大学生期望就业行业来看,金融业以8.1%的比例位居第4 位,就业对口率超过75%,并且是入职三年后就业最稳定和收入最高的专业[3]。麦可思《中国2019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中显示金融学类专业以平均月收入5 638元位居第6位,该专业毕业生月收入已多年位居前十之列。

从具体的就业方向看,金融学专业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单位除了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外,主要分布在资产管理公司、担保公司、评估、信托等细分行业以及相关政府机构。另外,以智联招聘官网发布的一线地区投资类、风控类以及量化研究类岗位信息分析,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占比达到84.4%,其中本科学历可以满足大部分岗位需求。总体来看,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就业主要面向高端市场且安全系数较高,同时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形势良好。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落后,课程体系创新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日益深化、金融业态的发展变革、金融规模的不断增长,金融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带来的创新金融服务,对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应用型普通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仍然以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构建为主,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强调学生某一工作领域职业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在银行、证券、投资、基金、信托或保险等机构工作的专业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多是遵循金融专业通用标准,采用传统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对金融交叉学科的关注不够,与金融科技相关的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的专业课程较少,造成课程体系滞后于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主体单一,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大部分高校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产学研”等合作育人,并开展部分项目合作,但产教融合的发展面临校企双方缺乏合作的共同理念与意愿、各级政府统筹推进的作用发挥不足、企业对自身的社会责任缺乏主体意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制约因素和瓶颈,加之金融企业的行业特殊性,部分高校金融专业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人才培养的主体依然是高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基本没有实质性介入,培养人才的规格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

(三)实践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应用能力较弱

随着金融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以及金融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金融行业从业人员除了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理论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部分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轻动手操作”以及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或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本科院校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常以考试为导向,单纯记忆知识,属于表层学习方式,对实践学习的自主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深入性不足,导致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对专业的深入思考和创新思维。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是在金融学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企业专家深度访谈、企业实地考察调研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等,对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典型岗位进行分析,梳理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得出相应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职业态度,再将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职业态度进行归纳分类,以典型岗位的典型工作项目构建一门课程,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4],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逻辑必备的能力和知识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专业基础+专业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应主要在同类院校、相关企业、在校生、毕业生中开展,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岗位。通过与同类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借鉴人才培养经验,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研,了解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明确专业人才需求方向;通过对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研,明确在校生的就业意向和毕业生在就业单位的工作岗位,判断未来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和岗位就业状况。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为构建金融学专业与行业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培养定位提供目标方向。调研发现,金融学专业就业岗位主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融资租赁、金融信息服务等多个行业的客服、客户经理、分析师、投资顾问、营销管理等前台岗位和财务、风控、结算、法务、合规及金融工程等中后台岗位。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未来金融行业中的中后台岗位将以科技人员为主,金融专业人才将主要从事直接为客户服务的前台岗位。

(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在金融开放背景下,随着金融科技等技术的发展,金融人才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关系不断变化,高校应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定期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培养目标的确立要突出以下三点:一是要突出金融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培养其系统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更重要的是要热爱祖国,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合作精神;二是要突出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向,各高校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一方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和区域经济水平,培养符合当地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专业人才;三是要突出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根据国际、国内经济以及金融业发展态势及当地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金融业态创新性强、变化快的行业特点。

(三)职业能力分析与重构

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开展翔实的职业岗位能力深度访谈,总结梳理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依据其重要性和工作使用频率构建基于金融岗位职业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能力构成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金融岗位职业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能力构成框架

(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将知识和技能按照工作任务或岗位群要求整合原有课程,构建学生适应性更强、针对性更强、基础能力更坚实、实践能力更扎实、与职业能力更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不仅要设置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核心课程,还应设置大数据分析技术、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经济学等与金融职业综合能力相关的课程和互联网金融、区块链金融、行为金融学等适应新金融业态发展的课程,增加职业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构建适应应用型本科金融学专业定位的课程体系。

四、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优化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专业师资培养,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能否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要坚持校企融合,采用“内培、外引”策略,通过吸纳金融企业专家兼职教学和专任教师企业挂职锻炼、项目培训、企业课题攻关等形式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均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建设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基于金融职业岗位,进行职业环境、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平台的仿真化设计[5],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要加强与行业协会、金融龙头企业的密切合作与深度融合,利用校内实训资源与金融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将校内学生实训与社会培训服务融为一体。与金融企业签订长期的校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训、毕业实习与就业,以及教师挂职锻炼有机结合,推进课程实践、专业实训实习改革,形成科学完备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金融学课程体系岗位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