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符号学理论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解析及创新设计研究

2023-07-27李小雨周乐张燕

村委主任 2023年2期

李小雨 周乐 张燕

摘要:乡村公共空间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符号的组合,这些符号包括建筑、道路、景观等。符号学理论有助于探究人们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和记忆及其对乡村社区文化和发展的影响。文章基于符号学基本理论,以浙江省暨市次坞新村为例,展开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并将符号信息源形成过程与次坞新村实地情况相结合,阐释符号学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研究表明,符号学因素与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性、宣传性、交互性等存在较高的关联意义。文章从符号学新的视角出发,通过符号学的编码与深入解析,从空间利用、人群吸引、科技创新、人地互动四个方面进行具有内涵的乡村设计,用符号显化并合理引导乡村生活及行为表达方式,打造乡村舒适宜居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关键词:符号学理论;乡村公共空间;乡村设计创新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2-0099-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2;TS971     文章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JYKC222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小雨(2000-),女,汉族,重庆丰都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乡村规划。

周乐(2001-),男,汉族,浙江义乌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为城乡规划。

通讯作者:张 燕(1988-),女,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特定语境下村民生产生活的写照,如作为乡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的祠堂、街巷道路、村口、空地广场等,村民在这些公共空间中进行宗族祭祀、大事商议、农业生产等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在演变的同时也留存着记忆,其作为村落精神文化的来源,营造村落整体认知的重要性愈发突出[1]。村落公共空间是村庄中人们集体活动和社交生活的场所,具有重要的功能,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可以充会发挥这些功能,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文章将引入符号学理论的指导,结合浙江绍兴次坞新村实况,尝试从规划设计角度挖掘村庄公共空间利用价值,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探寻满足居民新需求的公共空间模式。次坞新村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地处诸暨市、萧山区、富阳区交界地带,这里有着独特的地域人文和建筑文化,整个村庄充满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至今还保留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共有62处之多,有不少的古民宅、古井泉、古桥、古道、古渠等,错落有致的布局,独具魅力,是俞氏家族的繁衍聚集地。全村有2 840人,975户,多为老年人。全村区域面积4.31km2,有水田67.33hm2,旱地11.87hm2,山林256.2hm2,村庄主要以私营经济为主,有运输、餐饮、商贸和零星生意为辅。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村庄现主要以高校学生团队建筑研究及保护游学为主。村内均匀分布着各类公共空间,基础设施较为单调,部分设施因长期未使用而荒废,甚至有安全隐患,给村内居民带来诸多不便。

1   符号学相关研究基础理论

1.1   符号学理论概念

符号学起初是研究语言符号的一门学科,在索绪尔看来,人类大脑中的概念和听觉形象两个要素相互联系形成了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形式,同时,这种符号又具有任意性,旨在该符号所形成的所属对象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往往会随着不同的认知对象而形成不同的符号,或对同一符号有着不同的解读[2]。在皮尔士看来,符号的产生和加工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所指对象的信息,更多的是如何赋予该符号更多的意义[3]。

符号的所属过程离不开客观世界范畴,即一级、二级、三级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级指事物本身呈现的物质存在;二级指涉及的感知对象与被感知物体之间的关系,会因受到感知对象的主观经验的影响而有所不同;三级是指将主体与被感知事物之间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或认知。符号的意指过程就存在于这三级之中,它使得抽象的时空、感知和意义等获得了新的一种形态[4]。

1.2   乡村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符号学研究

符號学在乡村规划设计领域的研究,多通过建筑设计、空间展示、娱乐健身场地设计、公共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建筑领域,运用建筑符号学概念在美学层次、表达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等方面挖掘特色建筑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给建筑设计者提供更多对于建筑设计的思考[5];在空间展示领域,通过对符号学理论中符号形成的流程图结合礼堂、名人馆等公共空间的展示设计,阐释乡村特色文化是怎样通过一系列的设计传递到人的大脑并思考加工形成属于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符号从而达到在空间展示中宣传[6];在娱乐健身场地设计中,通过研究现代体育场馆等空间设计,阐释现代空间从“社会化”到“个体化”的转变中,是怎样通过符号语言将人们生活方式、生活理念与场所空间连接起来的[7];在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研究认为艺术设计应该注入符号学的理论,让将当地文化符号贯穿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始终,为乡村公共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8]。

2   符号学理论下乡村公共空间分析

2.1   乡村公共空间分布图示规律

乡村公共空间布局状态主要有以广场为中心的开放空间、以水为中心的开放空间、以绿地为中心的开放空间三大类[9]。根据分布中心的类型不同,所围绕的空间性质在空间形态、环境配置、使用价值等方面也会有所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村布局(见表1)。

