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研究进展*
2023-07-29李文娟王寒笑刘磊
李文娟,王寒笑,刘磊
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太和县中医院 安徽太和 236600
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BC病例达226万,乳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1],这也是全球女性癌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2]。目前现代医学对乳腺癌进行综合治疗时,手术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能实现对癌组织的有效切除,有效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但围手术期发生的诸多并发症,尤其是术后疼痛,极大影响了治疗预期效果[4]。中医药对于乳腺癌围手术期出现的诸多症状有着很好的疗效[5]。本文将近年有关中医药用于乳腺癌围手术期治疗的文献综述如下。
中医对乳腺癌及围手术期的认识
乳腺癌归属中医“乳岩”“乳中结核”“乳劳”等范畴。历代医家有关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大致相同,认为其跟气血亏虚、肝气郁结、热毒痰凝及冲任失调有关;现代临床常见的中医辨证分型也集中在肝气郁结、气血两虚、冲任失调等几种,治疗常用疏肝解郁、调摄冲任、补虚扶正等治法[6]。乳腺癌围手术期指入院开始到术后首次化疗开始的一段时间,分为术前、术后2阶段。其中术前常分为3型:肝郁痰凝、冲任失调、痰瘀互结,术后分为3型:脾胃不和、气血两虚、气阴两虚[7]。术前阶段时间短,中医辨证论治目的主要在于改善患者身心状态,提高手术耐受性,若患者兼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则进行相关辨证论治处理。术后阶段治疗目的主要在于缓解手术及麻醉药物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康复。
中医药在乳腺癌围手术期的应用
1 缓解术前焦虑
术前焦虑是指患者因疾病、住院、麻醉、手术或不明原因的担心而导致的不安或紧张状态,可同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尿频、腹痛腹泻或睡眠障碍等躯体表现。外科手术作为一个强烈的刺激因素,使患者术前比术后更易出现负性情绪。术前焦虑的发生率较高,国内择期手术中约有56%的发生率[8]。多项研究表明,情志与乳腺癌密切相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能会诱发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9-10]。从患者得知被确诊乳腺癌到决定是否接受手术的过程中,焦虑不安的情绪一直影响着患者,消极的情绪对病情会有一定的影响。术前焦虑提高了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如失眠、术后疼痛、术后恶心呕吐、术后谵妄等[11]。术前改善患者情绪可明显有益于患者预后及术后康复。
Kwon Chan-Young等[12]研究发现,针灸或按压印堂穴可减轻术前焦虑。李景秋等[13]研究发现,手术前予以患者使用开天门推拿可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促进手术顺利开展以及预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孙蓉蓉等[14]研究发现,耳穴压丸能有效预防患者术前焦虑,联合穴位贴敷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疼痛。胡春艳[15]研究显示,对患者采取涌泉穴艾灸联合耳穴埋豆方法可缓解患者术前焦虑症状,促使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病情康复。胡道红等[16]研究发现,耳穴压豆联合理性情绪疗法能显著改善肿瘤患者术前焦虑情绪及睡眠质量,同时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 减少术中麻醉用量且降低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
阿片类药物是手术中最常用的镇痛药物,但它的使用会为患者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胃肠动力受损等[17]。针刺麻醉是针灸与麻醉相结合的产物,其目前主要作为复合麻醉技术的一部分在临床广泛应用,与其他麻醉技术相结合,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轻、后遗症少等优势[18]。
刘智等[19]研究发现,患者行全麻时联合针刺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用量,维持手术期间生命体征稳定,减少应激反应,调节机体免疫。其中2 Hz/100 Hz电针频率的镇痛效果最好,2 Hz电针频率在减少围手术期应激的作用最好。范维聪等[20]研究发现,将针刺麻醉与局部麻醉联合应用于肛肠病手术患者中,可显著升麻醉效果,且安全性高。周娜等[21]研究发现,腕踝针针刺麻醉联合利多卡因及舒芬太尼麻醉用于甲状腺射频消融术的镇痛和镇静,能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水平。周一辰等[22]研究发现,针药复合麻醉下行宫腔镜手术的镇痛、镇静效果患者可耐受,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更少,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手术应激状态。漆涛等[23]研究发现,针刺复合局部麻醉能满足临床实施背根神经节毁损手术所需求的镇痛并维持较稳定的血压和心率。
3 防治术后并发症
