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辩式学习:学与教设计的技术萃取

2023-07-31穆传慧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5期

[摘 要]审辩式学习是对《中庸》中“学、问、思、辨、行”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审辩式学习理念认为,任何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一定可以进行“技术萃取”。以“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为例,阐述如何从中萃取出“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整为零”“化静为动”“化腐朽为神奇”“化零散为系统”“化封闭为开放”等学与教设计的技术。

[关键词]审辩式学习;学与教设计;技术萃取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14-0001-04

“为学习设计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是教学设计研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他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整合为一个整体,让教学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的研究领域。

“学习发生了,教就成功了!”——笔者坚定地相信,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杠杆与密钥,是教师角色转换的关键与通道。审辩式学习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学与教是和谐统一的,学与教设计的技术也是可以萃取的。

一、从艺术赏析到技术萃取

毫无疑问,人类的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着,模仿着,学习者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会学习,越来越能走向创新。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名师的课只能欣赏,根本学不了!”也有青年教师对笔者说:“穆老师,您的‘审辩式五学课堂,‘问学‘探学与‘用学拿来即可用,特别好上手,但‘辩学感觉可遇不可求,最令人头疼的是‘融学,太高深太高远了,我真的学不了!”

真的如此吗?审辩式学习的思维方式本身就说明了,任何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的背后,都藏着可以进行萃取并借鉴、推广的“拿来即用”的技术。比如“辩学”可以“独立设计”或“现场捕捉”,“融学”可以“打开联想”或“寻找意蕴”等。总之,对任何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都可以进行“技术萃取”。

1.从“临渊羡鱼”到“退而结网”

“现场万分激动,回去一动不动。”許多教师在研讨活动现场被他人的课堂感染得热血澎湃而跃跃欲试,刚回去还有余温环绕,但过不了几天便抛诸脑后。心动没有行动,致使美好的理想搁浅于残酷的现实,人生丰富的可能性悄然流逝于“碎片化的机械”中。

笔者曾经建议青年教师要做到“每天三个一点点”:每天阅读一点点、每天思考一点点、每天写作一点点。阅读的范围既开放又聚焦,思考的品质既全面又审辩,写作的习惯既稳固又灵活。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坚持下去,在“结网”行动中有备而来,在践行“教而研、研而教”的完整闭环中脚踏实地,把裹足不前的“望洋兴叹”转变为勇往直前的“风雨兼程”,就一定能够遨游于希望满满、收获可期的“渔场”。

2.从“亦步亦趋”到“破壳而出”

“一标两情三版本”是笔者对数学教师进行备课的建议。“一标”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标准中与备课内容高度相关的“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中与备课内容“配套”并对备课内容具有“指引性”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两情”是学情与教情。“三版本”,即要参考多个版本教材并至少深度研究三个版本教材,比如苏教版教材、北师大版教材、人教版教材。

关于“教情”的掌握,除了常规做法,数学教师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及教师用书,要向身边的优秀团队虚心学习,同时要经常通过网络或研讨活动充分了解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另外基于对学生、对教材、对学校、对区域、对自己、对理念、对创意等的系统认识与考量,进行独具匠心的学习设计,在“层层剥茧”式的“亦步亦趋”中,完成从“无我”到“有我”再到“真我”“大我”“新我”的“破壳而出”,甚至不断蜕变。

3.从“朝思暮想”到“灵感造访”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王子叫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他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苦心孤诣地雕刻了一座“超凡脱俗的美少女”象牙雕像,他用全身心的爱去凝视她、装扮她,还为她起了名字……爱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这便是充满着“罗森塔尔期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把每一节家常课上得和公开课一样精致”,常人很难做到,做到者必定会成为优秀教师。其实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参赛课,只要“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认认真真地苦思冥想、独具匠心地朝思暮想,家常课便会上得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在常态下不断改进,公开课便会上得真诚、深刻、丰富,灵感会主动“造访”你。

二、学与教设计的技术萃取

下面以审辩式学习课例“百分数的认识”为例,阐述学与教设计背后的技术萃取。

1.化远为近:建立关系

【教学片段1】课前互动,链接关系

师:照片上有一句话,请大家来读一读。

生(齐):穆老师,您是超爱学生的老师!

师: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1:可能是您的学生。

师:猜得真准!超爱学生的穆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秘密。

师:在穆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有特别好的想法,或者奇奇怪怪的想法,又或者可能出错的想法,都会这么举手!(高高举起手)为什么呢?

生2:有了想法,无论对错,都要勇敢地表达出来!

