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添加剂“新三仙”对仔猪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23-07-30姜东平
姜东平
摘 要 为了研究出能防治仔猪腹泻、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替代抗生素的混合饲料添加剂,试验选取150头平均日龄为21 d的健康断奶仔猪,按公母各半、体重相近的原则平均分成5组(每组10头,设3次重复),在饲料中拌入自配添加剂“新三仙”,分别于试验开始时(28日龄)和结束时(70日龄)对空腹仔猪称重,计算每头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F/G)和腹泻率;并在试验结束时采集肠道样本测定大肠中菌群数量。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新三仙”能显著提高断奶仔猪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和降低腹泻率,能提升仔猪大肠中益生菌的数量,增强肠道健康,且“新三仙Ⅲ”效果最好。
关键词 新三仙;仔猪;生长性能;肠道菌群
中图分类号:S821.5;S828.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9.045
自20世纪人们发现抗生素具有促进畜禽生长作用以来,便被广泛地用作猪鸡饲料添加剂,这对促进猪鸡生长和预防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生素的长期大剂量滥用,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引发动物肠道菌群失调、机体产生耐药性、抗病力降低和药物残留等问题。2018年,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组织制定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方案(2018—2021年)》,确定了各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养殖场数量。2017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及使用规范》的公告,明确禁止抗病促生长的抗生素在饲料中长期添加。本研究受传统中药“焦三仙”启发,通过研究,筛选出几种添加剂,并对其进行了比较,以期探寻促进仔猪生长、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和增强肠道健康的最佳组方,对替代传统抗生素添加剂,促进生态健康养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试验仔猪150头,平均体重为6.98±0.45 kg,品种为杜×长×大三元猪,由河北省高阳某养殖场提供。试验仔猪于哺乳期(14 d)进行公猪去势,平均日龄21 d时断奶,28日龄对猪群用猪瘟疫苗常规免疫,常规饲养管理。
1.1.2 试验原料
“新肠泰”购自四川达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酸化剂、乳猪酶、枯草芽孢、酵母、果寡糖购自石家庄牧丰饲料原料贸易有限公司;饲料购自大北农饲料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分组及处理
按体重、性别和胎次基本一致原则分为A、B、C、D和E组,每组10头,设3次重复。饲养7 d适应环境后,试验组(A组、B组、C组、D组)于平均28日龄开始,依次按0.1%拌料添加新三仙Ⅰ、新三仙Ⅱ、新三仙Ⅲ、焦三仙;对照组(E组)不添加任何药物。分组及处理详见表1。
1.2.2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2.1 仔猪生长性能的测定
试验全程以栏为单位记录采食量,分别于试验开始前(28日龄)和结束时(70日龄)对空腹断奶仔猪称重,计算每头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
1.2.2.2 仔猪腹泻率的测定
试验期间每天早上9:30观察仔猪粪便情况,并做好记录。腹泻率计算见公式(1)。
腹泻率(%)=(每栏仔猪腹泻头数×腹泻天数)/(每栏仔猪总数×试验天数)×100% (1)
1.2.2.3 仔猪大肠中肠道菌群的测定
试验结束时(70日龄),每组随机选4头仔猪进行屠宰,立即剖腹并结扎结肠、盲肠和直肠的两头,用酒精棉球将每个结扎口消毒后,放入已灭菌的塑料袋中,将样品运回实验室,立即在超净工作台上称取1.0 g左右肠内容物放到无菌试管中,进行1/103至1/106倍稀释后,分别涂布接种于麦康凯、Rogosa琼脂和双歧杆菌分离选择性培养基平皿上,分别对大肠杆菌、乳酸粪肠球菌和双歧杆菌进行菌落计数,并进一步生化鉴定。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率的测定结果
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率测定结果详见表2。试验仔猪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A组和C组高于其他各组,B组和D组高于E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仔猪的料重比,C组低于其他各组,A组、B组和D组低于E组,差异显著(p<0.05);仔猪的腹泻率,A组和C组的腹泻率低于其他组,B组和D组低于E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新三仙和焦三仙能显著促进仔猪的生长發育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发生率。
2.2 仔猪大肠中菌群数的测定结果
2.2.1 仔猪大肠中大肠杆菌数测定结果
大肠杆菌数测定结果详见表3。A、C组大肠中的大肠杆菌数量低于B组,差异极显著(p<0.01);B组大肠中的大肠杆菌数量低于D、E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益生菌“新肠泰”、酸化剂和枯草芽孢杆菌对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2.2 仔猪肠道中双歧杆菌数测定结果
肠道中双歧杆菌数测定结果详见表4。大肠中双歧杆菌的数量,B组高于其他各组,A组、C组和D组高于E组,差异显著(p<0.05)。
