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2023-07-30孙晓睿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海洋强国高校思政课

孙晓睿

摘 要:中国海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步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海洋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在建设海洋强国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中华优秀海洋文化逐渐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内核。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意义,探讨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路径,为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培育高层次的海洋人才。

关键词:中华优秀海洋文化 高校思政课 海洋强国 海洋命运共同体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海洋文化,但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以大陆为中心的农耕文化,海洋文化始终处于边缘,得不到重视,导致总体海洋意识薄弱。尽管如此,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依然孕育出了许多优秀的海洋文化成果,对新时代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以期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但目前作为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思政课在教育内容上存在重陆地文化轻海洋文化等问题,不利于其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推动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建设海洋强国,发挥以文化人的教育效能。

一、中华优秀海洋文化的概念阐述及其价值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许多专家学者对海洋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被学术界广泛引用的是曲金良教授界定的概念,他认为海洋文化就是和海相关的文化,是人类在探索、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1]人们因海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社会制度等方面都属于海洋文化。在此基础上,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与海洋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2]中华优秀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明发展历程中宝贵的思想价值资源,一般分为海洋物质文化、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制度文化。

1. 海洋物质文化

中国拥有悠久灿烂海洋文化并孕育出了许多海洋物质文明。比如,远古时期的河姆渡文化、贝丘遗址等历史遗迹的发现丰富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等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要素。

2. 海洋精神文化

海洋精神文化是人们对海洋的认识和思想意识的总和,随着人类发展进程折射出各民族向海发展的不同特点。例如,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形象就生动体现了西方海洋文化掠夺、侵略、霸权的特征,海盗精神、冒险精神和商业利益至上特点始终贯穿其中。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化,妈祖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追求平安幸福、庇佑航海安全的理想寄托,千百年来在妈祖文化引导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呈现出和平、自由、平等的特点。因此,不同国家、民族发展衍生的特定海洋精神文化形态和内容呈现多样性,并反映了不同民族海洋思想观念的差异性。

3. 海洋制度文化

海洋制度文化是将海洋精神文化和海洋物质文化加以升华、凝练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层次和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在海洋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3]不同的海洋制度文化影响着海洋文化的形成。比如,宋代拉开大航海序幕后,中国的航海实力和航海技术一度遥遥领先西方,但明清两代因对外政策和思想观念的变化,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严格控制商民出海贸易,严重束缚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

(二)海洋文化的价值

1. 关乎我国海洋安全问题、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强国建设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其综合实力不仅表现为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离不开文化、价值观等软实力的支撑。随着海洋重要性日益凸显,先进海洋文化的支撑成为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对内而言,海洋文化有助于加强与陆地文化的融合,推进“陆海统筹”一体化发展,实现海陆文化的联动发展;对外而言,海洋文化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话语体系,切实维护自身合法的海洋权益,转变部分国家零和博弈、损人利己的海洋发展理念。

2. 推动海洋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当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4]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是紧密且相互依存的关系,海洋经济发展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结果,是人们的海洋价值观念指导人们走向海洋、利用海洋、保海洋的行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生产力,离开海洋文化的海洋经济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5]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和传播海洋文化,它不仅可以带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促进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3. 培养民族海洋意识

在数千年历史里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海洋文明,但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过程却极为艰难。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就开始“官山海”“兴渔盐”;秦汉时期,开辟了连通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海洋贸易达到鼎盛;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巅峰。但自明末后,禁海政策严重阻碍着古代人民走向海洋、探索海洋的思想和行动,民族的海洋意识极其淡漠。因此相比世界其他海洋强国,中国的海洋实力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對国家和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民族海洋意识的提升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熏陶,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促进民族海洋意识的提升。

二、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洋大国,创造了许多悠久灿烂的中华优秀海洋文化,但受到地缘政治、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多因素影响,海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逐渐被边缘化,限制着人们对海洋的认知。进入21世纪,海洋重要地位愈加突出,我国相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海洋发展举措,这也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将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中,努力培育更多具备海洋知识、为海洋强国建设添砖加瓦的优秀海洋人才。

(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

首先,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化和发展,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创造性地将“人海和谐”“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运用到海洋及其开发利用中,认为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人类相辅相生、命运与共。海洋文化是人类在海洋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总和,影响着人们对海洋领土、权益、安全等方面认知。[6]因此,海洋文化的价值内涵决定了我们为什么构建、如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多种问题。

其次,当前国际海洋形势日益严峻,海洋疆域争端、海洋权益争夺等海洋安全问题纷起,人类渴望海洋的和平安宁。海洋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传递和平、和谐理念的重要桥梁,并在古代海外贸易、跨海政治、海外移民等海洋实践中形成了“以和为贵”的中国特色海洋发展模式。古往今来,中国在对外交流中“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骆驼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7]。这种追求和谐、和平的中国海洋文化价值理念与世界和平发展理念相通,并会在世界各国的海洋交流合作中加深认同。因此,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应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海洋文化的应有作用。

