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革命”背景下寓教于研的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探索

2023-07-28周艳丛海彬李婷婷

大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周艳 丛海彬 李婷婷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了“质量革命”背景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应大力开展科研训练来锻炼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的特点,提出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寓教于研的思路,以科研训练为主要驱动力,以学科竞赛为总抓手,建立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促进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改革,探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质量革命”;寓教于研;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6-0121-0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推动”到“实现”,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实施的步步推进[1]。近些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规模到质量的层层推进,但高等教育改革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国家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质量不高、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突出。“质量革命”是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打造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关键一招、创新一招,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机制的综合改革,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的重新定位和全面提升[2-4]。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蓬勃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信息获取与处理的方式发生颠覆性变化,传统学习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对高等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长久以来,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综合国力等各个方面展开竞争,在如今高新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科技、人才、教育水平成为新时代国家竞争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由扩大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转向培养专业的高技能劳动者,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深刻的根本性要求。校园、教室、社会的边界逐步被打破,学生要在校园学习中紧跟时代前沿,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在科研项目实施中培养创新能力,成为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中国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创新性人才。

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时间较久,全国众多大学都设置有相关的专业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但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国际贸易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率不高,本科毕业生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被动地位。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弊端,需要探索形成“质量革命”背景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建设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5-6]、改革课堂教学模式[7-8]、以学科竞赛为抓手[9]、促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10-12],并采用创新国际合作培养模式[13],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14-15],同时要通过“质量革命”,寓教于研,全面深化教程改革,优化高校课堂结构,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质量革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寓教于研是指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和课程特点,将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传统,采用问题导向、研讨互动等新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贸易自由化加深,双边贸易、多边贸易不断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市场开发、客户拜访、业务拓展、创新创业和新外贸跨境电商经营与运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大多仅具有校园学习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实践操作技能,科研能力、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较差,在国际贸易实际工作中不具备优势,难以适应实践操作性强的工作。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要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创新力的发展。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发展和时代转型又为高等教育“质量革命”创造了条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只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更要满足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创新性人才的供给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高校是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以身作则,承担起人才培养和“质量革命”的重任。

二、“质量革命”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育人探索

(一)构建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科研训练体系

现有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而作为传统教学模式补充的科研训练能够有效丰富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只局限于课本和课堂,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薄弱,在离开校园后无法满足社会和国际贸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应构建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科研训练体系,增加专业科研训练项目,丰富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团队应秉持寓教于研的核心理念,将“理论学习—技能实践—科技创新”贯穿人才培养各环节。寓教于研的训练体系涵盖创新课程学习、早期科研训练、基地科研实践、学科竞赛训练和自主创新研究五个方面,强调创新课程学习要坚持问题性导向、早期科研训练要坚持合作性导向、基地科研实践要坚持应用性导向、学科竞赛训练要坚持行业性导向、自主创新研究要坚持创新性导向。寓教于研的五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要创新课程学习,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科研项目为指引、以实训平台为抓手的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早期科研训练体系,旨在将科研早日融入课堂。在课程教学开始时,就开展本科生科研早期训练,引导学生阅读专业相关文献,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前沿思想和方法。第一,創新课堂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科研项目内容,作为课堂的学习资料。第二,课堂上,鼓励学生根据项目内容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的前沿文献资料,组内进行分析论证,并对项目内容进行总结汇报。

要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开展基地科研实践、学科竞赛训练,促进高校学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对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活力源泉,企业急需具有学术基础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校人才,却受限于现有人才结构和人力资本。校企双方对人才的需求和目标的互补构成了产教融合的基础。校企合作创建科研基地,是培养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一,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校园教学要与国际贸易企业实际紧密联系,还可将企业的相关实践活动和优秀的企业家讲师引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与企业合作,聘请校外导师,共同编写实践性课程教材,开展相关的实践项目,将企业常见的外贸实践案例引入学生课堂进行分析;邀请优秀的企业家参与高校课堂讲授,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实践操作专业人员等到高校举办讲座,指出高校毕业生从校园到社会应该注意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以弥补大学课堂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校企合作建设科研实践基地,企业为高校提供科研实践项目和基地,促进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国际贸易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单位和实习锻炼的岗位,学生毕业后会优先考虑在之前实习过的单位就业,之前有过实习经验的毕业生也会更加熟悉公司流程和实际业务操作,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确保国际贸易专业紧跟岗位需求,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上手快、能力强、潜力大的复合型国际贸易人才。

(二)科研推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革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科研驱动式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与传统模式存在较大不同,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科研驱动式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以科研驱动式教学为核心是推进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革新的重要动力。

