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优化
——基于数字化嵌入视角的实践进路

2023-07-27

党政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志愿文明

高 威 李 林

一、文献梳理和问题提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高度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工程。〔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这使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现实作用愈发重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是驱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正常运转的组织体系〔3〕以及实现文明实践效能优化的关键力量〔4〕。当前运行机制已形成较为全面的架构体系,成为持续推进文明实践资源聚合以及效能优化的核心保障。〔5〕但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以及文明实践深入,当前运行机制局部环节出现了协同弱化、靶向不准、资源浪费等棘手难题,成为扼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增效的主要障碍,因而在维系现有主体架构下优化和完善运行机制尤为紧迫。

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和磁等信号转换成二进制数字信号,使其在表达和传播复杂信息上具有明显优势的过程。〔6〕数字化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是依托现有运行机制主体架构,以数字化手段实现主体架构局部乃至全部修复及赋能,推动运行机制迭代升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快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在《“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7〕《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8〕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数字中国发展指数要从85提高至95,相关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由此可见我国对于数字化建设极为重视。当前,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基础的数字化,正以其强大的泛在化、渗透性优势深刻形塑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推动其趋向多元化、平台化、高质化〔9〕。因而,数字化嵌入是优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必然选择。

当前学者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做了不少研究。黄恩华等专家认为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可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发展〔10〕,为此马超峰等学者提出了项目化整合、共享秩序建构等实践路径〔11〕,试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优化。吴少进等学者提出了城乡联动、资源整合等机制〔12〕,尝试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高质量运行提供支撑性保障。宋惠芳等学者认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可依托融媒体的智能化优势实现体制机制的数字化转型等等。〔13〕既有研究对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优化具有借鉴作用,但对于通过数字技术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实现运行机制提质增效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拟通过剖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数字化嵌入视角提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尝试理清和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数字化现状、数字化嵌入路径等现实问题。

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历程及运行模式

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机能部件,运行机制的功能编序、技术编序以及要素编序深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历程及模式的形塑和制约,因而回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历程以及归纳文明实践模式是剖析运行机制现状和问题的前提依据。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首次提出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19年10月,党中央提出将试点县由50个拓展到500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进一步强调了“学习强国”“融媒体中心”等数字终端的介入和应用〔14〕;2020年10月,中央文明办提出“14535”建设总要求,强调要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等〔15〕;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强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16〕。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支撑和保障,运行机制的技术编序和功能编序也随其发展历程迭代演进。在技术编序方面,运行机制正加速趋向技术聚合以及完成科技转型,其中数字化借助技术转型之机正迅速成为技术编序的主导核心。在数字技术介入技术编序后,运行机制功能编序也日渐强大。通过效能聚合、引力向度等功能编序,运行机制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文明儒化和文化治理,以及延续传统乡土文化和融入新时代精神文明价值方面发挥着调节、支撑、补位等功能。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设历程促使运行机制的功能编序、技术编序持续演进升级,也在区域禀赋异质情境下孕育出差异性的文明实践模式,进而影响运行机制的要素编序。文明实践是在统一框架下完成的社会再凝聚、文化再延续、思想再深入,不同模式下所呈现的实践意蕴、基本特性以及边际功效类似,因此尽管模式异质性散布,但归一化目标又促使运行机制要素编序趋向深层次的统一性和规律性。为进一步剖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要素编序,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尝试总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行模式。由于研究视角以及各地实践形式的差异性,本文从文明实践内容角度以及地方首要模式来总结其模式类型。“证据三角原则”要求全面系统收集材料并结合地域语境进行分析〔17〕,本文依据文献分析、各地政府公报以及中央文明网信息等,于2021年1-10月多次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各调查点运行模式进行调研,提炼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的五种主要模式,包括政策宣讲型、移风易俗型、文化生活型、科学传播型、主流价值型(见表1)。

