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将被艺术治愈
2023-07-31贺玮
贺玮
【编者按】4月2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与之相关的丰富的艺术治疗活动使艺术的心理疗愈作用再次受到关注。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全球抑郁症、焦虑症人口增加了约1.6亿,加之“后疫情时代”生活压力倍增,日益严重的心理亚健康现象不容忽视。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艺术治疗与社会介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艺术治疗虽然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却引领着人文精神在医疗领域的回归,如何使这一引进学科立足中国国情,帮助人们解决疾病带来的心理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艺术治疗(Art therapy)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它源于艺术学和心理学的融合,是一种用于治疗的创造性表达方式。艺术治疗过程主要包含作为治疗的艺术创作本身,以及由此产生的医生与对象的互动交流。广义的艺术治疗包含绘画、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狭义的艺术治疗则指以绘画为主的视觉艺术治疗方式,包括雕塑、摄影和数字艺术等途径。目前,艺术治疗在欧美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常见于医院、监狱、学校、养老院等机构,其有效针对的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也不断增多,比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其治疗对象也涵盖了从孩童到老人的各个年龄层。
我国当代艺术治疗研究和应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欧美国家相比发展较晚,尚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起步阶段,研究者主要集中于艺术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在20余年的探索中,中国艺术治疗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一直在努力寻找一条艺术治疗的本土化路径。
美院——艺术治疗的研究阵地
高等艺术院校是国内进行艺术治疗研究和实践的主要阵地,在艺术治疗的本土化探索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中央美术学院是国内美术院校中最早开设艺术治疗课程及相关教学研究的艺术院校,十多年来在艺术治疗专业的教学上形成了专业的师资团队,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治疗教学体系。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与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叙事绘画治疗学院联合主办了“和而不同——2019艺术治疗国际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治疗工作者共聚央美,为与会听众带来了最前沿的艺术治疗成果与最具人文关怀的艺术治疗理念。2021年12月,为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校内外、海内外的艺术治疗领域学术交流合作,中央美术学院携手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共同成立“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该中心立足艺术与心理学两大学科,研究范围涵盖艺术史、艺术实践、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据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中皇介绍,该中心的艺术治疗工作室开设了一系列的艺术治疗相关讲座,每个月都会邀请国内外艺术治疗领域的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讲座。该中心招收了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在艺术治疗工作室学习与实践,为艺术治疗专业的人才培养作出了新的努力。李中皇表示,中國的艺术治疗学科还处在不断学习的阶段,因此艺术治疗在中国社会的推广中一定要把学科基础打好,建立学习者和实践者在这个领域发展的规范性,这样艺术治疗才能长久、健康地发展。今年2月,为纪念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成立20周年,探索“后疫情时代”心理疗愈和社会介入的多元化解决方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与黄晓红叙事绘画治疗学院联合主办了“大象无形:艺术治疗与社会介入——2023艺术治疗师学术研讨会”,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余位艺术治疗专家交流和分享了新冠疫情期间各国丰富多彩的艺术治疗实践,以及该领域相关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3月,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中澳艺术治疗学术交流会”,会议以中澳双边学术交流为契机,以“艺术治疗语境下的展览与策展”“艺术治疗的跨界与社区参与”为两大议题,积极邀请国内与澳大利亚的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家、科学家、心理学家、艺术治疗师等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深入探讨艺术治疗语境下展览活动的策划、展开的理念与实践,艺术治疗如何在艺术、医学、科技、教育四个维度上进行的跨界融合,以及善用艺术治疗的力量,为社会发展、社会合作达成更美好的图景。通过协同创新、社会合作,中央美术学院搭建起了学院之间、艺术之间、民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和桥梁。
中国美术学院也在艺术治疗与社会介入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2016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浙江圣爱自闭儿童康复中心联合主办“三美”育人系列项目:“大手+小手、美育筑梦——牵手星星的孩子走进中国美院筑梦”艺术治疗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社会反响;2017 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梅、竺照轩主编出版了《美育践行——艺术治疗教育行动研究》,收录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和学工部在艺术治疗领域的研究、实践成果。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开设“艺术疗愈”实践研究工坊,邀请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艺术治愈系主任戴维等专家教授进行艺术治疗研究案例分析;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愈益心”艺术心理治疗案例展暨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联合成立艺术心理治疗研究中心,在艺术心理治疗领域开展项目、科研、实践、推广等全方位合作与研究;2019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精神医学学院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心理疗愈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第二届全国绘画心理实践应用高峰论坛,双方初步达成了教育实践基地合作意向。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将艺术治疗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美育等诸多方面,在艺术介入社会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刘凡将艺术治疗应用在解决中国特有的社会问题上,在“湖北省乡村振新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艺术干预的路径研究”这一项目中,刘凡带领的课题组成员在蓟春县蓟州镇王要小学进行了一年多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艺术干预课程。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依恋模式、安全感和情绪管理方面的问题,课题组设计并开发了不同的艺术干预课程,经过一年的实验,该校留守儿童在目标专注、积极认知、家庭认知、人际协助、情绪控制方面都有了10%-15%的提升,对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为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艺术干预机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艺术家——艺术介入社会的先行者