1.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前沿知识,将学生引向学术研究

传统教学的教材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足以反映现实发展,过分重视理论的讲述而缺少实践的指导。而科研驱动式教学关注最新的理论与实践变化,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对前沿内容的捕获。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首先,要重视教学内容更新,正确处理好传统教学内容与前沿知识的关系,不能忽视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作用,要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联系实践、信息更新紧跟时代前沿。其次,要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传统教学内容,取其精华,适当引入新观点、新理论、新问题,并要时刻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方向,以科研为驱动力促进课堂改革。例如以项目课题为基础开展专题活动,鼓励学生联系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研究的能力。最后,在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前沿文献,因为前沿文献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是高校学生获得专业信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来源。

2.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元化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灵活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研讨互动式教学、实验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活跃度,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问题导向式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设置问题、课中解决问题、课后反馈问题,将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来研究、整理新知识,将问题带到课堂内外、贯穿研究始终,从而提升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导向式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互动式教学是由教师针对科研项目中所遇到的难题或在专业课程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确定研讨主题,团队间对主题展开讨论,互相交换思路、启发思维,并将研讨后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这样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研讨环节开展案例教学,针对国际贸易企业常见的纠纷或在科研项目中经常遇到的难题开展研讨交流。教师以项目主要内容为探讨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为目标,围绕项目的实时进程展开教学和讨论,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共同完成,调动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实验式教学是指教师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实验课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完整的实验体系既能减少学生实践操作的成本,又能迅速地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开展实验(如实验经济学)和实操(如统计软件及应用)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建模和实证能力。

(三)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类学科竞赛项目的实施,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将学科竞赛嵌入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总结基础理论、实施实践教学、整合学习思路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校应积极开展层次高、凝聚力强的专业技能竞赛,建立科研竞赛的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斗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从在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在科研竞赛中主动探索。具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带队组成专业技能竞赛指导小组,大大增强了学生竞赛的专业性。

学校要注重加强对学科竞赛的宣传,对院级、校级、省级科研竞赛的每个环节都要关注;要将学科竞赛项目的最终成果计入加分项,作为最终期末评定各项荣誉的指标之一。竞赛获奖者容易得到用人单位、考研单位的青睐,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也可将学科竞赛独立于课程之外,转变为根据所学知识设置的学科知识竞赛,与理论课程教学、平台模拟实验融为一体。实施理论课程和学科知识竞赛课程交叉上课,让理论为实践铺路,让学生在實践中验证理论。对本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室,为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的学生提供场地和设备,让学生有可以实现自己创新想法的条件,真正实现以科研竞赛为抓手,促进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兼容并行,达到知行合一。

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和科技创新项目。一方面,让学生在项目中参与讨论、提出想法,教师集思广益,具体的课题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精神;另一方面,导师可以将较为简单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或鼓励学生去尝试较难的项目,这既能为导师争取更多的时间用在专业化研究上,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让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和科技创新项目,与教师一同发表学术论文,并得到导师更全面细致的指导。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论文报告会是科研驱动式教学的保障。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有力推手,旨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包括“挑战杯”、国创SRIP、“互联网+”等赛事)通过系统的科研竞赛训练,让学生接触相关行业话题、深入体会创新创业项目,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论文报告会是为学生提供展现科研能力的平台,学生通过科研成果展现其科研能力,教师给予点评和建议,促进师生及时交流、反馈。

(四)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基地,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石。教学工作是高校的基础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接收信息、获取知识、培养技能的主要渠道。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强化自己所学知识,得到超出课堂学习的深刻认识。

在如今的数字经济时代,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在课堂开展模拟实践。高校应建设或利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网络教学平台,以实训项目为主,模拟实际的国际贸易业务,丰富课堂教学外的实践教学。可在实训课堂上或专门的实验教室内,简单布置模拟的场景,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位分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也可以在互联网实训平台上进行模拟操作。应建设智慧教室,加大软硬件投入,推广翻转课堂教学,利用互联网智能化功能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互联网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机遇,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资源,使线上线下教学有效结合,从而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化的趋势下,培养战略性国际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引入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来就具有前沿性、国际性、研究性和创新性特点,高校应坚持“放眼国际、合作办学”理念,时刻掌握国际动态,培养适应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具备国际化视野的专业人才。

