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语用支架,提升幼儿讲述能力
2023-07-29王薇肖玲丽
王薇 肖玲丽
【摘 要】讲述是幼儿常见的活动之一。为了降低讲述难度,提升幼儿的讲述能力,教师可以引入语用支架。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物品支架,唤醒故事记忆;利用圖片支架,梳理事物关系;利用表格支架,助力对比总结;利用符号支架,增强语言张力”,让幼儿的讲述更完整、更有条理、更丰满。
【关键词】幼儿;支架;讲述;语用能力
讲述是幼儿常见的活动之一。一般而言,讲述分为叙事性讲述和说明性讲述两种。叙事性讲述以叙事结构、叙事顺序和叙事评价作为主要考量标准;说明性讲述强调讲述是一种独白式语言,旨在让幼儿独立构思讲述内容,而后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二者均对讲述中的语言完整性、逻辑条理性和语言丰满度提出了要求。为此,教师为幼儿创设了真实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环境,利用课堂教学活动、语言区活动等,让幼儿讲述事物特征,交流探究结果,播报新闻事件,以此锻炼幼儿的语用能力。
然而,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幼儿的讲述存在着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组织与构思模糊:在幼儿的讲述中,出现了叙事要素不齐全、主体不确定、事件不完整等问题,说明幼儿构思的完整性和语言的组织能力需要得到提升。二是条理与关系不明:在幼儿的讲述中,人物关系、事件发展顺序、因果等逻辑关系不够清晰,导致讲述时缺乏条理性。三是评价与表现缺乏:在幼儿的讲述中,语言单一冗长,既缺乏感受与观点的表达,也缺乏吸引力和表现力,导致语言的丰满度不足,影响讲述效果。
为了改善这些情况,降低讲述难度,提升幼儿的讲述能力,教师设计了适合大班幼儿的语用支架,辅助幼儿完善语言结构、梳理语言顺序、增加评价的表达,提升幼儿的讲述能力。具体包括:凭借物品唤醒幼儿的记忆,通过演示、操作物品,帮助幼儿顺利推进讲述活动;凭借图片实现思维可视化,帮助幼儿梳理讲述内容的结构框架和顺序关系,提升讲述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凭借表格直观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规律、特征,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凭借符号标记幼儿讲述时的语气、情感等,提醒幼儿回顾互动时产生的体验,提升语言的表现力和丰满度,由此形成了幼儿讲述能力提升的新路径,如图1所示。
一、利用物品支架,唤醒故事记忆
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物品,如人偶、道具和背景材料等,唤醒幼儿关于事件的记忆,再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加工,让幼儿围绕主题,有目的、完整而有序地讲述故事。活动前,幼儿按需选择物品,通过摸、闻、用等动作,逐一梳理、讲述物品的特征和用途。精简的材料能够使观众的目光聚焦于关键信息,引发其思考,使其产生共鸣。该环节能够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一)利用背景图,使故事情境更生动
讲述活动中,直观的观察能够唤醒观众的相关经验,使观众迅速进入讲述场景。多样化的背景图能够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记忆,使得演示和讲述过程更加生动。
比如,小A在“露营车派对”故事中选择了露营车道具和海边背景图。图上的白云、海鸥、遮阳伞等元素让观众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在海边度假时的舒适、惬意。在道具和背景图的帮助下,故事细节更加丰富,内容更加饱满,幼儿的讲述充满吸引力。
(二)利用演示道具,保证讲述的完整性
教师要引导幼儿在演示道具时遵循一定的顺序,如由外至内、由上至下等,帮助幼儿有序讲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比如,在“各种各样的车子”活动中,小B拿出玩具小汽车开始讲述:“我带来的是一辆越野车,它的车顶上有行李架,我们出去玩的时候可以用它来固定自行车;车子的侧面有四扇车门,左右各两扇……”讲述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幼儿对汽车的介绍完整、全面。
(三)利用有效追问,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在幼儿讲述后,教师通过追问,让幼儿进一步思考故事中角色的感受,厘清事物关系,补充遗漏的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讲述的内容。
比如在“夏天真热”主题中,小C讲完扇子的结构后,教师追问:“扇子是怎么给人们带来凉风的呢?”以此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增加幼儿对扇子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的认识。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追问时要选择符合讲述者现有能力水平的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其他幼儿参与提问,加强讲述者的自我反思。互动中,教师要多给予幼儿肯定的反馈,营造积极的讲述环境。
二、利用图片支架,梳理事物关系
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 图片能帮助他们梳理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事物间的关系。常用的图片有设计图、思维导图等。教师要引导幼儿梳理已有的图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帮助幼儿抓取讲述的要点、重点并梳理讲述的结构和顺序,使幼儿的讲述更为连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四宫格等,帮助幼儿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一)观察画面细节,总结事物特征