表1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模式

由上表可见,不同模式下文明实践出发点、实践主导业态互异,形成了诸多差异化典型案例。异质性模式的外在形态和内容构成,日益呈现出政治性与公益性、实践性与科学性、志愿性与专业性、文化性与民族性、国际性与地域性有机统一的基本特性,引致运行机制趋类接近。文明实践的实践本质,使得运行机制要素编序离不开主体、客体、手段等基础实践要素。〔18〕在互异模式和实践目的叠合形塑下,运行机制的要素编序在系统环境内不断渗透互融以及在层累递变中优化提质,并在基础实践要素上逐渐演化为文明实践矩阵、志愿服务义基项、基层社区群众等要素。

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运行机制及存在问题

(一)运行机制的要素构成及现状表征

1.文明实践矩阵。文明实践矩阵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骨骼架构,代表着日常运行的组织结构以及管理体系。党中央提出在县、乡(镇)、村分别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形成“三级联动”的组织矩阵。贵州龙里等地区在三级体系的基础上延伸至“组”或“寨”,形成了“四级架构”。各级组织由党委书记或主要领导担任中心、所、站的负责人,社会志愿者则为具体执行者。随着文明实践深入开展,志愿队伍急剧扩增,已经形成非常庞大的规模。根据中国志愿联合服务会数据显示〔19〕,仅广东省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就高达5.17万支(截至2021年8月),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443.6万人(截至2021年3月),四川省实名注册志愿者突破1363.95万人(截至2021年7月)。由于队伍来源、人员构成的输入异质性,各地域所层累的组织绩效参差不齐。如安徽巢湖志愿队伍依托系统的管理体系,与融媒体中心形成良性互动,而一些地区志愿队伍的管理体系出现属地分割和协同困境。

2.志愿活动义项。志愿活动义项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供给产品,是在文明实践矩阵内完成的成品输出。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指导文件要求,志愿活动义项主要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20〕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具体操作中,文明实践项目数量庞大,类别繁多。指导文件所传递的精神意蕴深厚且表征明晰,而地方具体实践所呈现的差异性,促使内容传递过程的对位效应、靶向价值呈现极化特征。如浙江平湖地区利用“我们的村晚”等优势项目提升服务内涵和群众感知,而一些地区同质项目拥挤扎堆,群众认同度偏低。

3.基层社区群众。基层社区群众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客体受众,运行机制所生成的志愿活动义项最终都会主动或被动流向客体受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客体受众以区域户籍人口、旅居人口等常住人口为主,多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务工群体。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延伸了客体受众的时域范围,促使目标群众愈发动态多元。如根据“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18.7%〔21〕,老年群体急剧增加,而老年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老人为照顾在城市或异地打拼的子女,逐渐成为阶段性来回奔波的“候鸟”族。一些地区尝试利用干部群众的最大时间公约数,聚集式推出各种文明实践活动,但群众对于文明实践活动精神的领悟参差不齐,部分志愿队伍经过短期高强度的工作后也是身心俱疲。

4.网格资源配置。网格资源配置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能量补给来源,其本质是消耗无限性和蕴藏有限性的往复变换过程。网格资源在文明实践矩阵内完成能量输出、形态转换,不仅推动志愿活动义项形成,还维系实践矩阵的运转质效。中央、省市文明实践文件要求各地区结合资源禀赋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然而在政府宏观调控显性分配和市场作用隐形支配下,各地资源价值在挖掘和升华过程中所呈现的比较优势以及使用效率异质。以武汉为例,当地高校数量约92所,在校大学生约130万人〔22〕,许多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充分利用“高校+社区”模式,使得文明实践项目丰富多彩,而西部某地区乡文化站的专业技术力量薄弱,被迫依赖上级统一排队调配资源;北京延庆等地利用数字化手段跨域聚合融媒体中心等资源要素,而一些地区数字化协同耦合力度趋弱,容易使志愿服务沦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5.文明实践根基。文明实践根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历史积淀厚度和实践起步范式,实践根基虽不直接参与机制运行,但其对文明实践矩阵、志愿活动义项、基层社区群众、网格资源配置产生了幕后牵引和支撑。按照党中央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3〕,而区域发展差异造就了实践起步的多重制约,文明实践所生产的增量也因积攒的存量薄厚呈现互异态势,引致文明实践起步的区域矛盾和明显差异。如河北山海关区凭借“冀云山海关”等新媒体平台,在前期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已建构起良好的群众基础;浙江乐清地区干部基于前期成熟经验,利用“文化礼堂智慧系统”“文明实践云平台2.0”等引领宣传阵地迭代升级,而其他有些地区干部却热衷于传统管理思维,大包大揽、角色越位。

