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学课程思政价值理念与要素挖掘机制创新研究

2023-07-28褚继辉

理财·市场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金融学育人思政

褚继辉

金融学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在其研究方法中被赋予的逻辑性常常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表象为理工科色彩的科学性,使得金融学相关专业课程常常脱离一般社会价值意识的影响,成为以实证主义为纲的量化、数理工具。为了更好地推动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转变过去金融学专业的工具属性,将金融学相关理论与社会价值理念相统一、相融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同向同行,最终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价值理念的转变——从“实然”走向“应然”

长期以来,金融学因其对数理逻辑和计量分析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各种模型构建和回归分析占据了金融学专业的研究领域,似乎金融学的研究与创新只能从算法中獲得契机,而其他以文字理论构建的分析则很难澄清社会问题的发生及其成因条件。受此影响,在金融学专业课堂上,将知识讲授与价值引导融合进而输出容易出现“两层皮”的局面,使学生在主观心理上难以接受这种价值引导。因此,首先应转变金融学的工具性思维,将规范研究——“应然”的价值理念逐步融入实证研究——“实然”的价值分析中,以全面转变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工具性的思维定式。

从“实然”走向“应然”,即从“是与不是”走向“应该与不应该”,这点休谟在《人性论》中有了较早的表述,命题不再是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联系词,而基本命题是由“应该”或“不应该”联系起来的。课程思政的内涵是要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正义感、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以及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因此,这种内涵建设更应是“实然”价值引导中的“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从而将命题的分析方法转向规范性研究,在社会价值范式内要对以往的实证研究对象做出应有的价值判断。同时,转向并非全面“应然”,因为对事物矛盾的分析方法包括“内因”与“外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集中表现了事物矛盾的运动,这也是洞悉内因的“实然”手段。故而在金融学专业这样的工具属性较强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结合实证与规范研究,将以往主要以“实然”为主要指引的授课方式逐步转变为“实然”与“应然”并重的方式,以此转变课程教师以往授课的价值理念,以提升其对社会价值引导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统一、相融合的价值认识。

要素挖掘机制的创新

一、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基本关系

课程形成于学科,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它优胜劣汰地选择 “最有价值”的知识组成教学内容;专业是由若干门课程组成的,围绕一个培养目标组成的课程群就是一个专业,三者的共性都是团队建设、内容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及经费支持。学科建设更多侧重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输出有社会价值的理论知识;专业建设注重培养知识体系完整、市场适应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课程建设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关系来看,课程才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当前,世界知名大学教改的一个前沿趋势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这种趋势被另外解读为:从前沿性的学科知识中选择“最有价值”的知识纳入课程中,再将课程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课程是承载和传播“最有价值”的知识的基础单元,以课程思政为基础逐步将思政教育还原为学科、专业上的思政建设,即课程思政是学科思政和专业思政的落脚点。

如图1所示,学科思政、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三者总体上呈现了还原与检验的关系,“还原”在于通过课程思政这个“落脚点”为学科思政、专业思政提供充足的思政元素材料,进而充实、完善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层面的育人目标;“检验”在于从学科思政、专业思政再到课程思政对设定的育人目标的全程检验。

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主要通过学科、专业、课程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纳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学科思政的引领性作用强调的是学科思政对专业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系统思考和全面规划;专业思政建设的承上启下作用主要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它必须依托于课程思政和学科思政;课程思政成果体现作用在于课程建设是所有学科、专业建设的工作载体,学科与专业建设必须依托于课程建设的育人效果。

区别主要在于三者育人的不同作用和思政研究对象的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学科思政是基于某一个独立的认知体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学科体系建设,并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科学研究、实践探索过程中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专业思政侧重于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统一的发展,它的建设过程从专业目标设计到课程体系建设,再到专业教育管理,最后到专业课程教学,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强化价值引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有了学科思政的导引,课程教师才能带领学生在专业研究领域进行知识探索和求知创新。在此过程中,“专业导向”对应的“专业思政”对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备社会职业道德、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全面的社会需求型人才。而课程思政作为全部思政工作的落脚点,在整个思政体系建设中起着育人实践的具体作用,同时它也是思政要素挖掘的主要环节,是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各种育人目标设定的重要依据。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思政要素挖掘机制的探索