3.1 上肢水肿 上肢水肿是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由于目前手术方式的局限、引流区淋巴结的清扫及局部血管的损伤,术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率仍高达16.6%[24],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皮肤变色、手臂紧绷、沉重、疼痛和肢体功能受损。范洪桥等[25]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病机在于”血不利则为水”,根本在于气病,在于阳的化气功能低下。主张以益气温阳治其本,温阳抑阴,促阳化气,兼以行气活血、利水消肿治其标。杨舒瑾[26]认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分属于中医的“乳岩”和“水肿”,病因病机兼有两病的特征,对于此病的治疗,他认为应兼顾乳腺癌及水肿的治疗,依照“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予以疏肝解郁、益肺健脾补肾、活血化瘀通络之法。
刘瑞等[27]研究发现,乳脉通络洗剂外敷能够显著缓解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孔佑虔等[28]研究发现,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够有效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肿胀程度。陈澄等[29]研究发现,逍遥蒌贝散配合物理训练可对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有明显疗效,可以减轻肿胀程度,并有利于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提升。胡玉蝶等[30]研究发现,实脾饮联合地奥司明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淋巴水肿脾阳虚衰证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地奥司明,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生活质量及肢体功能活动,陈雯等[31]研究发现,在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穴位按摩疗法联合中药熏洗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患肢水肿情况及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关荟萃分析显示[32]针灸能安全有效地减轻BCRL患者的上肢肿胀及主观疼痛不适。Wang等[33]研究发现,艾灸能有效地减少了患侧手臂的周长,减轻患侧手臂肿胀的主观症状和疲劳。
3.2 皮下积液 皮下积液在乳腺癌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在15.5%~92%[34],主要表现为术后皮瓣无法紧贴于创面,有液体积聚在皮瓣与胸壁或腋窝间,致使患者疼痛、伤口愈合时间延长,甚至可引起上肢淋巴水肿和皮瓣坏死。马胜等[35]认为,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应明确“本虚标实”之本质。术后患者水液代谢的过程通道受到损害,水湿痰饮不能正常代谢,故成本病,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气,利水渗湿。
陈桂芬[36]研究发现,归芍四君子汤可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免疫力,加速患者康复,减短引流管放置时间,从而明显降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陈宗鑫等[37]研究发现,术后患者采用加压引流法结合温阳利水方能明显减少积液引流量及降低皮下积液及切口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闫钰婷[38]研究发现,消肿利水外敷散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顽固性皮下积液的疗效确切。汤凯莉[39]研究发现,加味异功散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有较大优势,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明确。
3.3 术后疼痛等其他并发症 胡海北等[40]研究调查显示,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率为 21.15%,其临床表现多表现为患侧腋窝麻木及每日的发作性疼痛,同时研究发现年龄<50 岁、术前焦虑、腋窝淋巴结清扫等会使其发生率增高。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扬中影响患者情绪,不仅会使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而且会延长住院时间。中医药在治疗术后疼痛方面有着多种有效的方法。
杨勇等[41]研究证明,针刺复合局部麻醉可以有效减轻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同时也具有术后镇痛的作用。张阿粉等[42]研究表明,经皮穴位电刺激辅助麻醉更有助于维持乳腺癌患者术后生理指标的稳定,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术后疼痛度,降低术后24 h的并发症发生率。石传科[43]研究发现,针刺治疗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可缓解患者疼痛、焦虑程度。林静雯[44]研究发现,失笑散外敷在治疗乳腺良性疾病术后疼痛等级及中医症状减轻程度、减少疼痛时间、降低皮下瘀斑、血肿或硬结、渗液发生率上优于TDP治疗仪治疗。
小结与展望
综上,中医药多样的治疗手段对于治疗乳腺癌围手术期出现的诸多症状有着较好的疗效,这使患者获益。针刺疗法、耳穴压豆联合其他疗法对于缓解术前焦虑有着较好的疗效。针刺疗法在术中辅助麻醉,减少麻醉用量,从而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中药外敷法、中药内服法以及针刺疗法等对于治疗术后产生的诸多并发症有着较好的疗效。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几个问题:乳腺癌围手术期的疗效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部分研究选取的对照组是否合理尚不明确;针刺麻醉的穴位选择缺乏统一确定性;部分研究方法可重复性不强。期待国内外同仁通过足够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提供更多可靠的高等级强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