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机制探析
2023-07-28邵状,张诏
邵 状,张 诏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小建中汤是甘温补中的代表方剂,张仲景用此方治疗腹痛、心悸等病证。 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正合《黄帝内经》“劳者温之”之旨。而在条文中除了里急腹痛的症状外,“衄……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这些类似阳热有余的症状和小建中汤的温补之性并不是十分契合,因此,本文从虚劳的病机、脉象和症状出发,探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的机制。
1 虚劳的病机
1.1 虚
虚劳的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之烦劳或者疾患损伤人体精血,导致人体精血不足、阴阳两虚。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有许多条文均提及“失精”“清谷”“亡血”“衄”等,这些皆描述了患者精血的亡失,提示患者精血亏虚的病机。 精血属于人体内的真阴物质,真阴可涵养阳气,精血亡失,阳气亦为不足,如此便是阴阳俱虚。
1.2 劳
1.2.1 过劳致使人体阳气外浮的机制
过劳会使人体气血外耗,“虚劳”中的“劳”字体现了阳气外浮的病机。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描述了劳作会使人体气和津液外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张”字意为“亢盛而外张”[1],阳气因烦劳而外张,亢盛的阳气又会消耗精血,使人耳目得不到精血的濡养而不得视听。 《说文解字》云:“劳,剧也……用力者劳。”当人体内里的精血不足时,阳气得不到涵养,便会外浮,而劳力或者劳心皆会加重这一趋势,因此,笔者认为,“劳”字描述了人体气血外耗的状态。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劳动人民不仅食不果腹,还要为了生计而勉力耕作或被迫参加劳役,饮食不足则精血匮乏,勉力劳作又消耗气血,容易导致虚劳。 本篇第6 条即表明:过劳使人体阳气外张,阳气外浮之后会损伤精血,使人病而无力行走。 因此,应该注意虚劳病中精血内虚、阳气外浮的病机。
1.2.2 阳气外浮的症状与脉象
虚劳初期,精血先损,此时体内仍有一定的阳气,阳气因过劳而外浮,脉象特点为浮大而虚,篇中的浮脉、芤脉和革脉等脉象均指这种情况。 症状则是阳气外浮于手足,出现手足烦热,并随天地四时阳气的变动而产生变化:“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
随着病程的延长,内里精血得不到补充,而外浮的阳气也逐渐被消耗,如此就成了“俱不足”,脉象也会变为“极虚”。
2 虚劳腹痛发病机制
虚劳腹痛是因为中气虚寒,而条文中的“衄……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则是因为血虚阳浮。 在《伤寒论》中小建中汤的主症,一为第100条的“腹中急痛”,一为第102 条的“心中悸而烦”,本篇条文中的症状则涵盖了这两个症状。 运用中医的整体思维来分析这些症状,可以将病机归纳为:人体中心部位的气血不足和外周阳气的相对有余。 中心部位的虚即心脏和胃腑因虚而悸动、疼痛;外周阳气有余则会使人手足烦热,即血虚阳浮。
人在劳作时,四肢用力,气血由脾胃流向四肢,人体气机的大方向是由中心向外耗散。 《素问·经脉别论》曰:“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人体在精血损失的基础上过度劳作,气血会不断耗散,便会导致人体中心部位的气血不足,而四肢阳气相对有余。
里急、心悸和腹痛三者是因为中焦气血不足,肌肉和脏腑不得精血的濡养,同时兼有寒邪外侵。 “里急”即是脘腹部拘急不适[2],尹姣等[3]详细辨析了张仲景书中“里急”的涵义,指出这里的“里急”和《中医诊断学》中“里急后重”中的“里急”不是同一个概念:在本条中,“里急”的涵义包括中医的望诊、问诊和切诊三个方面,一是望诊患者形体不足、腹部瘦削,视诊腹部明显可见肌肉轮廓;二是问之患者会有腹部拘挛感;三是腹部切之肌肉紧张(腹直肌较为明显),多见腹部疼痛,这些均表明了腹部肌肉缺乏气血的温养。 而心悸则是血不养心,“烦”是心血不足所致的虚烦。
外周部位的症状虽似是阳热有余表现,但实际上是由于血少,即“亡血”所致,阴血匮乏不能涵养阳气,阳气外浮不敛会使人四肢烦热,尤在泾解释说:“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咽干、口燥,而实非阳之炽也”[4]。 “咽干口燥”是由于阴血亏虚,津液匮乏,不能上濡,徐灵胎解释说:“此咽干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5]。 “衄……梦失精”,是因脏腑阴血亏虚,阳气外浮,导致阴精随之外出而不能内藏。 此外浮的阳气,即《医学心悟》所说的子火,需要收之养之,“子可养而不可害”[6],而不能清之泻之。