国际合作培养是指由国内外双方教育机构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共同指导、共同培养、共同管理的一种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它是“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培养路径的结合。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国际合作培养形式有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参加国际性的师生学术论坛、参加国际暑期学校学习、赴国外短期访学、交换生留学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国际合作形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可以与国外学者、国际学生交流学术思想,接触更多与本专业相关的国内外前沿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学术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1.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对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不够重视,投资不足。由于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投资多、花费高、体系不成熟、效果不够显著,高校在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时遇到较大的挑战,一些普通高校并未将其纳入学校的长期工作任务。第二,中外合作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与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存在冲突。国际合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活跃学生的思想,但这也造成一些學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民主意识较弱。第三,国际合作培养组织不成熟,学生精力不足。大多数参与中外合作教学的学生面临着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双重任务,一方面,学生要完成大学本科的基础课程,另一方面,学生要学习许多国外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压力较大。大多数高校长期把重心和精力放在传统课堂教学上,学生在参与中外合作项目时缺乏专业的指导,得不到成熟的组织体系的辅导。

2.对国际合作培养方式的探索

高校应该拓展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渠道,重点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为不同学术间的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加大对逐步成熟培养模式的投资,提升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促进国际化课程改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实际需要,不能因材施教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培养模式。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时事热点,学会使用相关的应用软件自主获取信息,并把在互联网上了解到的知识带入课堂。要重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英语基础和沟通能力。中国学生普遍在英语沟通方面比较弱,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将来就业时一般会接触到与英语相关的工作。良好的英语水平是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利剑,是中外沟通交流的桥梁,高校除开设大学英语、商务英语课程之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英语文献阅读能力。

开拓国际交流通道,丰富国际交流内容和形式,形成成熟的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拓国际交流合作渠道,增加中外合作交流项目,将合作交流项目、课题带入课堂。举办中外国际贸易交流培训班,主动加入或研发国际办学项目。与不同的国家、外资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际项目,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进行交流中获得进步。第二,拓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国际化内容和形式。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将国际化打造成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特色。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国际优质的师资力量,让本专业学生可以享受到海外高校的师资力量,接触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加强师资的交流,专业教师可赴海外访学,教师之间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学术论文的写作,共同研究国际贸易相关课题和项目,共同探讨教学方式和创新思维培养方式,共同编写双语教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提高师资的教学水平。邀请国外专家学者举办学术交流讲座,或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授课,使学生对国际贸易有更深入的了解。

(六)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

一流的师资力量是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保障。

1.要调整教师配置结构,完善培训制度

高校应重视引进人才,完善专业教师培训工作,使教师配置结构能够与提高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目标相匹配。教师培训不仅要重视对教师专业领域知识的考察,而且要重视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培育。只有这样,教师团体才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听讲和讨论的热情,带领学生开展学术活动。

2.要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教师教学活动提供保障

第一,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的人才引入观念。学校对专业人才管理要人性化,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相理解的良性互动关系,使专业的创新性人才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确保高校能留住人才。第二,建立科学的考察机制。创新性人才的部分劳动过程难以检测、劳动成果难以衡量,创新性人才的活动具有创造新和主动性,建立科学的能够衡量创新成果和产出价值的测量体系,更能激励高技能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第三,完善工资报酬与劳动产出相匹配的奖惩机制。要完善教师的工资及其他报酬机制,根据教师职位、工龄、学历、绩效、教学满意程度等多项指标,对教师的工资进行评定。鼓励教师开展创新项目,加大创新投入,对教师参与科研项目、获得专业竞赛成果进行奖励。第四,人才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的完善要建立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的和谐关系上。我国目前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是在尊重国情、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基本保障基础上的公开、公正的激励性机制。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营造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大教育投入,建立高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完善的人才保障体制;完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体系,保障专业人才的报酬收入。

三、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质量革命”背景下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应通过寓教于研的模式大力开展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还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特点,提出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科研训练为主要驱动力,以学科竞赛为总抓手,建立完善的科研训练体系,促进教学课程方式和内容改革,探索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提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并从国际化的眼光出发探索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创新性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我国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建松,陈正江.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基本要素、主要特征与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4):122-126.

[2] 陈婷.寓教于研: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5(14):39-41.

[3] 黄洪兰,姚玉香.质量革命: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0(12):7-14.

[4] 王淑云,刘学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1(13):149-152.

[5] 张汝根.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1-22.

[6] 郑宏,吴沛.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4(3):34-37.

[7] 肖扬.国际贸易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23):205-206.

[8] 李国锋,张世英,李彬.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4-26.

[9] 张晓明,刘文广,吉慶彬,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4):65-67.

[10] 蒋艾琳.如何按下教育“质量革命”的快进键?:基于陕西54所本科高校在线教学情况的调研思考[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10):234-235.

[11] 郭金刚,师国敏.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0(5):62-63.

[12] 方进,杨颂,方心宇,等.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3(4):404-408.

[13] 王兆华,赖勤,傅智园.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52-154.

[14] 张莉,韦甜.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1(1):91-95.

[15] 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2(2):31-34.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