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亚雄从脏腑论治小儿汗证经验

2023-07-29郭亚雄张登梅

中医药导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乌梅营卫桂枝

钟 宇,郭亚雄,张登梅,金 瑄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46)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多元化,小儿汗证门诊就诊率持续增长。小儿汗证在临床中不属于疾病状态,多不采取治疗。但多汗导致小儿体质虚弱且易生病,家长对小儿出汗情况特别重视,因此针对小儿汗证的有效治疗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长期汗出可导致皮肤腠理不固,表虚体弱,引发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若汗证不能得到良好治疗,则耗伤阳气,损伤阴津,导致生长所需阴阳不足,不仅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罹患其他疾病,亦给患儿带来生理、心理压力,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故应予以重视并尽早治疗。西医对于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治疗多集中在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等方面[1],治疗方式具有局限性,且易反复,总体疗效不甚理想。中医诊治因人制宜,一人一方,对患儿进行个体化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郭亚雄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三十余年,擅用经方防治小儿基础疾病,对小儿汗证的诊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诊疗小儿汗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

汗属于人体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2]。正常排汗可调节体温,滋润皮肤,是机体代谢正常、气血畅达、营卫调和、阴阳平衡的表现,此乃生理性汗出[3]。适当排汗可疏通腠理,调节体液循环,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若汗出过多,耗气伤津,随之将产生病理变化。因此,通过观察汗液的异常情况,可测患儿之病情。

小儿汗出往往自汗、盗汗并见,这与小儿生理病理状态、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特点密切相关。《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言:“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小儿在生理上脾、肺、肾常虚,肝心有余,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其为稚阴稚阳之体,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寒热虚实转化迅速,故易寒热错杂而为病。由此小儿汗证不宜单纯辨自汗、盗汗,如张景岳言:“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郭亚雄教授认为首辨脏腑,再辨寒热虚实,更符合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生机旺盛、清阳发越的特点,更有利于临床对汗证的治疗。

1.1 心肝郁热,脾肾虚寒 大多患儿为独生子女,家长对患儿过度关注,容易养成娇气的性格;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易致患儿情志失调,性情急躁。小儿“肝常有余”,木气本易偏亢,长期易致肝气不舒,木郁而化火,郁极上冲暗耗心阴,导致心火上炎;汗为心之液,心肝火旺,迫津外泄,则患儿汗出异常;肝木克脾土,脾阳虚弱,中土不培,运化受挫,可见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肝肾同源,肝木生于肾水;肾气调节水液代谢,固守水液不妄外泄[4];肾阳虚则蒸化能力弱,影响卫气的运行从而致汗出异常。临证多见患儿平素性情急躁,夜尿,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舌红,脉弦,左关弱。

1.2 脾寒胃热,虚实夹杂“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是小儿的生理特点。小儿生长发育极快,犹如草木始萌,对水谷精微物质的需求更为迫切,但小儿又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脾胃薄弱,易为内外邪气所害。“脾常不足”,脾胃运化能力弱,加之饮食不自节,易积食化热。冰饮甜食的兴起,致使患儿脾胃寒热错杂,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常,清阳不升,阳郁化热,浊阴不降,阴寒内生,寒热互结中焦,中土升降失和,津液宣泄失常,导致汗出异常。患儿平素多食易积,自汗或盗汗,伴有腹胀、口臭,大便不调,舌尖红,苔白腻,脉滑数。

1.3 表虚不固,营卫不和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汗论》曰:“小儿有遍身营汗出者,营卫虚也。”人体营卫阴阳调和,共同作用于人体的调汗机制。小儿肺常不足,易致肺气失宣,卫表不固,津液输布异常,故汗出不止。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是营卫二气之来源,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卫周行和畅才能维持正常的汗液分泌。若玄府开合失司,卫气不能固守营阴,则津液外泄而为汗。小儿脏腑娇嫩,肺脾气虚,腠理疏松,阴阳二气均较稚弱,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易于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日久损伤肺脾之气,致肺虚不密,脾失健运,卫阳不足,不能顾护肌表;营阴外泄,不能充养周身,故稍动则汗出明显,汗出难止。患儿常见形体胖却肌肉松软,平素体质虚弱,精神不振,恶风怕冷易于感冒,病程迁延反复,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脉弱。

