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成长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2023-07-31任春阳
摘要:小学正是劳动教育启蒙阶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感受社会,并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技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定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文章基于儿童成长分析了在小学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
关键词:儿童成长;小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7-0030-04
一、 引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项基本要求。近年来,围绕“全面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学生角度出发,利用学生所学的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在融合共通的过程中,持续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备快乐生活的本领,以劳立德,以劳育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深入。
二、 在小学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从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对每个学段做出了不同的规划。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要从小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等各方面素养,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教育应该成为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改变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劳动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劳动既能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諧发展,又可提高儿童自身素质水平。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育人价值。学生认知与思维方式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节奏不同,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教师启发,给不同的学生搭建自我实现平台。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劳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够体会到自身潜能开发所带来的成就感。劳动不同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内在的价值体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劳动亦即学习。没有劳动就没有一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发展合作精神,磨炼意志品质。
三、 劳动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性质、内涵
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号召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中小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问题。多数学校对国家制订的劳动教育政策、文件认识浮在表面,不理解劳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致使教师很难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从而阻碍具体教育教学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对劳动教育概念不清、定位不明,以及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撑。许多学校把劳动教育得不到重视归结为硬件条件不足或者社会环境不好,却没有触及劳动教育的内涵本身。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刻,劳动教育实质在于劳动价值观的培育,而劳动价值观又包含着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使学生理解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劳动是创造物质世界的基本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劳动本身及其劳动者都是圣洁而光荣的;其次,使学生了解劳动的经济性价值,那就是,劳动是社会全部财富之源,按劳分配符合公正分配原则,不劳而获、少劳多得是可耻的,是不义的;最后,要让学生意识到劳动具有的社会性价值,劳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劳动的教育性价值,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反映,促进个体健康发展。从具体操作过程来看,由于缺乏劳动教育意识,多数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不够清晰,缺乏具体培养标准与考核标准,执行过程任意、零散,缺乏统筹安排。许多教师还未把其他科目的教育同劳动教育联系在一起,劳动教育未能有效开展。
(二)劳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由于学生课业压力大,同时加上出于对学生人身安全的考虑,除了每天的班级值日,学校很少安排学生从事其他劳动活动。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并将其视为可有可无的事情。校园值日仅仅是学校最需要完成的工作,造成学生对劳动概念没有一定认识。这不仅会影响到家庭正常生活和学习秩序,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今后全面成长成才。我国多数小学生极其缺乏劳动意识,同时,劳动态度不端正,通常劳动活动较懈怠,老师、家长们都不了解和不重视劳动教育。一些学校把劳动教育当成“小儿科”,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就可以。另外,不少同学、家长乃至一些教师并没有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一些家长和教师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劳动教育耽误了学生文化课学习时间,对学生学业产生了影响。有些学校没有把劳动教育纳入德育教学体系之中,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正确认知劳动。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劳动教育,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体验感,有悖于劳动教育的内核和实质。
(三)劳动教育游戏化
在普通中小学中,整体上仍是唯分数论以及以升学率作为考核教育业绩的教育模式,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许多教师从事劳动教育过多地强调劳动教育形式,却忽略了劳动教育真正的价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但是,不少教师为引起学生注意,把劳动教育精心设计成游戏活动。教师若不掌握劳动教育游戏化的界限,极易造成学生在劳动教育认识上产生偏差,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劳动就是游戏,从而使得劳动教育背离原本的发展方向。
四、 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
(一)劳动任务梯度化,遵从儿童心理
小学生正处于劳动启蒙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关键在于设计出能够让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形式,并且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教师要精心设计劳动体验层面与梯度,为每一位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师在课堂上发起活动,发动学生共同设计劳动清单,列出班级所有大、小事务,鼓励学生向各班级劳动项目发起挑战,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团队意识,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分层式班级劳动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力所能及地参加集体劳动活动。这种教育模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人人有份”的教学目标。劳动任务梯度化,推动学生劳动能力上升梯度化。
小学生喜欢玩,劳动启蒙教育要尊重这一特性。教师可以从培养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活动。如教师以学校小种植园为依托,开办“约在开心农场”课,带领学生了解蔬菜,观察蔬菜,为蔬菜浇水,记载蔬菜生长过程中的主要信息,采收时,组织学生进行摘取,使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体验劳作的不容易,珍视劳动成果。学生每天都要完成劳动任务,使劳动任务具有更加丰富的游戏色彩,还可以使学生在趣味化劳动中感受到乐趣。
(二)鼓励儿童参与劳动,创造实践机会