亦有医家用五行生克理论来解释本条病机:先有脾土亏虚,肝木升发太过克伐脾土,“子能令母实”,肝木实会使属肾水的寒邪实盛,亦来侮土,从而产生虚寒腹痛,而烦热等症状则是肝木升发太过导致肝胆之阳升而不降[7-8]。
由此治疗大法是补而兼敛:补中焦亏虚,散中焦寒邪,同时补益阴血将外浮的阳气敛降至中焦,使阴阳和合而充足。 对本病的治疗除了用药物之外,也可辅以情志调节,收敛心神,以使“精神内守”,如此阳气也会内收。
3 小建中汤证的脉象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没有给出小建中汤的标准脉象。 《伤寒论》第100 条的脉象是“阳脉涩,阴脉弦”,在《伤寒论》关于脉象的论述中,多用阴阳指代两种情况:一种是以脉的大小、充盈度分阴阳,如《伤寒论·辨脉法》第一条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另一种是以尺寸分阴阳,“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 《脉经》曰:“关前为阳,关后为阴”[9],黄元御[10]解释此处的脉象时说:“甲木不降,则寸脉涩,乙木不升,则尺脉弦。”这里的阴阳应该指的是尺脉和寸脉[7,11]。
关尺脉弦表示肝气郁于中下二焦,克犯脾土,因而导致腹痛,寸脉涩表示气血郁于中下焦且运行不流利,《灵枢·邪气藏腑病形》曰:“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阳气不足以推动阴血运行,因而脉涩。 此时以里虚为急,张仲景先用小建中汤扶其中气,治疗腹痛;由于患者中焦气血不足兼有气机郁滞,所以补足中焦的亏虚之后,还需要用小柴胡汤疏通气机,“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此时可用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12]。
而在《金匮要略》中,条文中也没有关于脉象的描述。 纵观虚劳全篇,虚劳的脉象有两大类,一类即是大:浮、浮大、芤动微紧、弦而大……大则为芤;另一类脉象是极虚:脉虚沉弦、弱而涩、虚弱细微、脉沉小迟。 因此,可以以证测脉,兼之以方测脉。 盛艳梅[13]研究古人96 例医案后,总结出应用小建中汤时脉象以弦、细、虚脉最多,其中弦脉多兼细脉。 李刚[14]在研究古今记载的医案后发现,小建中汤脉象多为弦、细、虚脉;在应用小建中汤的现代医案中,脉象以沉、细、弦脉为多见,其中弦脉与细脉在古今记载的脉象中都占前三位。 黄濬承[15]统计后发现应用小建中汤的脉象以沉、细、虚、弦和缓脉为多,并且认为以虚弱性脉象为主。 故而可以推测,小建中汤的整体脉是虚脉,同时弦细无力,表明患者阴阳气血不足同时兼有肝气横逆。
4 小建中汤治法分析
4.1 补虚缓中
饴糖甘温补中为君,《名医别录》记载饴糖“味甘微温”,甘入脾,同时饴糖是由米、麦、粟等粮食发酵而来,“五谷为养”,因此有温补中气的作用。 饴糖味甘也可以缓急止痛,《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的论述。 饴糖守而不走,正是甘温补中的要药,因患者中气亏虚,所以张仲景用之为君,温补中焦。
炙甘草甘温,补益中气,和中缓急;大枣甘温,专主于补脾,协同饴糖、炙甘草共奏甘温补中之效。
4.2 益阴敛阳
方中用芍药六两益阴敛阳,《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 现代临床应用多取白芍,白芍味酸补益阴血,同时能够柔肝止痛,“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16]9,因此张仲景多用芍药治疗腹痛。 方中白芍除滋养阴血以外,还有酸敛气机的作用,患者阳浮于外,白芍之酸可以收敛阳气。 治疗虚劳,需要补益阴血,同时将虚劳患者外浮的阳气敛降至中焦,阴阳二气和合于中焦,则中气实强,这是治疗虚劳腹痛的大法,“故降甲木以敛相火,为治虚劳之大法,为建中气之关键”[17]。 同时白芍和炙甘草酸甘化阴,补益阴血,李东垣认为二者在方中又能补益脾胃,“稼穑作甘,甘者己也,曲直作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妙法也”[16]9。
虽然《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芍药气平,但后人在临床中发现白芍是微寒之品,有研究表明白芍的大剂量应用能使人腹泻[18],赵绍琴亦有在临床中重用白芍治疗老年便秘和血虚便秘的经验[19],可见大剂量白芍可以将人体气机敛降至下焦并可使人泄下,《伤寒论》云:“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说明白芍的苦降之性可使虚人泻下,所以此方君以饴糖,甘温守中,避免白芍将气机敛降至下焦使人腹泻。
4.3 温阳散寒