生3:错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师:说得真好!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足球比赛中最激动人心的罚点球视频,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借班上课时,笔者的习惯是“课前课,三件事”:一是通过对话,迅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渗透一种“错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的课堂文化;三是利用视频、故事、游戏等与学习内容巧妙链接而建立关系。本次“课前课”的前两件事是通过“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发心灵的对话完成的。因为“百分数的认识”的教学是通过“派谁罚点球?”的情境开展的,所以“课前课”的第三件事是播放一段精彩的罚点球视频,化远为近、巧妙孕伏。

2.化虚为实:身边人身边事

【教学片段2】创设情境,以问启学

师:在一年一度的“校长杯”校园足球赛中,我们班的雄狮队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决赛开场不久,对方先进一球,失球后的我方队员踢得有些急躁,十分被动。不知不觉,上半场比赛就要结束了,突然,裁判员一声哨响,对方在禁区犯规,我方获得一次宝贵的罚点球机会。

师:赛前我们安排了6号、7号、16号三位小球员练习罚点球,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教练,会想什么呢?

生:应该派谁去罚点球呢?

师:这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

教材编排的情境中,三位小球员分别是卡通人物淘气、奇思、不马虎。但是,六年级的学生就算对卡通人物没有审美疲劳,新鲜感也会有所缺失。因此,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技术萃取:化虚为实——把虚幻的、童话中的人和事转化为身边人、身边事,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情境。同时,随着故事的讲述,依次呈现真实比赛中拍摄的照片。小球员生动的表情,球场上激烈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与故事中的小球员“同呼吸、共命运”,强烈的“代入感”让学生共情了,他们很自然地提出了“核心问题”——“应该派谁去罚点球呢?”

3.化整为零:还原与换位置

【教学片段3】对话思辨,抽丝剥茧

师(出示数据,略):这是三位小球员在以往比赛中罚进点球的数据,简称“进球数”。如果你是教练,会派谁去?

生1:我会派16号球员去,因为他进的球比其他两位球员多。

师:亮出观点,同时给出理由,真棒!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我会选命中率更高的那一位。

师:他提到了命中率,也就是说,我们根据一个数据就进行判断和选择——

生3:不一定准。

生4:既然是命中率,那么我们需要两个数据。

师(出示数据,略):好,这是你们需要的第二组数据——三位球员的罚球数。谁能有理有据地告诉我,该派谁去罚点球?请大家先打开桌上的学习单,结合数据想一想、算一算、写一写,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辩一辩。开始吧!

教材呈现的方式是给出完整的统计表,统计表从左边起第一列是三位小球员的名字,第二列是罚球数,第三列是进球数。教学片段3的第一个技术是“还原”——首先出示三位小球员,接着出示他们的进球数,最后出示罚球数;第二个技术是“换位置”,将教材中“罚球数”与“进球数”的位置进行交换。这两个技术的“联袂”出现,化整为零、依次出现及调整顺序的处理,让平静的课堂瞬间思维激荡。学生在对话与思辨中更加理性地思考——派谁去罚点球,只看一个数据不“靠谱”,通过对两个数据的研究,才能找到命中率高的小球员。

4.化静为动:投石子拉引线

【教学片段4】投石而漾,拉线而爆

师:像进球数、今天的出勤人数、小树成活的棵数这样的数能说完吗?

生(齐):说不完。

师:把“进球数”换成“一个数”,是不是就把所有的数都包含进去了?

生1:是的,一网打尽了。

师:那“罚球数”怎么改?“几分之幾”又怎么改?

生2:“罚球数”改成“总数”。

生3:我觉得“罚球数”改成“另一个数”更好。

生4:“几分之几”应该改为“百分之几”。

百分数意义的建构,一般的教学思路就是直接给出定义后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理解不透彻,且印象不深刻。把“进球数”改为“一个数”,就像往平静的水面丢下一粒石子,让思维之波向四周荡漾;就像拉动了炸弹的引线,让思考的火花引爆能量的裂变。从个例到普遍,从特殊到一般,从“进球数占罚球数的几分之几”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提炼、概括、总结,真是信手拈来、水到渠成。

5.化腐朽为神奇:移花接木

【教学片段5】统一分母,有必要吗?

师(出示:地球上淡水资源总量约占总水量的2.53%):这是星钥同学找的百分数,2.53是小数,可以吗?

生1:我觉得是可以的,百分号的前面是一个数,小数也是一个数。

师:有不同想法吗?

生2:因为分母固定为100时,分子不可能恰好都是整数,所以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小数。

师:有理有据,说得真好!还记得那三位小球员吗?如果时光倒流,6号球员的最后一次罚球机会让给7号球员,那么6号球员与7号球员分别罚球几次?

生3:6号球员罚19次,7号球员罚11次。

师:这样调整,就像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引起了怎样的变化呢?请看大屏幕,比较他们的罚球水平时,最小公分母是——

生(齐):5225。

师:这样比较明显不方便。分母统一为100有必要吗?

生4:非常必要!