2.2   乡村公共空间信息源

信息源是符号信息的来源,是符号信息传播的第一步。人们深处乡村公共空间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信息捕获。第一,公共空间场地面积的大小。不同大小的公共空间因其属性的不同而有自身的空间界限。例如,在村庄的村口处(游客集散中心),是村民、游客集散或是车辆来往最多的地方,场地较大,可以容纳较多的人流量;池塘、梯田、自然景观等周围的公共空间则逐渐形成了村民观赏休憩的场所,带有一定的休闲属性,但面积不大,仅能供其少量人群的短暂驻脚;祠堂、寺庙等礼制类公共空间在场地上虽不及大型的集散空间,但因其朝拜、祭祀等属性,也是人群的密集聚集地。第二,公共空间的装置设施。例如,公共艺术、健身器材、休憩座椅等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或身心上的体验,这些都是能吸引人们进入这个空间的符号。第三,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下,景观环境可以成为主要的构成物,也可以成为空间的点缀。例如,在河流、池塘等自然景观构成的公共空间,主要起观赏作用,为了吸引更多的人驻足,往往会以大量的植物作为该空间的主角,既能美化环境,又能维持所处区域的小生态;在开展村民大会的公共空间,为了突出场地性质,会添置符合当地人文特色的植物,丰富村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信息源作为信息符号化的第一步,对于符号的加工处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运用好这些因素可以引导更多的人合理运用公共空间,并发挥出公共空间的最大效益。

2.3   乡村公共空间编码

编码是将公共空间所呈现的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设计符号的关键。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空间尺度、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都将体现出该村庄的特色内涵、文化底蕴。在空间尺度上,主要分为封闭型空间、开敞型空间和半封闭型空间,人们在不同空间尺度中获取的感受不同。例如,小巷中的公共空间往往是行人匆匆经过的静谧小路,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在此空间中人们会被四周建筑物所包围,得到安全感;而在池塘周围的宽敞空地等大尺度空间中,人们的活动范围会更大,能够进行的活动也就更多。在基础设施上,一般包含桌椅、健身器材、景观灯、垃圾桶等。即使是很常见的设施,在设计手法上也有一定的讲究,主要从围绕使用者的感受体验、呈现当地文明特色等方面进行设计;除了在外观上对其进行改造外,使用功能上也值得设计师推敲。乡村公共空间符号的编码过程往往贯穿于不同使用人群的行为和在所处空间获得的价值之中,设计师需要针对这些编码从多方面的角度进行设计推敲。

2.4   乡村公共空间解码

解码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公共空间场所符号的诠释以及在解读过程中的体验。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符号主要由使用者来解读。这个过程往往较为抽象,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贯穿到每一个人的行为中,他们在该空间中得到的体验就是在无形当中把公共空间中的信息符号进行解读的过程。对于村民来说,公共空间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场所,需要便利的农产品售卖和购物场所,例如,在村头的集市中既有流动性小商贩,也有固定小卖部,因此,在此公共空间中,人们会将其场地性质自动概化为交易的符号。对于老人而言,公共空间是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打发孤寂时光,例如,家门前、小池边、巷道等较小的公共空间成为了他们与路人或邻里之间相互寒暄的场所,是结伴三两好友饭后广场舞、打太极、健身的最佳场地,此类公共空间成为娱乐生活的符号。对于小孩而言,公共空间是开拓视野,充盈儿童时光的游乐场,孩子们的好奇心强烈,公共空间的外部环境会吸引他们到此玩乐,如果有足够的空间给予他们追逐打闹,他们将会把某一公共空间作为固定的游乐场所,场地中常设有趣味知识普及的公共装置,此类公共空间也就成为了玩乐和学习的符号。对游客来说,需要便利的服务设施、乡土风情景观或活动,因此,在针对游客的公共空间,多为服务空间或文化展示、民俗活动空间,如服务中心、表演广场等,因此,该公共空间就有着明显的服务和文化、娱乐的符号。不同的人根据其使用公共空间的目的而获得多种维度的体验,这正是公共空间设计最终带给人们的成果。

3   符号学理论下次坞新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基于对符号学理论在乡村公共空间方面的解读,以及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大趋势,对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有如下几点新思路。

