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与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构建

2023-07-30唐娟李雪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闻编辑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唐娟 李雪

摘 要: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新闻传播专业的育人理念相一致,有助于强化新闻传播教育价值导向,厚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化新闻学子的党性意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路径有:历史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统一,党报理论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地方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红色文化;课程思政;新闻编辑;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23)04-0073-09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3.04.00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1]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快速響应时代命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提供人才支撑。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创造性融合中外文化思想所产生的一种先进文化形态[2]。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内涵,是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探索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既是对党在新时期对新闻人才培养要求的回应,又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新闻院系应充分认识和把握红色文化在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互动,注重道德品质与新闻伦理等重要价值观念的灌输,注重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

一、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模式的内涵

新闻传播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印发《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作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3]。《意见》首次提出“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并将其作为培养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从根本任务、核心内容、路径方法等几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党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高校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和原则,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日常管理中,以指导教学方向、提升育人效果。新闻传播学科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理应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为核心内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式现代化赋予新闻传播教育新的时代使命。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人才是关键因素。这就要求新闻院系立足于新闻传播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之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新闻传播育人体系,坚定新闻学子的理想信念与政治立场,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队伍。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推动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以课程思政与实践育人为主要路径。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和实践育人,实现新闻传播教育中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首先,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将新闻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抓手之一。根据《意见》要求,新闻传播专业要普遍开设新闻伦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专门课程,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其次,新闻传播专业还应加强国情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增强师生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深厚情怀和担当意识[3]。对此,新闻院系应建设一批进基层、懂国情、长本领的实践育人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搭建学校与社区、农村之间的桥梁,推动师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在具体的情境中转化为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二、红色文化在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模式中的价值

红色文化作为积极进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其形态中折射出先辈们在革命中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创新素质、健康情感、美学特质等[4],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取向与新闻传播专业的育人理念相一致,理应成为新闻传播人才德育的重要资源。全面认识和把握红色文化在构建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模式中的价值,有利于将其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推进红色文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运用。

(一)有助于强化新闻传播教育价值导向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精神文化层面,包含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物质文化层面,包含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具有先进性、时代性、价值性等特征[5]。课程思政是一种通过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融入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新型教育方式[6]。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要求高校在课程设计阶段应培养具有正确政治立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念,能够促成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彰显教育思想与理念,需要尊重不同课程的特点[7]。红色文化不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和心理品格的集中体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内涵特征,包含着爱国为民、艰苦奋斗、包容创新、自强不息等内容,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革命历程,具有明确政治导向与强大感染力[8],将其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有助于强化新闻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教育面临新闻业传统价值规范被消解、主流价值观与技术工具的价值冲突、新闻职业的吸引力下降等现实挑战[9],深入挖掘和提炼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崇高精神并将其有机融入新闻传播专业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党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何在百年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产生自豪感,继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有助于厚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贯穿到新闻理论研究、新闻教学中去,使新闻学真正成为一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使学新闻的学生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人才。”[10]26-27新闻院系的教学方向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素质。当前,我国大多数新闻院系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然而,要让学生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者,仅靠一门课程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其他专业课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形成协同育人合力。新闻传播专业的采、写、编、评等实务课程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着紧密的联系。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青年时代就投身报刊活动,参与了《莱茵报》《新莱茵报》《德法年鉴》等报刊的创办和编辑工作。在从事报刊活动时,马克思、恩格斯结合自身实践,对报刊的功能、报刊编辑的方针与原则、编排技巧等进行了阐述,总结了无产阶级报刊运作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等都有办报办刊经历,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瞿秋白创办《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等。革命先驱们利用报刊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纲领主张,组织动员群众,从事革命斗争。他们的报刊实践与新闻思想,既是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演进过程,是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的宝贵资源。对这些资源的有效使用,能够让学生了解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程,将历史事件、新闻人物与课程教学相融合,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变得更加言之有物,真正做到入情、入理、入心。

(三)有助于强化新闻学子的党性意识

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历史传统和根本原则[11],是无产阶级阶级性和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科学性在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12]。早在1849年,马克思就提出无产阶级报刊的党性原则,要“根据我们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13]。列宁在马克思的学说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报刊“应当成为党的出版物”,必须由党统一领导,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观点[14]。中国共产党自创建时起,便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将党性原则确立为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1942年4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指出党报要“贯彻着坚强的党性”,并将“党性”阐述为“不仅要在自己的一切篇幅上,在每篇论文,每条通讯,每条消息,……都能贯彻党的观点,党的见解,而且更重要的是报纸必须与整个党的方针、党的政策、党的动向密切相连,呼吸相通”“报纸应该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1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党性原则,要求新闻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16]332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党性意识,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党的新闻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新闻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提升党性意识和政治素养,更能引导他们深入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成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3],培养造就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三、红色文化融入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的路径