百分数作为一个统计量,非常方便人们进行比较。百分数对应分数的分子出现小数时,需要学生突破“分数的分子没有小数”的认知误区。如何让学生心服口服?常见的设计是依次增加第四位、第五位小球员,使比较罚球水平时需要的最小公倍数越来越大,从而使学生感受分母统一为100的必要性。而笔者没有增加新球员,而是“让时光倒流”,假设罚球的球员变了,那比较罚球水平时需要的最小公倍数瞬间大了许多。在强烈的刺激下,学生感到百分数对应分数的分母统一为100非常必要,分子出现小数自然是“理所应当”。这简简单单的“移花接木”,却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

6.化零散为系统:换汤不换药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教材中举了三个例子: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5%;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1%,女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9%”;妙想入学时身高是1.2 m,现在身高是1.5 m,现在的身高是入学时的125%。笔者在课堂中给出三个例子:

(1)本场比赛,观众的上座率为95%。

(2)我校足球队中,男队员约占队员总数的51%,女队员约占队员总数的49%。

(3)学校组织足球夏令营,男队员人数可能是女队员人数的(    )。

A.80%        B.100%       C.120%

解读教材时,教师经历“教材毕竟是个例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依然是个例子”三个阶段、三重境界的磨炼与洗礼,才能真正地理解教材、用好教材。观察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和笔者给出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到其内在联系:比如第一个例子,其本质是一样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95%”,真可谓“换汤不换药”,或者换一种说法,叫“模特换衣服”,“人”没变,变化的是其“外衣”。这样的技术设计,让足球小将的故事与百分数的知识“融为一体”,让课堂从“冰冷的美丽”走向“火热的思考”。

7.化封闭为开放:融会贯通

【教学片段6】融会贯通,以融创学

师:我们还要向足球水平高的国家学习。全世界足球水平最高的国家是——

生1:“足球王国”巴西。

师(出示扇形统计图,图略):亚洲足球水平最高的国家是——

生2:日本。

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图略):今天这节课的终极挑战来了!日本足球注册运动员人数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约是中国的……先别急,选项A的151%用我们学过的倍来描述是几倍?

生3:1.51倍。

师:你们的选择是?

……

师:看来,中日足球的差距还挺大的,真希望越来越多有天赋的人爱上足球,积极投身中国足球运动。孩子们,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愿中国足球运动员用不断进步的技术与不断流淌的汗水,去书写和创造中国足球明天的辉煌!孩子们,我的故事讲完了,下课!

问、探、辩、用、融,“五学”灵动组合,课堂动态生成。“融学”追寻“学科内融通、跨学科融合、超学科融创”三重境界。“融”的技术真的不可实现吗?真的不可萃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将学生刚认识的百分数与他们过去学的“比”“分数”“倍”等知识自然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技术可轻松复制;将数学知识与地理、体育等其他学科知识巧妙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技术可模仿、可借鉴;将数学学习与学生人格培养融为一体,这样的技术只要善于联想,灵感自然会“造访”,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便如“芝麻开门”。

三、技術之外的理念与可能

从本课中还可以萃取的技术有“学习单设计·留白、还原与点睛”“板书设计·思维可视”“链接生活·真情实感”……

“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让笔者在回味学生的课后感言时深有感触。学生因为“灵感乍现”被笔者称作“数学王子”“金牌教练”“心理学家”,从而“眼中有了光”:

“数学王子”小熙同学说:“穆老师,我以前一直认为自己的数学是比较差的,但是自从您上了这节数学课后,我就觉得学数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金牌教练”小毅同学说:“每次回答问题都会被鼓励,大家也都越挫越勇,喜欢上了回答问题。自穆老师的那节课后,大家回答的问题越来越多了,这让我们班的老师也很有成就感,很自豪。”

“心理学家”小想同学说:“别的老师把知识‘送到我脑子里的保质期仅仅只有一周,长些的也只有一个月,到了考试就什么都不记得了。但是上了您这节“百分数的认识”,我觉得那些知识在我脑子里的保质期不会那么短了,它可能会长至一年、两年,甚至是一辈子。”

……

从技术到理念,从教书到育人,在本节课“常见技术”的背后,是否还能捕捉一些“不一样的技术”呢?在追求教育真谛的道路上、在践行助学角色的课堂里、在打开儿童思维的场域中,“可以萃取的技术”没有边界,充满了扣人心弦又动人心魄的无限可能。

[ 参 考 文 献 ]

[1] 穆传慧.审辩式学习:价值、内涵与基本环节[J].小学教学参考,2023(8):1-6.

[2] 穆传慧.审辩式思维:审辩式学习的中国逻辑表达[J].小学教学参考,2023(11):1-5.

[3] 穆传慧.审辩式学习引领意义建构:“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J].小学数学教育,2022(23):67-69.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研专项课题“小学生数学审辩式学习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JY-2021-M011)及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博弈思维的小学数学审辩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dfz20087)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