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改革视域下高校国防教育路径新探索
2023-07-29施冰心
施冰心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有利于激发教师育人积极性,提高教师育人实效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当前上海高校国防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团队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待提升,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良莠不齐,国防教育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经费投入有待加强等现象,基于此,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上海高校国防教育的路径应当着力于:强化全员育人,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主体;完善组织架构,着力搭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组织;优化激励制度,激励育人力量同频共振。
关键词:国防教育;思政改革;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3)02?0204?05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3.02.014
New Explor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Pat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SHI Bingxin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teachers enthusiasm for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students initiative as learning subjects. However, some problems in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re found in universities of Shanghai, such as inappropriate education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team, the monotonous education form, the un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the imperfect guarantee mechanism of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nd the inadequate capital investment.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n should focus on strengthening all-staff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building a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eam;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optimizing the incentive system to strengthen resonance of education.
Keywords: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path exploration
新時代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 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 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系统阐释总体国家安全观,他指出:“以促进国家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 特色国家安全道路。”高校国防教育作为提升大学 生军事素质,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途径,党 和国家也对此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安排。党的十八届 三中全会就国防教育做出了“深化国防教育改革”的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国防教育提出了 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了应对 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安全环境变化,应坚持总体国家 安全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全民国防教 育”。
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传统的国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近年来,上海高校紧紧围绕“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全面深度挖掘全科目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扎实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基于此,本研究课题组通过走访调研上海高校国防教育现状,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国防教育的新路径。
课题组采取分类施策的方式开展调研。课题组对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水平”建设高校和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普通院校等8所院校开展调研。课题组依托实地走访、现场座谈的形式对这些高校负责国防教育的教师开展调研,对学生则采用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通过对回收的707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发现,54.3%的受访学生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34.9%的受访学生来自地方高水平建设高校,仅有10.8%的受访学生是其他类型高校。学历方面,92.4%的受访者是本科生,5.1%的受访者为研究生,专科生仅为2.5%。受访者性别比例方面,以男生居多,占比高达60.0%以上。在年级分布上,大二年级、大三年级学生占比达到71.5%。学生干部经历上差别不太明显,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同学占比为48.5%。
一、上海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
课题组就上海高校国防教育现状、新举措和课程思政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等问题,通过采取走访、发放问卷调查、同师生座谈等实证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相关高校开展了调研,并经过梳理总结出上海高校国防教育现状。
(一)国防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国防教育团队素质、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军事技能训练是每个高校学生踏入校门的第一课。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文件,各大高校应成立独立的军事教研机构,用以统筹规划协调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的展开,教师团队应掌握军事理论技能、军事训练技巧、急救护理知识,有一定军事文化素养。但是各大高校的国防教育团队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将军事教研任务委托给市武装部门或校学生处等部门,个别高校甚至请校外保安机构担任学生教官,这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国防理论教育方面的团队也存在师资力量难以满足新时期需求的问题。在走访各大高校过程中发现:国防理论教育团队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大多由其他学校机构教师担任,他们对国防教育教学内容研究不足;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过时,课本缺少与时俱进的案例,缺乏对最新政策的解读,教学内容的滞后已严重影响到国防理论的教育质量。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青少年的阶段任务都有了新的变化,但是在走访中发现个别高校存在这样的情况:高校的军事理论和形势政策课选用的教学案例,还停留在鸦片战争、抗美援朝等内容。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普及最新的国际形式内容和国家政策,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显然不符合新时期的需求。
(二)国防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良莠不齐
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路径。军事技能训练不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對学生意志力的锻炼,并有利于促进团体凝聚力。通过对上海高校大学生调研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军事技能训练虽然辛苦,但是在训练过程中,和同学、教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切身体验了军队军事训练的不易,切身感受到了解放军的不易。在与上海高校军事技能训练教师的座谈过程中,也得到部分教师的反馈,绝大部分学生在军事技能训练中能够坚持全程参与,学生的意志力和自尊心在训练中得到了有益的磨练。各大高校在开办军事训练时,结合本校的资源和特色,展开打靶、文艺汇演、大排练等富有创新思想、激发学生训练积极性的活动。
军事技能训练作为高校国防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教学效果需提升。军事技能训练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大多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军事能力训练仅限于队列,特色项目也多集中在军体拳,军事技能训练教员军事素质差异大,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更好地得到军事技能训练,军事技能训练课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国防教育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经费投入有待加强
课题组调研发现,目前各高校无论是军事技能训练还是军事理论课的保障机制都有待健全,经费投入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军事技能训练方面,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有待健全。当前各高校的组织部门多为学生工作部(处)或党委保卫部(处)等,军事技能训练教员来源较为复杂,一部分来源于部队或武警现役人员,一部分来源于退伍大学生士兵或国旗班学生社团。二是军事理论课方面,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不足。当前各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投入和保障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从部分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军事理论课教研室多设在学生工作部(处)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军事理论课教学团队教学技能提升缓慢;另一方面,36学时的军事理论授课多利用军事技能训练的晚上,时间紧加上采取集中授课或大班授课形式,这样的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
二、课程思政对国防教育的时代启示
