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分析解决攻略
2023-08-01申艳秋
申艳秋
在落实新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中考化学试题将更加注重考查同学们的综合能力。同学们在考试中出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知识点混淆疏漏、书面表达欠缺、综合能力不够。下面我们结合中考试题,谈谈如何复习才能提升成绩。
一、注重探究,强化能力
例1 (2020·辽宁·沈阳·节选)【探究一】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所加试剂及用量如图1,将分液漏斗中的水全部加入试管后,立即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此时观察到U形管的液面左低右高,由此小明得出“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的结论,你是否同意小明的结论并写出你的理由。
错因分析:本题改编自沪教版教材下册28页第3题,原题是利用图2所示装置,分析向试管中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U形管内红墨水液面变化。丢分的原因是思维定式,没有发现题目间的差别。
答案:不同意(或否),加入10 mL水后试管中的部分空气被排出,也会使U形管中的液面左低右高,无法得到小明的结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提分策略:中考试题常通过加工重组、改头换面、变形装置等方式,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考查知识点。答题时要认真审题,避免惯性思维。平时训练时,也要尝试通过改变题目的某一条件、数据,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例2 (2022·云南·昆明)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物质中是否含有[Na2CO3] 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B]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除去[O2]中混有的[CO](质量比为[1]∶[1]) 先通过灼热[CuO],再通过足量[NaOH]溶液,干燥 [D] 除去[CuCl2]溶液中混有的[NaCl] 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 ]
错因分析:此类试题答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实验目的以及没有掌握好实验方法。
(1)没有注意除杂(或提纯)与分离的不同,B项加入足量稀硫酸,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木炭不能与稀硫酸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后能分离出木炭,但无法分离出铁粉。
(2)除杂时所选方法不当,原理错误,C项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在通过灼热[CuO]时可能会发生爆炸。
(3)D项操作错误,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最终得到的是氯化钠溶液。应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将氢氧化铜转化为氯化铜。
答案:A
提分策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要透彻理解原理,结合实验目的分析判断。解题时注意除杂(或提纯)与分离的不同。在物质除杂或净化时,应遵循 “不增、不减、易分、复原”的基本原则,设计方案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1)转化法:将杂质转化为主体物质,可简记为“化敌为友”;(2)吸收法:选取某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可简记为“斩草除根”。
二、注重情境,体现应用
例3 (2022·山东·烟台·节选)2022年4月16日,在“天宫”载人空间站执行[6]个月长期驻留任务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降落在东风着陆场,将在太空“出差”半年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回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大地。
(1)火箭助推器采用的是液氧煤油发动机,点火时煤油(主要成分为[C12H24])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空间站舱段建造使用的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是由颗粒状的铝和碳化硅([SiC])复合而成。制取[SiC]的反应为SiO2 + 3C [点燃] SiC + 2CO↑。关于该反应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此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未发生变化
C.此反应中[C]是还原剂
错因分析:本题情境新,材料较陌生。出错原因:(1)反应物和生成物写错,漏写反应条件,忘记配平或配平错误;(2)对化学概念掌握不牢,判断错误。
答案:(1)C12H24 + 18O2 [点燃] 12CO2 + 12H2O (2)C
提分策略:对陌生题要做到读懂题意,学会类比和联想,运用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一定能找到答案。
三、注重细节,准确表达
例4 (2021·沈阳·节选)(1)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
(2)钻石是打磨过的金刚石。构成金刚石的微粒名称是。
(3)如图4实验是先向试管中加入一小段打磨过的镁条,然后加入,待反應停止后再向试管中加入铜片,发现铜片表面没有变化,由此可证明活动性顺序是Mg > H > Cu。
错因分析:(1)化合价没写“ + ”号,写成“1”或“正1”;(2)写成“原子”或“炭原子”;(3)漏写“过量的”,答案写为“浓硫酸、硝酸”“过量的HCl”或写错字。
答案:(1) + 1 (2)碳原子 (3)过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
提分策略:(1)书写规范,表达完整,表述中要有具体物质。
(2)专有名词不能写错别字,如“石蕊”“饱和”“长颈漏斗”“锥形瓶” “过滤”“吸附”“元素”“中和反应”及“炭”和“碳”的使用,要多加注意。
(3)填空时看清楚要求,明确要填写的是“元素符号”“序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名称”还是“俗称”。
(4)表述清晰严谨,区分“白雾”与“白烟”、“光”与“火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