对“基础单元”思政要素挖掘机制的探索是整个思政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如图2所示,本文根据金融学课程章节的核心概念、理论知识点分别从课程到专业再到学科,以升维的形式挖掘、提炼思政要素,最终将育人目标落实到《纲要》的经济学专业、学科的育人目标上。由于检验需要课程思政的实践反馈,本文又主要分析思政要素的具体挖掘过程,因而挖掘工作主要集中在课程到专业再到学科的还原过程。图中f1、f2、f3分别代表不同角度但都贯穿三个层次的思政矢量要素, fn 越多,意味着思政矢量要素越丰富、越多元,专业、学科的育人目标就越容易达成。

本文以《货币与货币制度》这一章作为挖掘案例,核心概念是货币、货币制度,相应的理论总结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要素、流通的组织与调节等加以规定的体系”。首先,在课程中要剖析核心概念和理论总结中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如货币形态的演进(实物形态—商品形态—信用货币)和货币制度的形成(规范不同货币形态阶段的发行、流通秩序)。这一阶段从不同的认识角度能挖掘出不同的元素内容,如方法论上,对货币形态演进的分析应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货币的本质,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充当社会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代表着社会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制度,在不同的货币形态阶段,我国的金融业态也有着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如唐代的飞钱、宋代的交子、清代票号的汇票等等。其次,由课程到专业进行第一次还原。人民币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以及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的发展使“一般等价物”更为制度性地影响着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历史地证明了我国货币制度的优越性和金融文化的传承性。最后,由专业到学科的第二次还原。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科,因而可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进行提炼。以唯物史观的视角分析总结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货币制度的优势,可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功能,不搞大水漫灌,创新金融工具,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推动我国宏观经济行稳致远;货币制度的优越性上升为宏观制度优势;对比其他国家,金融文化的传承性体现在金融工具(人民币数字货币、第三方支付)的不断创新上。所以,经过课程—专业—学科的还原过程后,将唯物史观、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融入《货币与货币制度》的育人目标上。

实践路径的探索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延伸。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课程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水平决定着其政治觉悟的敏感度、思维视野的广度和思想境界的高度。各专业课程教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

“融合能力”是课程教师在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理论知识中的方法。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从课程、专业、学科这三个维度深入挖掘、提炼思政要素,熟练运用马克思经典理论知识和典故的能力,以增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润物细无声”价值引导。此外,任课教师要通过自身对思政要素的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知识价值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思想得到升华、政治觉悟获得提高。

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首先,多元化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一方面遵循国家、地区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的标准,将其设置为顶层模式;另一方面根据学校、学院自身的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研制适合本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整合多方资源、集合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其次,制度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在校、院两级党委的领导下,将适合本校课程思政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制度化,防止朝令夕改、人走茶凉进而造成课程教师功利化、投机性的负面结果的滋生。最后,拓宽课程思政的评价平台。在完善内部评价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社会评价、业界评价的比例,并建立“客观效果+主观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好外部反馈的评价体系。

三、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优化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成果导向教育(OBE)又称能力导向教育,它是通过目标成果的逆向设计来实现课程与教学優化,形成反馈调节达到期望成果的目标。金融学作为应用经济学专业,对课程建设的毕业生评价、社会评价、专业认证和就业创业成果等外部反馈非常重视,往往通过外部反馈及时修正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以达到最优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效果,其总体思路是:以社会效应为动因,建设社会对学科、专业、课程的新需求的综合学术体系,拓宽学科知识内容,促进专业深层次发展,推动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最终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实现三者与社会需求的协调发展,并促进知识传输、价值引导和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金融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