(一)课程思政改革沿革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因而,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螺旋上升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自2014年以来,上海高校在部分高校试点,探索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积极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资源,着力构 建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提高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实现教育教学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018年以来,随着课程思政改革逐步展开,上海高校全面深度挖掘全科目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现已形成以思政选修课为核心,500多门综合素养课为辅,1000余门专业课为外延的课程思政改革蓝图。截至当前,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形成了以“中国系列”课程为主体,涉及几十类数千门专业课,思政内涵融入专业课程实现全覆盖。
(二)课程思政改革内涵剖析
有研究者指出:“课程思政是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强调学校教育应具备360度德育‘大熔炉的教育合力作用。”[3]课程思政改革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根本目的是依托课程资源,发挥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协同育人作用,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各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使受教主体全方位、立体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4]。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与国防教育的目标有着不谋而合之处,通过两者的良性结合,可以为高校国防教育带来新的启示。
(三)课程思政改革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1.依托课堂教学,着力发挥教师育人功能
邓小平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全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5]课题组曾对来自上海市“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方高水平建设高校和一般普通院校的750余名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发现,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明确学生学习目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课过程中融入持之以恒的毅力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和“促进大学生学习动力”之间的关系值为0.369,相关性 p 值为0.008,小于0.01。这说明两者之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基于此,开展高校国防教育,要重视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的能动作用,鼓励教师发挥创造,鼓励教师的传道授业不止停留于理论方面,要联系社会实际,增加课堂的实践活动,打破传统教师和社会课堂之间的壁垒。教师通过引导青少年关心时事新闻,关注百姓民生,关注社会发展,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开拓青少年的国际视野。
2.立足学生需求,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能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 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 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 分重要。”[6]课题组通过邀请受访者对影响学生学 习的主要因素如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氛围、社会需求、教学管理、国家政策导向等 进行排序,以便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统 计发现:学习能力、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学习氛 围为主要影响因素,其平均综合得分为5.21,4.96,4.69,4.45。进一步分析学生学习动力来源可知: 学生选择“取得好成绩,保持领先的位置”的平均 总额和得分为5.08,“具备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的平均总额和得分为5.07,“实现亲人的美好期望”的平均总额和得分为4.56”,“奖学金的平均总额 和得分为3.31。因此,在开展国防教育还应注重对 学生需求的研究。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解决青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通过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打造出全方位的立体育人环境[7]。基于此,开展国防教育的时候,教育内容、教学形式、课堂管理等方面都可以丰富多样,结合当地的社会实际和地方特色,积极落实多元育人的目标。国防教育的改革创新关乎国家安全、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是不容忽视、不容轻视的重要阵地。广大教育者要坚定政治立场,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国防教育注入创新的活水,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沐浴在教学改革的阳光中,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8]煮好国防教育这锅“大锅饭”,需要各色各样、多元多样的教育资源一起发挥作用,应善于挖掘教材内外、教室内外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提升思政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办好青少年喜欢的、新时期需要的、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生命力的课程[9]。因此,应基于个人到组织再到制度激励的技术路径,立足全员育人主体协同,强化组织育人之间同向同行,深化制度激励,从而创新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的上海高校国防教育路径。
(一)强化全员育人,积极构建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主体
一是要选拔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教学经验丰富、师德师风优异的一线教师,采取兼职方式,组建教学指导专家团队,通过以老带新的方法,发掘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国防教育教学教师团队。国防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首先是国防教育师资团队的改革。就现阶段国防教育的开展、国防教育课程的安排来看,大批量地培养国防教育教师团队是不现实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所以要从现有的师资力量内部进行优化和提高。
二是可以将社会力量也加入到教学中来。根据各地方条件的不同,可以与地方武警部队、国防部队、军事学院等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国防机构的训练项目和日常生活,邀请机构内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员进行生活交流和经历讲述,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开展的方式也不必局限于课堂讲座和發布会,可以通过草坪联谊会等接地气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国防机构的距离。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通过结成对子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培养目标上协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10]。整合多方资源,集合多方力量,集思广益,全员育人,为国防教育带来源源不绝的活力。
(二)完善组织架构,着力搭建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组织
首先,高校要破除制度上的阻碍,完善组织架构。调研发现,一线教师渴望并且愿意对国防教育进行改革,也有很好的想法和创意,但是由于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国防教育只能以文件规定的形式展开,这不但削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团队的教学热情。因此,学校相关负责部门要统筹协调推进高校的国防教育,监督教学进度的进程等,为高校国防教育改革保驾护航。
其次,国防教育教师团队也要完善组织架构。目前国防教育领域的教育者需要考评,而大多数高校不将国防教育领域的教学成果对应到职称、年终考评等环节。这也降低了部分教师的创新热情和教学热情,部分教师团队认为付出得不到回报,久而久之将国防教育当做一项任务完成,草草备课,应付检查,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优化激励制度,激励育人力量同频共振
第一,优化激励机制。调研发现,当下部分高校为提高学生军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设立一项奖励机制。每个班级训练最认真的几名学生,在武装部门全程的带领和指导下,可以进入靶场学习射击空心弹,而在最后军训大排练中优胜的三个班级,全班都可以获得练习打靶的机会。结果学生参与军训的热情空前提高,打靶成为学生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由此可见,高校应当优化国防教育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主动性。
第二,完善教学团队考核机制。高校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国防教育实效与教师的绩效、教学资源、考评相结合,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制定教学团队的考核办法,激发整个教学团队内部的活力,提升国防教育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素养,让教学团队真正关心好,落实好国防教育工作,让育人力量最终“拧成一股绳”,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结语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国防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而高校国防教育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加强高校国防教育,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进行路径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视域,探索高校国防教育新路径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但还应重点探索课程育人与专业育人之间的协同路径,国防教育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育人协同机制,国防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专业课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 , 2014?05?05(002).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3]高德毅, 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4]张 丹丹.复杂性视阈下“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 2018(9):211?215.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光明日报 , 2014?05?05(001).
[7]彭宗祥, 刘跃铭.习近平青年观及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启示[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4):347?353.
[8]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 , 2016?12?09(001).
[9]彭荣础.课程与学科抉择:高校国防教育发展路线审视[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149?156.
[10]刘成, 施小明.师生共同体视角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366?371.
(编辑:程爱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