桂枝味辛、甘,气温为佐,助饴糖温补中焦。 虚劳腹痛的病机是阴寒阳衰,阳气衰微而阴寒内乘,桂枝可以温补阳气,祛除中焦的阴寒之邪,李东垣解释本方时认为,桂枝在方中是泻肾寒之气,因五行中寒气属肾,“水挟木势亦来侮土”[16]18。 同时,也可以认为桂枝是反佐药,桂枝的辛温可以起到反佐白芍的酸寒之性,避免白芍寒凉伤及脾胃之阳,“芍药专降甲木而敛相火。 性寒味苦,如不与糖姜枣桂枝甘温之味同用,将苦寒之性化合,必伤土气而败相火。”[17]生姜辛温,助桂枝以温阳散寒。
综上,发现小建中汤整体偏于甘温,白芍虽凉,但有饴糖、桂枝、生姜等温药,整方仍是甘温补中之剂。 方中主要应用饴糖、炙甘草和大枣甘温之药补益中,使中气充足;白芍味酸泻肝平木,使中焦脾胃免受肝木之邪,滋阴养血,同时味酸可以将四肢有余的阳气收敛至中焦;桂枝、生姜温阳散寒,亦可反佐白芍的寒凉之性,避免寒凉伤及脾胃。 如此则中焦脾胃之气充足,此即方名“建中”之意,这样也就符合了人体中心虚而四肢相对稍实的虚劳腹痛病机。 同时,患者的脉象亦会由大而虚渐渐敛小,饴糖、大枣、炙甘草可以填补脉中的空虚,白芍可以将浮大之脉收敛。 小建中汤的治法即为补虚敛阳。
5 医案举隅
笔者曾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1 例。 患者,女,57 岁,肝硬化病史多年,期间一直服用疏肝养血之中药,兼服西洋参、阿胶以补益气血,多年未中断。 刻诊:心悸1 月余,兼有腹痛、泄泻。 自诉体力不支,站立10 min 即难以支持。 面色晦暗,形瘦腹大,肝掌,腹壁静脉曲张。 平素纳少、乏力、眠差、入睡困难,西医检查显示贫血,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较低(当时未保存具体检查数据)。 切诊:左脉虚细,右脉缓大。 舌诊:舌瘦长、舌尖红,苔白厚。 此症状为气血亏虚,心血不足兼有中焦虚寒之象,类似于《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的条文描述,又问患者亦有手足热、鼻衄之症,遂开小建中汤,以高粱饴入药用。 患者服用1 周,自诉心悸、腹痛好转,体力大为改善,可步行2000 m。 后又服用本方半月余,体力继续好转,可干家务。 后又服即上火,遂停药。
按语:患者心悸难以支持,为心血不足所致,兼有腹痛、泄泻,为中焦亏虚、中气不足的表现。 中焦虚寒,不能正常化生气血,内有阴血不足,则阳气外浮,产生手足烦热和鼻衄的症状。 治疗时用小建中汤温养中焦,气血得补则心悸、乏力可愈。 虽平时服用西洋参、阿胶,但仍然不能补益气血,由此可见经方效果之神奇。 患者中焦虚寒经小建中汤治疗后缓解,此时病机变为肝阴不足、肝火上扰,因此患者失眠、舌尖红赤的症状加重,小建中汤补益过多即会生热,故需调整用药方向,用养肝、滋阴、健脾之药善后。
6 小建中汤现代临床应用
在临床中,小建中汤大多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导致的虚寒性腹痛,如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20],消化性溃疡会导致腹痛,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用小建中汤温养中焦气血,改善整体状态,则腹痛减轻,溃疡可以得到缓解。 小建中汤亦用于治疗小儿虚寒型肠系膜淋巴结炎[21],本病多因小儿平素易患外感,得病之时服用较多退热、寒凉药有关,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退热药使用过多会耗散津液,寒凉药则直接伤及脾胃,因此易生虚寒腹痛之症,虽然可以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但其病机是由于中气虚寒者,可用小建中汤温养中气。 小建中汤亦有用于口腔溃疡[22]、老年人体虚便秘[23]等虚寒型疾病的临床报道,口腔溃疡有因脾胃虚寒,阴火上炎所致,可用甘温之方药治疗。
7 小结
虚劳的阳气外浮不同于阴虚火旺证,也不同于虚阳浮越的戴阳证。 因为虚劳腹痛是气血阴阳俱不足,中气虚寒,阳弱兼有外浮之势,阳气是虚而不足,而阴虚火旺则是阳火有余,治疗需要补阴泻阳。 虚阳浮越的戴阳证病情较为危急,为阴阳离决的表现,阳气虚衰已极,需要急救回阳,而虚劳一般病势较缓,患者的阳气虽然亏虚而外浮,但其外浮是因为劳伤所致,无阴阳相离之势。
张仲景治疗虚劳之方法十分精当,所用之建中汤、肾气丸、薯蓣丸、酸枣仁汤、炙甘草汤以及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方,皆是以味甘补益之药为君,重在补益精血。 除酸枣仁汤治疗阴虚虚劳外,皆是治疗阳虚虚劳之方,“《金匮》言劳,大势趋重阳虚”[24]。 而张仲景用于治疗阳虚虚劳的肾气丸和炙甘草汤,也给后人提供了治疗虚劳的思路,钱乙和叶天士减去二方中的温阳之药,将二方变为滋养精血的六味地黄丸和加减复脉汤。 可见,不论治疗虚劳之偏于阴虚或偏于阳虚者,皆可取法于张仲景。
虚劳的整体病机是气血阴阳俱虚,初期又有劳伤而导致的阳气外浮,亦即虚而兼劳,后期则是气血阴阳俱微。 虚劳初期腹痛的病机则是中气虚寒,肝气乘脾,兼有阳弱外浮,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的方法是补虚散寒,益阴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