新闻编辑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新闻实务课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历来以传授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原理、知识与方法为己任[17]。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应在尊重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契合点,探索红色文化与新闻编辑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路径,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一)历史传统与时代要求相统一

新闻编辑课程具有悠久的历史。1918年,徐宝璜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新闻后回国,在北大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讲授《新闻学》课程。葛文的《报纸制作》是当时徐宝璜使用的两本教材之一[18],其主要内容是新闻编辑知识。民国时期,新闻编辑一直是圣约翰大学报学系、燕京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等知名新闻院系的主修课程,以讲授编辑方针、新闻价值、编辑部组织、排版艺术等为主要内容。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大学新闻班,开设“怎样编通俗报”“新区怎样办报”等一系列培养学生编辑实践技能的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新闻人才培养工作。1955年9月1日,新中国举办的第一个新闻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正式开学,报纸编辑被列为八门专业必修课程之一[19],充分体现了新闻编辑技能在新闻教育中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新一代的新闻教育者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系统归纳和阐述了新闻编辑工作的规律和原则,确立了新闻编辑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21世纪初,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兴东等编写的教材《报纸编辑学教程》中,将编辑工作的特点和任务归纳为“总设计”“总指挥”“集大成”“总把关”和“再认识”“再创作”,将编辑的基本素质总结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敬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等[20]。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16]332要承担起这些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10]26-27这是时代和形势发展对新闻编辑职责、任务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新兴的信息传播环境,新闻编辑课程在教学中既要坚守传统的价值理念,又要通过深入挖掘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时代賦予新闻编辑工作的新内涵,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来把握媒介产品定位、新闻报道策划、版面设计等编辑业务知识。

(二)党报理论与专业知识相融合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21]。红色文化内容博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新闻传播教育也是一个体系,具有不同层次。红色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对接应该精准化,体现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的奋斗历程,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办报办刊实践,以及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党管媒体、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政治家办报等党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宝贵成果,为新闻编辑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生动的教学素材。在新闻编辑教学中,要把握好红色文化、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三者之间的契合点,从红色文化资源中挖掘与新闻编辑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人、事、物等思政元素作为教学案例。

例如,在讲授第一章第二节“新闻编辑的原则”,关于新闻编辑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真实性与客观性、应用性与服务性”原则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中的政治家办报思想。“政治家办报”正式提出见于1957年4月毛泽东与时任新华社社长吴冷西的谈话,到1959年6月毛泽东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报刊宣传问题时得到进一步阐发和完善,政治家办报思想最终固定下来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随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邓小平“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舆论环境”的论述,江泽民“加强新闻舆论控制,维护国家稳定”的论述,胡锦涛“按照新闻传播规律,注重新闻传播效果”的论述,习近平“媒体姓党,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的论述,为政治家办报思想不断注入了新的内涵[22]。政治家办报思想的不断拓展、与时俱进,使得这一思想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和党报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这些思政内容的融入,能使新闻学子更好地了解党的新闻编辑原则的由来与发展,有助于他们在互联网时代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把握新闻编辑工作的方向、原则和规范。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同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将红色文化融入新闻传播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的是将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相結合。

一是教师主导教学设计。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每一章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梳理红色文化资源,寻找思政融入点,建立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红色资源库,将专业教材体系转化为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体系。例如,在“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原则”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通过设定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老一辈革命家办过报纸,当过编辑吗?”让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办报经历,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政治家办报思想和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认识。又如,在讲授“新闻报道策划”时,选取人民日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策划作为教学案例,将课堂教学与时事热点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与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其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同时确保红色文化与教学内容相契合,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红色文化资源形态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结合专业特征、国情省情与学生需要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训练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新闻编辑人员的“新闻把关能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互联网传播环境中的“反转新闻”典型案例,对这种现象的具体表现及问题根源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揭示“反转新闻”现象背后的新闻把关缺失等问题;再通过叙述解放战争时期由《晋绥日报》发起的批评不真实新闻报道的反“客里空”运动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深化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让他们认识到新闻把关能力是新闻编辑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新闻编辑工作中力求做到真实、全面、准确,切忌片面性和流量至上。由此,教师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最后又回归到教材内容,既延伸了学生的思考,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并产生实际效果。

