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宜兴 陶行天下
2023-07-28王赛军
王赛军
宜兴古称荆溪、阳羡,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和沪、宁、杭三角中心;东濒太湖,河流纵横,水系发达,群峰叠翠,溶洞棋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融汇了吴越楚文化,创造了“骆驼墩文化类型”。域内山水相依,“三山两水五分田”,山在城中、城在水中,村庄连片、田园纵横,山绿有魂,水活有韵,享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之美称,被誉为“阳羡山水甲江南”。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这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元丰七年九月填的一首《菩萨蛮》,他一生游历甚广却对宜兴情有独钟,于此买田置业,卜居讲学。宜兴是历史悠久、文脉厚重的江南名城。拥有7000多年制陶史、2000多年建县史,历史上曾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500多名进士、900多名举人,“一门九侯”“四代英杰”“一邑三魁”等传为佳话;现当代又先后走出两院院士32人、大学校长100多人、教授学者1万多人,成就了“教授之乡”“院士之乡”的盛誉。
宜兴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陶都,至今已有7000多年制陶史,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陶瓷产品门类齐全,底蕴深厚。典雅古朴、工艺精湛的紫砂,苍翠欲滴、如冰似玉的青瓷,绚丽多彩、端庄凝重的均陶,胎质坚致、美观耐用的精陶和釉色斑斓、丰姿绰约的彩陶,被誉为宜兴陶艺的“五朵金花”,在陶艺之林独树一帜、熠熠闪光。尤其是宜兴紫砂,它发端于北宋,成熟于明清,鼎盛于当代,在数百年的薪火相传中,紫砂壶艺“冠绝一世,独步千秋”,成为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
宜兴紫砂是大自然造化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统一,宜兴人用聪慧、悟性和灵感,在方寸之间揉捏出了一把把玲珑雅致、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精品佳作。宜兴紫砂壶,以它优质的泥性,丰富多变的造型,优秀的实用功能,获得“世间茶具堪为首”的美誉。宜兴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紫砂、青瓷、均陶、精陶、彩陶,被誉为宜兴陶艺的“五朵金花”,宜兴紫砂更是无与伦比的陶中瑰宝,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邮票历来被称为“国家名片”,是弘扬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粹的重要宣传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真实缩影。为庆祝2023年国际茶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发行邮票小版张《国际茶日》,其中的茶器邮票2枚为宜兴紫砂壶。一件是清末民国制壶大家范大生1926年制作的“东坡提梁壶”,一件是范大生后裔、当代制壶名家范伟群创作的“无相壶”。2枚邮票放在一起,表现了中国紫砂壶的历史传承。
在这片火与土交织的神奇之地,宜兴曾有30多座龙窑,十里窑烟,景象非凡。前墅龙窑顺着山坡地势用砖堆积,远看如卧龙,故名龙窑。从明代的第一把窑火燃烧,宜兴600多年的龙窑火生生不息。独一无二的紫砂泥,也造就名满天下的宜兴陶器,明代供春的供春壶,时大彬的“三足如意壶”,圣思的“圣思桃杯”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4年5月5日,和2019年2月8日,宜兴紫砂两次荣登上“国家名片”。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入选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10月,国际陶艺学会和美国中华陶艺学会分别授予宜兴“世界制壶中心”和“茶壶之都”稱号;2009年,“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文化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砂已经真正成为宜兴的一张“世界名片”。
陶式生活,特指发生在中国陶都——宜兴,以陶为基础、以陶为灵魂、以陶为基点、以陶为主线,以陶来凝聚统摄所有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各种要素而形成的全域旅游体系的一个生活理念、一种社会公认的文化生活范式;是宜兴人所创造的,以人文山水和陶元素为主体,体现宜兴独特的风采风貌风韵,是宜兴人过的一种回归自然,崇文尚德、安逸雅致的生活方式。陶式生活,把生活过成了一把紫砂壶。紫砂壶是陶式生活徽章。就凭这把壶世世代代的宜兴人漂洋过海走天涯,就为这把壶,人们呼朋引伴不远万里来宜兴一睹陶式生活的芳华,紫砂是宜兴人的骄傲,也是陶式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