开展分享交流的说明性讲述活动时,可以运用圆形结构图。图2中的物品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是圆形。教师引导幼儿采用统一的句式:( )会滚动,因为( )。经过讲述,幼儿发现:圆形的东西会滚动。
图2
(二)指点画面要素,厘清事物逻辑
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逐一指点画面,有顺序地讲述画面中的事物,不断明晰人物、事件的逻辑关系。
比如在“我的毕业照设计”活动中,小D的设计图清晰地呈现了拍摄场地、参与同伴、服装、主要道具等要素。讲述过程中,她抓住地点、人物、拍摄姿势等要点,语言表达完整而连贯。
(三)开展多元合作,突破讲述难点
讲述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进行示范、提示,降低幼儿讲述的难度。教师也可让幼儿以同伴互动的形式进行讨论,以此降低思考的难度,在合作中解决难点问题。讲述后,观众对讲述者进行简要的点评与小结,指明讲述中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助推师幼间、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为了更好地辅助幼儿凭借图片进行讲述,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增加对表示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或转折关系等的词语的积累与使用,如“然后”“有的……还有的……”“虽然……但是……”等,让幼儿清楚地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将内容组织得更有条理。
三、利用表格支架,助力对比总结
表格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总结、发现规律,提升幼儿对事物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与理解能力。常用的表格有调查表、记录表、计划表、统计表等。
使用表格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即表格指向的目标要准确,帮助幼儿发现、梳理、总结;差异性原则,即统计结果的对比要清晰可见,辅助幼儿明确结果;同一性原则,即调查对象要具有同一性特征,讲述时要使用相同句式,便于总结。
实践中,幼儿借助作息计划安排表,讲述自己的作息时间;利用柱形统计表,汇报全班幼儿的身高情况;利用蔬菜主题调查表,介绍不同蔬菜的特征……幼儿讲述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转换视角,重新审视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隐藏在背后的规律。在幼儿推理出结论后,教师可提出延展性问题,助推幼儿进一步思考。
四、利用符号支架,增强语言张力
用简单的符号标记顺序、情绪、想象、评价等,可以提高讲述时的语言表现力,增强观众的体验感。符号必须对讲述有促进作用,非必要则不添加,避免因乱用符号而影响主要内容讲述的情况。同时,符号必须简单易辨、便于理解。
(一)使用模块策略,便于幼儿理解
模块策略源于计算机编程语言中的模块概念。教师与幼儿共同将讲述的内容场景、段落分成若干个模块,并绘制成图,再由幼儿添加适宜的表情符号、形状符号、对话符号来标记情绪、观点。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材料的理解,又能让讲述更加丰满、深入。
(二)使用留白策略,节省列举时间
在幼儿列举时,教师引导他们运用省略号及数字进行留白。如幼儿在对“动物的声音”进行列举时,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引导他们用省略号进行留白,再标记数字“3”,表示在讲述时列举三种动物即可。
(三)使用互动策略,加强同伴互动
教师引导幼儿使用专用的符号提示自己在适当的时候与观众进行互动:如
支架的使用有效降低了幼儿讲述的难度,实物操作等方式让幼儿的讲述更完整、更有条理、更丰满,观众的体验感也得到了增强。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语用能力、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幼儿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同时,对幼儿语用支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也引发了教师对语言教学模式、支架设置方式的进一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幼儿的语言表达,寻找其最近发展区,并在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支架,推动幼儿自主学习。教育理念也由“教师主导”转变为“跟随幼儿、支持幼儿”。
参考文献:
[1]周兢.学前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边霞.促进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支架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1).
[3]张天军.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4]刘焱.幼儿园游戏与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翠苑第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