2 辨证论治

2.1 清上温下,调肝和中 郭亚雄教授认为心肝郁热,脾肾虚寒型汗出过多,发病之本在肝。名老中医高体三认为:“肝木生于肾水而孕心火,有协水上济心火之功”。木作为水火中间之气,若木气畅达,则肾水上升以济阳火,心火下降以温阴水,水火相济,阴阳互根,二气和合,则汗出自止。乌梅丸出自《伤寒杂病论》,原文“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概括了其主治蛔厥及久痢两大功效。后世医家从厥阴入手,结合其组方,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拓展到多种寒热错杂型疾病[5]。本类型汗出过多的辨证要点在于上焦有热,下焦有寒,小儿性情娇纵,肝木郁久致热,肝气偏亢,上扰心火;饮食不节,过食滋腻甜冷之物,影响脾阳运化,大便或干或溏;小儿肾常虚,寒邪易伤及肾阳,临床可见夜尿频或伴有遗尿。

郭亚雄教授认为小儿各脏腑犹如春生之物,用药既不可纯寒亦不可纯热,需寒热并用,刚柔并济。乌梅丸组方集上述功效于一身,治疗寒热错杂型汗出过多效果明显。方中乌梅助足厥阴肝经乙木之气上升,又助足太阴脾经己土之气上升、足少阴肾经癸水之气上升,以促使人体的圆运动运行正常[6];蜀椒、附子、细辛大热,暖水而温肾寒;黄连、黄柏泄火而清虚火;干姜、人参中补土虚;当归、桂枝疏木气而息风。全方寒热并用,酸苦甘辛并投以清上温下,调和阴阳枢机之少阳,达到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汗自止的目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乌梅可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改变肠道微生态环境,改善患儿的汗出症状[7]。

2.2 清热化寒,以平调之 《伤寒论》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其病机为误下后脾气受伤,外邪入里,寒热错杂结于中焦成痞[8]。黄元御言:“心下痞之寒热错杂,寒乃太阴脾寒,热非外邪入里所化,乃痞郁久而化热。”郭亚雄教授认为小儿脾寒胃热型汗出过多,辨证要点在脾胃,本质为脾胃虚弱引发的寒热错杂证。脾胃虚弱,无力转枢,上下之道阻塞不通,阴阳不得相交,日久不愈,加之过饮甜冷之物,扰乱脾胃气机,水液运行失常,则汗出过多,且阳虚症状较乌梅丸证更轻[9]。

郭亚雄教授常以半夏泻心汤取佳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所累。明代医家万全亦言:“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全方清热而不伤阳,温中而不助热,以半夏为君,降胃气止烦呕;黄芩、黄连清泄上焦之郁热;人参、甘草、干姜、大枣温补中焦之虚寒,以复气机升降。脾健不在补贵在运[10]。强健中土受纳运化之能,通畅中焦气机升降道路,交通寒热阴阳,使枢机运转,纳化相依,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则寒热自除,汗自止。临证抓住脾寒胃热之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根据寒热轻重调整药物剂量,亦可收效。若临证见患儿平素易积食,稍食即腹胀满,可予焦三仙消食化积,莱菔子、厚朴行气除满。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泻心汤具有调节胃肠动力、提高免疫力及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等作用[11]。

2.3 补肺健脾,调和营卫 《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阴弱者,汗自出。”说明外感风邪,可引起营卫不和。一方面卫阳被风邪所伤,卫外不固;另一方面,风性疏泄而使营阴外泄形成汗出[12]。《伤寒论》第54条曰:“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其指出任何致营卫不和,腠理疏松的原因均可致营阴外泄而汗出。临床辨证营卫不和汗出要点为汗出恶风,舌淡脉弱。郭亚雄教授认为调和营卫乃治疗小儿虚证汗证第一大法,盖卫行脉外,司固外开阖之权,营行脉中,濡养五脏六腑,营卫周流,则汗自止,临证可选桂枝汤加减治疗。

