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2023-07-30郑燕芳
郑燕芳
摘 要:基于对“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改实践的经验总结,“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系统构建了“三个维度”“三个要素”“三个目标”的教改实现路径,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确立课程思政目标,从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教学实践几个方面系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创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加热爱本民族语言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坚定民族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三位一体” 课程思政 古代汉语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价值观教育理念的革新。教育部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課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课程思政研究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一流课程、“金课”的重要指标。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本文将以近年来对“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教改实践的经验总结为基础,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应用型本科“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一、“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模式与教改思路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金课”建设成为高校教改的必然趋势,目前“互联网+智慧教学”成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手段,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将应用实践性贯彻到专业课程建设中。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理念变革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改理念不仅是指教学内容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问题,而且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模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本文提出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系统构建“三个维度”“三个要素”“三个目标”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教改思路,即以国家各项教育政策为指导思想,从课程思政、智慧教学、应用实践等三个维度开展研究,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各个环节,围绕“如何打破知识壁垒,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中;如何利用线上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多元化考核方式;如何创新实践环节,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课外实践中”这样三个问题,通过课程实践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塑造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最终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人才培养目标。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紧密相连,形成教改的整体思路,具有系统性,如表1所示。
(二)课程实践与建设路径
为了在教学中验证“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笔者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为范本,按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开展了教改实践。“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工具课,以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掌握语言规律,了解文化常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为教学目标,为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提供学科支撑。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古代汉语”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较多,但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古代汉语教改成果还不够丰富,研究缺乏系统性。我们按照“三位一体”教改思路,从三个维度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 课程思政维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梳理
我们“应立足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和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充分挖掘蕴含于语言本体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中的德育元素”[2]。“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次,以课程教学目标为基础,改变原来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传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系统梳理和挖掘古代汉语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学生的智育和德育的多元教育,发挥专业课的协同教育功能。以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为版本,涉及通论部分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以及文选部分的课程思政元素梳理。
(1)通过汉字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热爱。学生通过古代汉语文字部分的系统学习了解汉字的产生及形体演变,掌握汉字的结构,了解并掌握古代用字现象;通过汉字形体演变以及“六书”的讲解,发现汉字的文化内涵,激发文化认同;通过对《说文解字》许慎以及其他古代学者治学经历的了解,感知古人对学问的精益求精和做学问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2)通过词汇知识的学习树立学生的语言历史发展观。学生通过词汇部分的系统学习,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正确认识古代丰富的词汇系统;通过古今词义的异同比较,建立历史观,感受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自己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学习,建立事物之间有机联系的系统观,培养语言逻辑思维。
(3)通过语法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语法部分的学习,熟练识别各种词类活用,辨析掌握古代汉语判断句、被动句等不同句式,掌握古代汉语宾语前置,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古今汉语的差异性,建立历史观和系统观,培养自身的学术探究精神;学会古今语言对比,探究古代汉语语法基本规律特点,培养语言逻辑思维。
(4)通过音韵学部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学生通过音韵学的学习,系统了解古今语音的变化;通过诗体格律的学习和实践,感知汉语的音韵美,学会赏析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增强对汉语的热爱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升人文素养。
(5)通过文选部分的学习感受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哲理。学生通过对诸子百家经典作品的字词句的解读,感受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汲取精神养分;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领悟战国时期策士、门客的生存之道和处世哲学,学习论辩之术和语言逻辑;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等。
2. 智慧教学维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彰显效果。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智慧教育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强劲动力,成为新时代教学方法的重要探索领域。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教学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通过多渠道开发智慧教育资源,让线上教育资源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古代汉语”课程的线上教育资源较为丰富,搜索“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共搜索出21门“古代汉语”线上资源,涉及爱课程、智慧树、学银在线等智慧教学平台。慕课堂和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还可以实现课堂即时互动,“古代汉语”的智慧教学要充分利用共享的线上资源和互动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更新评价方式,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1)充分利用线上资源,辅助课前与课后教学环节。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慕课、超星等平台上的“古代汉语”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直观的观看渠道,同时通过在线统计数据,查看并掌握学生“古代汉语”课程的预习与复习情况,通过在线统计红榜、黑榜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进行干预,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
(2)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实现课堂互动,加强课堂反馈。依靠慕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提前备课,设置线上习题、讨论、问卷等,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在线签到、发放课堂练习、发放问卷、随机点名答题、分组讨论等互动环节,同时能够即刻生成互动数据,通过答题统计,可以直观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对于掌握不够充分的知识点予以当堂讲解。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统计、学习数据分析等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检测、反馈和指导,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智慧教学平台丰富的互动环节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利用线上教学工具,加强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教学改革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变革,还必须有教学评价的变革,要加大过程性考核评价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智慧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实现过程性考核评价,线上视频观看、课前课后测试、讨论、签到等学习互动的过程性数据都能够在线采集生成,通过全景式记录的方式,建立学生个体学习档案,为教师的准确评价提供依据。“古代汉语”的考核评价方式借助智慧教学工具得到创新和丰富,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提高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的意识。