2.2.3 仔猪大肠中乳酸粪肠球菌数测定结果
大肠中乳酸粪肠球菌数测定结果详见表5。对比大肠中乳酸杆菌数量可知,A组、C组数量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B组数量高于D组和E组,差异显著(p<0.05)。
本次试验测定了结肠、盲肠和直肠中大肠杆菌、乳酸粪肠球菌和双歧杆菌的浓度,以对比添加不同组方的添加剂对断奶仔猪大肠中菌群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组、B组和C组对断奶仔猪大肠中有害菌起到了抑制作用,对双歧杆菌和乳酸粪肠球菌起到了增值的作用,且C组效果最好。
3 小结与讨论
3.1 新三仙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新三仙”根据“焦三仙”组方原理结合仔猪的生理特点,采用包被益生菌“新肠泰”、酶制剂、酸化剂等组合而成。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新三仙和焦三仙能显著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发生率,这可能与添加的“新肠泰”、寡糖、酶制剂和酸化剂等有关。
饲料中的营养物质,70%~80%在小肠段消化吸收,20%~30%进入大肠,其中大部分排出体外,形成粪便和氨气等排泄物。本试验通过在饲料中添加“新肠泰”挖掘利用大肠中20%~30%的营养物质,提高饲料消化率,提高仔猪生产性能。“新三仙”中包被的乳酸粪肠球菌,能耐高温、耐胃酸,能顺利地在大肠中定植、快速繁殖,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促进肠道蠕动,使动物消化道处于最佳健康状态,提高饲料消化率。前人研究充分证实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构建大肠高效微生态系统,促进营养物质在大肠段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史自涛等试验发现,饲料中添加粪肠球菌可提高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1]。李兴华研究发现,在饲料中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和枯草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哺乳和断奶仔猪免疫功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二者合用更能显著促进仔猪生长发育和提高其免疫功能[2]。彭小兰等[3]、马秋刚等[4]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果寡糖能提高断奶仔猪的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降低仔猪腹泻率,其效果与添加量关系密切。王向荣等研究发现,4种不同的复合酶制剂均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降低仔猪腹泻率[5]。贺琴等试验表明,添加酶制剂可以补充仔猪机体内源酶,促进仔猪健康生长[6]。酸化剂是仔猪常用的另一类添加剂,它可以降低仔猪胃酸pH值,提高仔猪消化力。岳增华等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2%的柠檬酸或者0.5%复合酸化剂,发现都能显著提高仔猪的日增重[7]。彭宏刚等[8]、李春凤[9]、朱辉[10]、许静波等[11]研究表明,在仔猪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能提高仔猪采食量和日增重等生产性能,但对料重比无显著影响,这与本试验的提高日增重结果一致,与日采食量和料重比结果有差别,这可能与本试验添加了其他有效成分有关。
3.2 新三仙对断奶仔猪腹泻的影响
腹泻是仔猪最常见疾病之一,防治仔猪腹泻是养猪生产的重要任务。此次试验發现,仔猪的腹泻率,A组和C组的腹泻率低于其他组,B组和D组低于E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日粮中添加新三仙和焦三仙能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发生率。这可能与添加的“新肠泰”和酸化剂等有关。
“新肠泰”是一种特殊工艺包被的乳酸粪肠球菌,相对于严格厌氧、培养和保存条件苛刻的双歧杆菌、乳杆菌而言,粪肠球菌兼性厌氧,适宜pH值为5.0~7.5,生长温度为35~38 ℃,对肠道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强,能迅速繁殖(19 min繁殖一代)并产生大量乳酸和有益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强。乳酸粪肠球菌通过产生挥发性短链脂肪酸(如丙酸、乙酸、乳酸等)降低肠腔pH值,促进肠蠕动,从而使外源菌未能与胃肠道黏膜表面接触黏附就被排出体外;在厌氧环境下产生过氧化氢和天然抗生素类物质,减少肠道内毒性物质的产生,形成抑制或杀死有害菌的环境。Mallo J J等[12]、史自涛等[1]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粪肠球菌除改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外也可以降低仔猪腹泻率,这与本试验的结果A组和C组的腹泻率低于其他组的结果相一致。Burnell T W等在仔猪饲料中添加延胡氏羧酸、柠檬酸、甲酸等有机酸,试验结果表明能降低胃肠道的pH值,减少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13]。
3.3 新三仙对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本次试验测定了仔猪结肠、盲肠和直肠中大肠杆菌、乳酸粪肠球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A组、B组和C组对肠道有害菌起到了抑制作用,对双歧杆菌和乳酸粪肠球菌起到了增殖的作用,且C组效果最好。