当明白劳动的含义后,学生则需投身实践,教师给学生制作表格,安排学生记录一星期之内协助父母完成家务的次数,为做到合理公平,可允许父母合作录音,看谁做得最多最认真,教师可对有潜质的学生适时给予赞扬,使学生以劳动为豪,心甘情愿地投入劳作之中。这样,学生主动地与同学沟通交流自己的劳动过程和成果,才会有成就感。教师每星期五利用课后20分钟,请学生谈一谈做家务的感受,教师运用语言加以引导、激励,在持续的激励之下,学生会更加乐于劳动,使劳动教育更好地发展。另外,教师还要经常跟学生交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私下与家长交流,结合父母评价,给予学生鼓励。
学校需主动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多给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机会,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劳动,以学农方式开展活动等,不是仅仅依靠大扫除这种教育活动。在这一基础上,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的培养,并以此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掌握的劳动思想和技能,多是在生活实践中积累和归纳出来的,学校一定要加强活动的安排。此外,在教学工作中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作为一名教师,要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劳动教育整体质量建设,明确劳动课程的基本目的,适时对劳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借助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突出思想性和育人为本的方针,突出实践性,切实指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生产类型实践活动。在以学生为对象的劳动教育中,家长可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如有一定目的性的谈话、引入趣味性故事、观赏经典影视作品等。另外,通过与学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劳动教育活动中来,并给予相应支持,以保证家庭和学校之间能够相互协调配合。无形之中有效地培养并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思想与理念,然后运用针对性实践活动,达到劳动教育这一根本宗旨。
(三)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劳动教育新形式
劳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它的主体地位应属学生自己,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也就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实施劳动教育要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并不限于打扫卫生、帮家长做家务这样一种较为传统的做法,体育器械的保养、室内的装饰等,均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载体。教师需要结合本地社会发展现状与学生生活环境来选择合适的劳动教育形式。在我国现阶段,对如何更好地展开和实施劳动教育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地制宜,努力发展顺应时代、符合地方实际的一种劳动教育形态。在进行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时,应该注重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劳动教育发展的载体,也不应该只局限在传统体力劳动层面,脑力劳动也可以成为进行劳动教育的一种媒介。
(四)加强教师思想认识,优化传统观念
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在小学阶段,学生们正处在三观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这时最大限度地正确指导学生深化思想品质,不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明显效果,并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对小学生来说,思想品德教育既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也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所以要想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开展相关工作,尤其是教师方面。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路上,教师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领路人作用,同时,教师也是学生模仿的重点目标,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直接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劳动态度以及劳动意识方面的培养。教师要主动确立一些劳动观,加深思想认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此来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教师要积累大量劳动教育有关专业知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自己劳动成果的认可与尊重的态度。同时教师要对家长进行积极的指导,有助于父母养成正确的劳动教育观,避免父母在实际家庭教育时,出现对子女过分放纵的现象,尽量保证学生不论在校或在家受教育影响程度相同,然后逐步形成强大教育合力。
(五)注重发掘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各种资源
小学教育时期,劳动教育资源由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并没有被充分挖掘以及使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机遇。为更好地适应大多数小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要求,学校一定要因地制宜,积极争取以地方有特色单位、连锁超市和农业生态园为主要阵地,进行劳动教育。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区域内资源,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工具和设备融入其中,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条件许可时,学校可结合具体情况,创建适合小学生开展工作的优秀实践基地。这些地方不仅能够给小学生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例如,为使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走向丰富多样的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学校通过全面细致的策划,确保各班能有属于本班的责任田,打造劳动种植形式的实践基地,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并将其贯穿到整个小学阶段,使学生获得较多劳动实践能力,不断锤炼学生的个人意志。
(六)重视评价激励,使劳动效果更直观
劳动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和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体会劳动的恩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劳动评价。小学低段学生偏于形象思维,注重直观感受,因此劳动评价必须是直观可视的。第一,劳动作品的可视化。教师可以安排照片墙制作活动,在墙壁上贴出学生参加劳动或劳动作品图片,使学生一边欣赏图片,一边寻找劳动之美,使教室里的墙壁因一个个“小小劳动者”而变得鲜艳。第二,劳动评价可视化,活动内容可视化。小学的劳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和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若将小学劳动教育视为“种树”,那么,低年级劳动教育是一种“播种”教育,高年级劳动教育是一种“成长”教育,新时代必须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对小学劳动教育启蒙意义进行再审视,站在孩子的角度,抓住小学这一关键播种阶段,让劳动教育这棵参天大树挺拔生长,呵护孩子们终身快乐成长。
五、 结论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要求教师要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进行劳动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劳动的意义,然后培养学生劳动的觉悟,帮助学生形成劳动的好习惯,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发展,为国家培养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以劳育人”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2):17-18.
[2]吴万强,卓小瑜.把“劳动场地”建成“文化园地”——中小學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2(7):97-99.
[3]尹喜梅.基于劳动素养思考小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观察,2020(43):42-44.
[4]李雪.劳动教育教学手段创新策略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18):226-227.
[5]吴迪.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基点探索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3(16):88.
作者简介:任春阳(1976~),女,汉族,辽宁阜新人,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中华路小学,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