3.1   整合运用空间,减少场地资源浪费

根据整体乡村脉络形态,有效地通过“打碎再整合”的方式将乡村中未能合理运用的公共空间衔接起来,减少不必要的空间资源浪费。在此过程中,整体乡村将不同性质的空间进行分类并设置在不同的居民围和空间中,并且要充分考虑该空间的用地大小。在次坞村整个场地中,较大的空间资源主要在民居、老厅、祠堂、宗堂等建筑前的场地(如图1),由于不同建筑的性质及用途不同,使得不同空间有过大或过小的不足。对于过大的空间,需要在其周围通过扩建建筑物或修建具有特色的公共设施,将其空间向中聚拢,同时也要保证场地的使用人群容纳量,能够自由开展活动;对于过小的空间,若周边存在较多D级危房,则需要拆除,若存在保护建筑或难以改变周边建筑,可将相邻较近的空间通过同种颜色的石砖铺装连接,来达到视觉上的空间统一性,让人们在心理上默认这是同一个空间。

3.2   吸引外界人群,促进外界交流方式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整体规划中的一部分,其中乡村通往外界主干道的规划布局也属于乡村公共空间范畴 。作为首个映入人们眼帘的符号,它的作用不可忽视,有时甚至能决定外界人士是否愿意进入村庄并进一步了解村庄。因此,在次坞村公共空间中,需要充分地展示该村特色文化符号,通过较为醒目的方式吸引路人的眼球。例如,可以在村口修建一个小广场,以特色景观小品、雕塑、表演活动等形式,将有关次坞新村历史、文化等相关软形象呈现出来,让次坞新村的文化符号更直观展现在外界人群的眼中。此外,村口作为人们出入最为频繁的场所,可以被视作一种重要的公共符号空间,在这里设立店铺并出售当地特产,配备停车场,不仅方便游客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3   融入科技创新,沉浸式体验乡村历史

对于村庄,在倡导保留其文化底蕴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加入科技的符号元素。古色古香已经不再是文化类村庄的追捧形式了,如何让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也能感受到时代的生气,更是乡村規划需要考虑的新方向。例如,对于次坞村中存在的大量的保护建筑、历史文物等可以采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修复的同时进行活化宣传。在随着村口进入迂回的小巷时,在不同的景点前运用虚拟技术,将不同景点特色、名人事迹和次坞特产等内容,通过数字技术、虚拟体验装置,增加人与装置间的互动游戏,让游客能体验游戏乐趣时了解次坞村的文化,进而产生共鸣。

3.4   增加人地互动,唤醒村民地域归属感

在吸引外来游客的同时,还要增加次坞村当地居民的归属感,让他们对祖祖辈辈乃至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感到骄傲,要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是这个村庄的主人。例如,中国山东寿光东头村原本是一个缺乏活力的落后小村庄,由于一百多位艺术家的到来,突然变成了艺术碰撞的展览村,艺术家通过与村民沟通,去了解他们的职业、性格、故事,来完成每一个创作,这种创作形式就像是在和村民一起在完成艺术作品一样,只是借由艺术家的手来抒发村民的情感。这种用艺术带动村民唤起封尘历史记忆的形式,也同样值得次坞村建设学习。例如,在靠近民居的公共空间里,缺少特色的装点,可以借助“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等建设的契机,利用专项资金,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公共空间种植草木花卉、放置工艺品、创意设计生活空间等,并通过评比,来激励村民动手美化空间。此举让游客在游玩次坞新村时体验当地浓郁的文化风情,更能感受当地村民对生活的热情。

4   结束语

对于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来说,我们在保障村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应着眼于人们精神上的满足。符号学理论作为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融会贯通的概念,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也不例外。使用符号学理论的方法来挖掘乡村特色符号,探索将这些潜藏在人们生活中的符号转化成能创造和传达出有意义、有价值、有美感、实用的设计表现的途径,指导人们在乡村建设中将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风情及需求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直观的呈现出来,打造方便实用的乡村环境,彰显乡村特色形象,不仅可以吸引游客,还可以引导年轻人回流,促进乡村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泉,牟鹏,徐辉.图式语言视角下的酉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解析[J].新建筑,2022(05):20-24.

[2]弗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查尔斯·S·皮尔士.皮尔士论符号[M].徐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4]成秋杨.浅析索绪尔与皮尔士符号学理论下的语言符号性[J].才智,2014(30):264.

[5]傅昊,张书鸿.基于建筑符号学理论的徽派建筑设计特征性研究[J].设计,2018(22):108-110.

[6]刘露.基于符号学理论下的人文类展示空间的设置研究——以安徽省名人馆为例[J].艺术与理论(理论),2018,2(11):52-54.

[7]荆雯,李洋,王乐,等.个性化社会中的体育馆公共空间研究——基于洛曼特的文化符号学理论[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6(30):1-3.

[8]张瑶,周峰越.基于符号学理论下的艺术设计应用[J].设计,2019,32(15):86-87.

[9]王云才,孟晓冬,邹琴.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6,32(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