艺术治疗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或许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时开始的。当时为帮助地震灾区的受灾者恢复心理健康,许多艺术治疗师和心理医生前往灾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艺术治疗活动,其中也不乏艺术家的参与。2009年艺术家周春芽成立的五彩基金,在帮助克服伤残儿童震后心理障碍,树立对生活信心,抚慰受伤心灵方面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后来周春芽在谈到成立五彩基金的初衷时说:“2008年地震以后,很多幸存的人残疾了,没有了手脚。当时我去医院看望还在读书的孩子们时就在想,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他们克服震后的心理障碍?我觉得艺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用艺术的方式帮助残障儿童,并不是通过金钱和物质,而是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除此以外,也是用艺术的方式对他们的心灵进行抚慰,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
除了积极参与艺术治疗相关活动,艺术家在艺术治疗和社会介入方面进行的探索有时超乎人们的想象。2014年,实验艺术家、跨学科研究者吴超在医院里看到了很多重症病人的困境:人在受到严重身体创伤的同时,整个心灵乃至整个家庭其实都陷入了一种创伤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并没有擅长对人的精神和心灵领域进行工作的任何人文学科在场。在医院里,现代学科的专业化细分使人被粗暴地切分为一个物理的身体和一个精神的身体分开进行治疗,然而生命是一个多维的复合动力系统,它包含了我们的体能、想象、记忆、情感等很多层面的东西,药物的治疗或许修复了人们的身体,却无法恢复人的生命力。吴超开始思考,当鲜活的生命面对巨大的病痛甚至死亡的时候,不同学科间为什么不能协作?為此,吴超和丈夫夏维伦发起了植物人艺术唤醒的实验艺术项目,串联医学、科学、人工智能、宗教、心理学、艺术、艺术治疗、音乐治疗和中医学,让学科重新创造性地协作,共同探讨人类最精微的意识问题。在与医学治疗的配合下,他们的团队成功唤醒了四位植物人,并在其后续的康复治疗及患者家属的情绪抚慰和心理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位患者的恢复甚至超出了医学的预期。在此期间,吴超还进行了专业的艺术治疗学习,这个项目直接导致了她在专业上、价值观上和日后工作上的转变。2018年,他们又发起了“生命力研究共同体”,以开放的实验态度进入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用艺术的方式发现不同学科的优势,让分裂的世界重组,努力为“文明的整体性”提供一个实验样本。在吴超看来,艺术不应该只是放在美术馆里供人瞻仰,它应该走进现实,去解决更多的重要问题,而艺术家应该是一个先锋的实验者,要发起一些事情、努力取得一些超前的成果,让人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以此实现艺术的现实价值。新冠疫情以来,吴超看到社会上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便从医院的项目转向了社会,运用前期跨学科合作的经验,来从事新的艺术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吴超将医学领域合作的经验总结为“意识-艺术-生命驱动力”的跨学科方法,并带领人们学习这些方法,使他们重新恢复了活力,找到了意义与勇气。吴超相信,艺术治疗可以依托更广泛意义的各种艺术方法,同时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合作,在医疗、教育、公益等各个领域发挥出积极作用。
一切刚刚开始
据不完全统计,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全球抑郁症、焦虑症人口增加了约1.6亿。《2022年中国抑郁症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仅患抑郁症人数就达9500万之多。随着“后疫情时代”生活压力倍增,越来越多的人群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在寻求情绪出口的过程中,艺术治疗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人们开始主动接触和了解艺术治疗,希望在艺术中得到治愈,但大众对艺术治疗的认识仍存在很多误解。
在艺术治疗的推广中,李中皇发现大众对艺术治疗最大的误解是认为自己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创作能力才能接受艺术治疗。李中皇解释道:“艺术治疗只是鼓励参与者通过绘画表达情绪,而不会对参与者的绘画进行美学与艺术技巧的评判。希望人们认识到这一点,不必纠结于自己是否有绘画基础,迈出参与艺术治疗的第一步。”
吴超认为,中国社会刚刚经历了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人们普遍不太看重人文学科的作用,加之艺术治疗学科的建设在国内尚不完善,真正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还很少,这使得人们往往将艺术治疗视为一种“神秘”的活动。新冠疫情之后,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人们开始主动寻求艺术治疗。商机之下,不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作坊、培训班、各色组织联盟都开始开展艺术治疗活动。这让人们对艺术治疗产生了另一种误解——提供美好心灵感受的活动就是艺术治疗。而事实是,这种活动或许可以称为艺术的心灵陪伴,却并非专业的艺术治疗。所谓艺术治疗,是指一个拥有完整知识结构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治疗师,针对每个人的独特性,用合适的艺术方法层层递进地引导患者实现治疗目标的过程。吴超表示,中国的艺术治疗刚刚起步,要实现艺术治疗的社会价值,我们还需要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艺术治疗教育体系和行业标准。这也是艺术治疗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共识。
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发挥着润泽心灵的作用,这为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在学习西方艺术治疗理念的同时,古老的中国哲学体系和艺术传统将成为艺术治疗本土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相信随着学科建设、政策法规与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我们也将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治疗系统与人文医疗路径,更好地服务于国民心理健康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