在互联网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只有在不断创新的智慧教学的帮助下才能更充分、更多元地展示和体现。
3. 应用实践维度:课外实践环节的创新设置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将应用实践性贯彻到专业课程建设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实践类课程……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古代汉语”虽然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语言课程,但要想实现课程思政与知识体系的有效融合,就要用心设计课程实践环节,创新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课程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入脑入心。根据课程内容,笔者对在课程中创设过的“古代汉语”的实践项目进行梳理,如表2所示。
比如“博物馆文化之旅”调查实践项目,通过实地探访南京博物院、六朝博物馆、钱币博物馆以及线上云博物馆,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了对古代礼器、食器、兵器、钱币等项目的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通过查阅资料,挖掘博物馆中的古代语言文化知识,再通过课堂汇报形式,实现文化知识的共享。教师通过创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链接和应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古代汉语理论知识解决實际生活中的语言文字问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规范、民俗文化等,加深了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4],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可见,课程实践本身就是课程思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效调查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更加系统地构建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现路径。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实效反映在是否真正践行了教学理念,是否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为了检验本课程教学改革效果,笔者从学生学习效果视角设计了问卷调查,参与问卷的学生是教学改革期间在班学习的125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125份。
(一)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设计了与教学改革效果相关的多选题,其中对课程难度因素评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效果、课外实践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如表3所示。
(二)调查问卷结论分析
(1)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线上资源建设部分对课程学习有很大帮助;大部分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元,有利于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慕课堂练习有利于及时巩固和检验课堂所学内容;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不认同混合式教学,更喜欢纯课堂教学。这也说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明显作用,但也要不断完善与改进线上教学设计,使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融合。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辅助手段,要始终把线下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战场。
(2)对于课程难度因素的评价中,认为课程与生活结合不紧密是影响课程难易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说明了开展课外实践、建立古今链接的重要性。关于“博物馆文化之旅”的课外实践调查效果的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通过调查深化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课程吸引力。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课外实践项目设计还有待改进。这也说明课外文化实践项目的开展基本达到了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但在设计细节和实践过程的引导方面还需不断打磨和完善。关于课程学习的收获,大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课程学习了解了很多古代语言文化知识,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知道了做学问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建立了语言历史发展观,在知识传授、素养提升、价值引领方面做到了多元统一,基本上达到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三、“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启示
教师是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第一责任人。如何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如何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助力课堂教学,如何扩展课外实践环节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实效,任课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学,提升各方面能力,才能实现教改目标。
(1)要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实现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统一。课程思政“使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学习因为融入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愫而增加了厚度,提升了高度。使受教育者道德修为的锤炼因为与知识教育同行而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不再与现实疏离”[5]。作为专业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国家教育战略方针,深刻领悟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紧扣‘立德树人’这个立身之本,探究‘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6],将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作为教学目标,努力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优质课程。
(2)要努力提升教育技术现代化能力,重视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慕课等智慧教学手段是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集中体现。我们通过慕课建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新型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因此,教师要主动拥抱新技术,适应新形势,主动求变创新,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着力打造和建设优质线上课程;不断探索线上线下有效融合的教学手段,使线上资源和智慧教学手段成为线下教学的得力助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3)要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让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课堂教学和课程实践相辅相成,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互相补充。要想充分激活课程育人基因,唤醒课程育人意识,让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不仅需要依靠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讲授,还需要学生动脑、动手、动脚、动心,在实践课程中激发兴趣,深入思考,深化认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就需要设计和拓展课程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外资源,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式的课外调查研究项目,有效链接和应用课内知识,锻炼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资料整合能力、课题研究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等。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结语
“三个维度”“三个要素”“三个目标”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確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几个方面系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何教学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古代汉语”课程实践印证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我们在看到成效的同时,通过调查问卷也意识到了不足,比如如何将课程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如何更有效地设计课外实践环节而不流于形式?针对教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们结合教学反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使其更加成熟、更富实效,在此基础上将这套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去,形成更大范围内的教学效应。
参考文献:
[1] [3]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发布[J].中国电力教育, 2020(6):6.
[2] 孙雪英.课程思政理念下古代汉语课程改革与探索——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94-99.
[4] 肖永凤.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思政探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2):71-76.
[5] 王晓宇. “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6] 赵利平.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的范式变革[J].西部学刊,2020(24):116-119.
基金项目:三江学院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GJZX202113),三江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SZ220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SJYB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