郭亚雄教授指出运用桂枝汤时不必拘泥于外感,只要符合营卫不和这一病机,均可投用桂枝汤。桂枝辛、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炙甘草甘、平,补脾益气;桂枝、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补上焦之阳气。芍药微寒,味酸,敛阴止汗;芍药配伍甘草酸甘化阴,一方面具有敛阴止汗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补充津液耗伤之营阴。生姜、大枣、甘草三者配伍滋养中焦,以求脾胃源源不断地化生气血。上焦、中焦相结合使卫表固,气血和,从而达到止汗的目的。郭亚雄教授尤善用黄芪治疗小儿虚证汗出。黄芪清虚和畅,与桂枝相伍,可充分发挥“黄芪达卫气之郁,桂枝达营气之郁”之效。结合一气周流理论“精血神气,实一物也,悉由于中气之变化耳”,郭亚雄教授认为营卫化生于气血,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在治疗小儿虚证汗出时,可酌情加用补脾的药物,如麸炒白术、山药等。若患儿夜间汗出明显、夜寐欠安可佐煅龙骨、煅牡蛎,以增强全方敛阴和营止汗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桂枝汤对体温、汗腺分泌、胃肠运动、黏膜免疫及血压等作用具有双向性[13],对于汗证的治疗亦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作用。

3 验案举隅

患儿,女,7岁,2021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多汗1个月余。汗出以背部及头颈部为主,凌晨0时至2时左右尤甚。汗出呈清水样,大便时溏时稀,夜尿1次。平素喜食、甜食冷饮等零食,因是家中幼女,性格娇纵。刻下症见:精神可,头发色黄、细软,面色偏红,咽部稍红,扁桃体I度肿大。舌红,舌质胖,脉沉弦,左关弱。西医诊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汗证;辨证:上热下寒。治以清上温下,调肝和中。方选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12 g,黄柏6 g,黄连6 g,细辛3 g,桂枝6 g,当归8 g,党参10 g,花椒3 g,干姜5 g,黑顺片4 g,生麦芽8 g。7剂,中药颗粒剂,1剂/d,分早晚温水冲服。嘱家属勿予患儿甜食、冷饮,均衡膳食。

2诊:2021年10月23日,患儿服药后出汗量较前减少,大便稀溏,无夜尿。舌质红,脉沉弦,予上方去桂枝,加肉桂2 g。7剂,服法同前。

3诊:2021年10月31日,患儿汗出明显减少,食欲改善,家属诉患儿夜间汗出量少,寐可,额前可见新出茸发,大便正常。效不更方,续服2诊方,7剂,服法同前。

后随访,患儿无明显汗出。停药半年,患儿生活正常,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患儿凌晨0时至2时左右汗出尤甚,恰是子午流注肝经之丑时,符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的特点,且临床上失眠、哮喘、慢性胃炎等属厥阴病者都有在下半夜出现或加重的规律[14]。结合患儿情志因素及舌红、舌质胖、脉沉弦、左关弱,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象,故可从厥阴论治,选用乌梅丸,清上温下,调肝和中。2诊时患儿大便稀溏,故改桂枝为肉桂,增强其温阳之效。坚持治疗后患儿症状好转,随访未再复发。

4结 语

郭亚雄教授认为,小儿与成人不同,临证时既不能拘泥于自汗、盗汗,亦不能单纯考虑寒证或热证。随着病情进展或者病情本身特点,往往寒热或相兼证型并见,单投以寒凉或温热之药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体质,郭亚雄教授发现从脏腑辨证入手疗效更佳。乌梅丸主心、肝、脾、肾寒热错杂之证,半夏泻心汤主中焦脾胃寒热夹杂之证,桂枝汤主肺脾气虚、营卫不和之虚证。郭亚雄教授临床常用上述经方加减治疗小儿汗证,用之效佳。除药物治疗外,郭亚雄教授提倡患儿应适当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平日禁食冷饮寒食,将药物治疗与日常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方使疗效最大化。

猜你喜欢

乌梅营卫桂枝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Antihepatofibrotic effect of Guizhifuling pill (桂枝茯苓丸) 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s in mice
以“营卫气化”病机观论治皮肤病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彭涛妙用乌梅丸加减验案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
望梅止渴话乌梅
桂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