益生菌是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是定植于宿主肠道、生殖系统内,能产生确切健康功效从而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发挥有益作用的活性有益微生物的总称。益生菌是活性微生物,它们只能在相对受限的环境中存活,如营养条件、厌氧环境、适宜温度等。当脱离适宜生长环境,益生菌活力降低,甚至死亡。然而益生菌的工作场所是动物的大肠,只有数量多、活力强的益生菌到达大肠,才能发挥其生物功效。因此,益生菌应用有3个难点:1)益生菌产品是活性微生物,在制剂生产、产品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难题。2)益生菌产品是活性微生物,动物饲喂后,需要经过胃、小肠后,到达适宜生长环境——大肠;经过胃中胃酸的作用、小肠前段胆汁的作用,大多数活菌活力降低,甚至死亡。3)大肠中微生物菌群的竞争性生长。动物大肠天然生长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外源益生菌只有数量多、活力强、繁殖迅速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才能发挥其生物功效。
本次试验所选用的“新肠泰”采用多层特定薄膜衣为肠溶包衣,到达小肠后段后崩解释放粪肠球菌,避免胃中胃酸和肠中胆盐的影响,保证数量多、活力强的粪肠球菌活菌到达大肠;“新肠泰”优选的粪肠球菌菌株,相对于严格厌氧、培养和保存条件苛刻的乳杆菌、双歧杆菌而言,粪肠球菌兼性厌氧,能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乳酸和有益代谢产物,生物活性强。在大肠适宜环境中粘附力强,保证了肠道大量益生菌的定植,促进了仔猪肠道的健康发育。前人的研究充分证实了益生菌的相关作用[14]。Taras等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粪肠球菌可排斥肠道内有害菌的生存和繁殖,可以减少潜在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数量[15],这与本次试验结果相一致。
试验结果表明,新三仙的3个组方添加剂都有抑制肠道大肠杆菌增殖,促进有益菌生长的作用,“新三仙Ⅰ”“新三仙Ⅲ”在促进肠道乳酸菌的增值方面效果要好于“新三仙Ⅱ”。综合来看,“新三仙Ⅲ”的组方在维持断奶仔猪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史自涛,姚焰础,江山,等.粪肠球菌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血液生化指标和免疫器官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5,27(6):1832-1840.
[2] 李兴华.枯草芽孢杆菌和酵母细胞壁多糖对哺乳和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3] 彭小兰,郭冬生.果寡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11):3278,3295.
[4] 马秋刚,胥传来,陈旭东,等.果寡糖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4(10):55-57.
[5] 王向荣,蒋桂韬,张旭,等.四种复合酶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养分消化率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10,31(5):35-40.
[6] 贺琴,王自蕊,游金明,等.酵母壁细胞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小肠粘膜形态结构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6,28(11):3536-3541.
[7] 岳增华,王永汉.不同类型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J].饲料与畜牧,2011(4):30-32.
[8] 彭宏刚,郑伟,潘晓亮.黄芪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农村科技,2015(9):68-69.
[9] 李春鳳.黄芪多糖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J].黑龙江动物繁殖,2015,23(6):40-41.
[10] 朱辉.黄芪多糖与复方黄芪多糖对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11] 许静波,张飞,何丽华,等.黄芪多糖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07(2):41-42.
[12] MALLO J J, RIOPEREZ J, HONRUBIA P. The addition of Enterococcus faecium to diet improves piglets intestinal and performance[J]. Livestock Science,2010,133(1-3):176-178.
[13] BURNELL T W, CROMWELL G L, STAHLY T S. Effects of dired whey and copper sulfate on growth responses to organic acid in diets for weanling pigs[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88,66(5):1100-1108.
[14] 韩庆功,崔艳红,李丹,等.复合酸化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体水平及粪便微生物的影响[J].饲料工业,2016,37(6):13-17.
[15] TARAS D, VAHJEN W, MACHA M, et al. Performance, diarrhea incidence, and occurrence of Escherichia coli virulence genes during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a probiotic Enterococcus faecium strain to sows and piglets[J].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2006,84(3):608-617.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