二是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避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研讨、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正面引导和因势利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创造轻松自然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讨论和探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新闻编辑方针”一节时,教师可以设置“《新华日报》的编辑方针与抗战精神”的讨论话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报道和文献,形成观点并展开阐释。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加深他们对伟大抗战精神的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抢答、弹幕等新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并搭建合适的讨论环境。教师在过程掌控和总结提升方面,可以将课程教学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增进课堂教学的深度与热度。

(四)地方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红色血脉代代相传”[23]。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各地发生的每一次抗争,涌现的每一位英雄,遗留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当地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接近性,对于本地新闻学子来说看得见、摸得着,更具感染力,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鲜活教材。教师要根据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将地方性红色资源中承载的各类信息与学生愿意接收的信息契合起来。贵州是伟大转折的发生地和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地,拥有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红色新闻资源。从发展历程看,经历了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从形态看,主要包括历史遗址、史料文献、新闻活动及人物三方面内容。历史遗址有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贵州广播电台旧址等;史料文献有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出版的《红星》报,抗战时期中共安顺县工委创办的《烽火》杂志、中共安紫边区领导小组创办的《大众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贵州省工委出版的刊物《真实》等;人物有周逸群、王若飞、胡秉铎等一批从事过新闻出版活动的黔籍革命先驱和革命报人。老一辈革命家坚定无畏,敢于牺牲,在极其艰苦和险恶的条件下创办、编辑和发行红色报刊,宣传党的理论、纲领、方针和政策,在贵州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这些都是新闻编辑课程思政的宝贵资源。然而,这些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和挖掘,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当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如何在新闻编辑课程教学中更灵活地运用好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笔者认为可以有如下几种方法:其一,由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学生到地方红色遗址开展现场教学。如赴《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红星》报编辑部旧址等地开展情景再现式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脉络,以及党的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体会、感悟其承载的红色符号。红色遗址虽然以静止、陈旧的物化形态展现,但传递的精神力量却是鲜活的。师生通过参观红色遗址、革命纪念馆、红色文物等,有助于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直观,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功能。其二,以工作坊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课程实践,如采访、收集红军老战士及其后代所了解、熟悉的红色历史故事,采集红色文物的图片、影像等,并通过融媒体的编辑手段加以呈现。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又能增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认同。其三,依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立体声像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以“红色文化传播”为主题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将虚拟仿真实训任务引入新闻编辑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可视化、多媒体化、沉浸式和真实感等特点,还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重大历史事件场景,激发新闻学子根植红色沃土,做红色文化传播者和传承者的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让学生在新闻编辑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中感受革命先辈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等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力量,并自觉地将之融入自己的专业理解中,转化为职业品格、职业素养,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价值观教育功能。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代发展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坚持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明确育人指向,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24],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探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后备人才,服务于党的新闻文化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5-23].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刘建伟.红色文化涵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8.

[3]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08)[2023-05-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4]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86-88.

[5]韩延明.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13.

[6]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7]陈清,李万银.课程思政的逻辑与向度[J].教育文化论坛,2021(1):28-32.

[8]郭培荣,徐永超.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75-76.

[9]李彪,高琳轩.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J].中国编辑,2022(1):41-46.

[10]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8.

[11]邓绍根,曾林浩.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J].当代传播,2022(5):12-18.

[12]郑保卫.重温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写在建党85周年之际[J].新闻记者,2006(7):3-7.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87.

[14]列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7.

[15]博古.致读者[N].解放日报,1942-04-01(1).

[1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7]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J].新闻战线,2008(3):40-42.

[18]戈公振.中国报业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212.

[19]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201-202.

[20]郑兴东,陈仁凤,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11.

[2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5-2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22]沈正赋.“政治家办报”思想的理论渊源、嬗变历程与时代内蕴[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2):68-72.

[23]新华社.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

[24]冯建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实践与经验[J].教育文化论坛,2022,14(6):1-7.

Red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for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alent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News Editing Course

TANG Juan, LI Xue

(School of Media,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Abstract:Red culture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building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for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alents, as it contains rich element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spiritual core of red cul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for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s, which helps strengthe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cultivate the Marxist view of journalism, and raise the party consciousness of journalism students. The paths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ourses are as follows: unification of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integration of party newspaper theor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ombination of teacher's leading and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local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red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courses; news editing; moral education

(責任编辑:郭 芸 梁昱坤)

收稿日期:2022-12-29

基金项目:2022年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新闻编辑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2021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红军长征在贵州期间的标语口号与党的宣传工作研究”(21GZYB02)。

作者简介:唐 娟,女,贵州瓮安人,博士,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 雪,女,贵州六盘水人,贵州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编辑红色文化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方法和技巧
浅谈报纸新闻编辑的新闻策划意识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