(二)推动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

1.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8]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意识形态层面上通过释疑解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并给予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学生真正入脑入心,并自觉转化为实际行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顺应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海洋形势的客观要求,这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育人体系提出新要求,即借助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果光环,推动海洋文化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海洋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自身海洋文化素养,增强关爱海洋、走向海洋的意识。

2. 有利于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场域,其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全部教育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思政课的针对性,真正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因此开展海洋文化教育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认清当下国际海洋形势、国内海洋发展现状和前景、世界海洋强国崛起史,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密不可分的关系、海洋状况决定人类生存状况,要立足长远,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共生。

(三)对照国外海洋通识教育行动和经验的现实之需

进入新世纪,海洋重要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国际上围绕海洋竞争与争夺日趋激烈,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国家对海洋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美国将海洋作为其强国的基础,建立了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海洋教育体系。日本受美国海援计划的影响,实施“海洋立国”战略,重视海洋人才培育和海洋教育,并颁布多项海洋教育立法,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民众海洋开发利用意识。2007年,欧洲海洋大会提出要“支持各级系统的海洋教育,包括终身学习”[9],同年,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欧盟综合海事政策》蓝皮书。此后,欧洲各国将海洋发展置于重要地位,制定了各种海洋政策。此外,各国还加强海洋宣传活动和海洋教育投资力度,进行海洋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海洋意识。

与国外相比,我国海洋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对海洋依赖性的提升,涉海类专业和海洋类院校快速发展,海洋高等教育正逐渐受到重视。因此,将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因为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大批具备海洋文化知识、海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又因为文化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海洋文化对推动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和海洋跨国合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路径

(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政课的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体现为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一切教育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和海洋教育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教育活动,教育的本质就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培养人才。高校思政课不仅有为党和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识形态目标,亦承担着青年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夯实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立足当前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发展形势,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要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新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育人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0]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丰富教育形式,上好思政课,并融入海洋教育。海洋教育包含学习海洋文化知识、培育海洋意识、形成海洋思维等,高水平的海洋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海洋价值观和海洋素质,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在本质具有一致性,都是以人为主体、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为提升大学生海洋文化素养,激发向海洋进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迫切需要把海洋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

(二)运用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思政课

1. 将优秀海洋文化成果融入思政课

夏商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海洋崇拜和包括海上活动的百越文化及龙山文化。秦汉至明清时期,随着海外贸易和造船业的兴盛,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其中妈祖文化跨越海洋成为世界性的海洋信仰,它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海洋文化对外辐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中国在经略海洋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成果,如海洋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形成,海洋诗歌、戏曲、雕刻等文学艺术作品的产生等,为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

2. 将崇尚和平、平等合作等优良基因融入思政课

思政课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将中华海洋文化所展现的和平、平等的特征与思政课中和平发展内容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价值认同。中国自古就是崇尚和平的国家,无论是以和平交往和贸易方式宣扬国威的郑和下西洋,还是新时代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基因始终贯穿其中。因此,将海洋文化蕴含的和平性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海洋的认知。[11]

(三)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同向发力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政课的理论教育本质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觀和方法论分析、解决问题。高校要将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思政课理论教育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海洋观、生态观分析人与海洋互动关系,探寻人类探索海洋、经略海洋的文明发展史;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海洋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即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升学生对和谐海洋、人海可持续发展等主流思想的理解及认同,纠偏错误海洋观和海洋经济生态发展观,引导学生领悟理论真谛,开拓视野,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思政课育人的说服力。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开展活动的基本方式。思政课不仅要用思想理论武装头脑,还要让理论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让理论走进现实,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理论源自实践,反过来受到实践的指导,因此思政课要真正以理服人,必须注重实践育人。中华优秀海洋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一步步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历史发展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在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就是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理论只有付诸实践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现实中主动学习海洋文化知识,在实践中践行发展海洋、建设海洋。

参考文献:

[1]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 洪刚.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8.

[3] 罗婷婷.海洋文化的制度之维——谈海洋文化与海洋法的关系[C]//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2008.

[4] 敖攀琴.如何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J].人民论坛,2017(13):238-239.

[5] 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论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新机遇[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6-51.

[6] 徐文玉.海洋文化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21(1):19-24.

[7]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渲讲[N] .光明日报,2017-05-15.

[8] 习近平.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N].人民日报,2022-10-17.

[9] 王静.海洋强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20(1):44-48.

[10]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29.

[11] 田永娜,洪刚.中华优秀海洋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155-158.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猜你喜欢

海洋强国高校思政课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明代海上力量缘何称雄东方海域
海洋强国崛起的经验总结及中国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