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实践及其现实规约
2023-07-31刘艳
刘艳
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明确提出要强化“实践意识”,各学科课程标准也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性学习方式的内容,着力强化学科实践在学习方式变革中的核心地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核心素养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表现。核心素养依托能动活动中个体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得以发展,并在个体解决综合问题和完成真实任务情境中得到表现。换言之,核心素养是在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能动活动中培育,学科给予了素养发展的土壤,提供了人类独特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经验积累和学科视角,而能动活动则拓展了学科领域,为人提供了一种更完整并富有逻辑的未来可能性。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实践,是通过融合学科土壤与能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科探究中去理解并建构具体学科的知识结构、思维体系与价值观念,以便在面临复雜问题情境时能够运用学科思维和实践结构进行观察、探究与验证,作出明智而富有创造性的判断和行动,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知识”。同时,在个体与他人、与群体、与文化的交互中共享社会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个体的社会道德感与责任感。
学科实践作为一种以复杂学习情境和多维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解决学科问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科学习方式,是当前深化育人方式变革的核心方向。事实上,学科实践并非一个外来概念,而是对教育领域“知行合一”这一古老、长新问题的回应,是在课程探索与教学变革经验基础上实现的育人方式的迭代,试图达成“学科”与“实践学习”相互融通。当前,有关实践性学习方式的教学尝试呈现出简单化操作、程序化探究、零散性实践等样态,其中存在着对实践系统性、学科典型性与活动深刻性等规约的忽视,也就难以真正厘清学科实践的边界及其学习样态。
学科实践的现实规约,要求实现知识与情境的内在统一、认识与实践的双向互动、感性体验与心智品格的协同发展,促进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生动循环。这就意味着,学科实践是让学生在多元且丰富的知识情境中展开学科问题的探索,要求个体在具身实践中保证学习经验的完整性,在进阶性学习活动中深化学科探究,进而实现真实情境中的知识运用与知识创造。与此相对应,教师要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指导框架,其中包含以课程统整教材内容和学生素养发展需求,开展长时性、主体化、学科味的实践活动,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计进阶性的学科问题与问题链,以推动指向实践学习方式的教学评价等一系列变革。
刘 艳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