(二)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矩阵多元分散,线下协同趋难

体制末梢的多元化组织结构,需要层层解剖以植入缜密架构,以此实现功能叠合及协同效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由各级主要领导牵头,依据项目属性和政策逻辑搭建志愿性、公益性的管理团队,团队架构临时结合以及功能缺位容易带来组织结构的松散式微,使得协同效应边缘化,导致实践矩阵内部的耦合质效低下。例如,组织管理趋向粗放,以致“撒胡椒面”的管理乱象频出;信息传递阻塞失真,与融媒体中心等域外机构协同弱化。针对线下协同难题,部分地区试图引入数字工具破解协同困境,但一些地区热衷实践留痕,多以纸质签单替换线上流程,致使数字工具“热词冷用”,激化了线下协同困窘。一方面数字工具初级落地,部分文明实践的基层所、站对于数字工具的记忆和实践尚停留在网络聊天等初级阶段,而对于一些智慧家居、云上服务等混淆不清;另一方面数字功能输出零散,部分地区对于功能强大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生疏,致使文明实践矩阵内部机构的权限缺失、协同停滞。

2.志愿服务靶向不准,群众满意度低

志愿服务的精准性依赖于对群众需求的撒网式收集以及前置性把控,减少随机性介入带来的匹配失效和供需冲突,由此唤醒群众内心深处的归属意识,重塑群众对文明实践的认可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的内容框架由党中央统一搭建,框架下的实践内容依赖各地对党中央精神的准确吃透和成功践行,而志愿服务的决策越位以及对文明实践的理解缺位,使得最终成品与群众内心期望、决策者预期效果相割裂。例如,脱离区情盲目决策,造成志愿服务网上“热闹多”、百姓“掌声少”;精英俘获现象频现,导致文明实践“扶强不扶弱”。客观上,数字化嵌入和梳理有助于内容靶向性和对位效应快速升质,但数字工具低端参与以及深度融合欠缺,反而致使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间的粘性更加疏离。一方面,一些地区数据库内容仍停留在志愿项目台账登记等低阶视图信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的群众日常需求智能画像、服务跟踪等高阶数据资料乏善可陈;另一方面,部分大数据分析结果被简单用于志愿者男女占比数量、社区老人需求数量统计等,造成应用场景过于单薄而陷入简单化陷阱,同时数据多维挖掘中接续唐突,埋没了数据的潜在价值。

3.基层群众动态多元,区域局限明显

场域环境的推拉效应直接衍生出人口的不规则性流动,加剧人口区域布局的失衡性,造成基层社区人口的动态化和多元化。动态多元的表征是人口迁移和文化融合,却也暗藏着治理环境的非稳定性和复杂性,对缓解实践窘境以及推动文明教育生发出事实性功能消解。例如,部分志愿服务的非常态化、非长效化加剧了社区群众的动态多元疾症,激化了志愿服务困境;部分志愿项目“大水漫灌”,缺乏“涓滴细流”,侵蚀了区域文明建设。线下活动是文明实践的主要形式,线上项目则是重要补充,迫于基层社区群众的动态多元属性,以融媒体中心等为载体的线上活动跃升为主要路径,但线上项目起步较晚以及数字化的模糊对焦极大地降低了文明实践绩效的有效性。一方面线上项目场景单薄,关于独居躺平、社交恐惧等社会关注度高的志愿项目在部分地区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线上优势长材短用,某些地区将志愿问诊、家居维修等活动照搬到线上云端,却怠忽了数字对接、智能支援等线上优势。

4.文明实践资源互异,要素投入失衡

系统资源具有时空非均衡性,时空环境特殊性演化又扩大了资源禀赋差异,带来了资源要素的异质性嬗变以制约要素投入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文明实践需要资源要素投入作为前提,实践的精神成果又演化蓄积成新的资源构念,形成资源与文明实践的互驱动力。现实环境中,区域资源的非均衡性引致文明实践资源出现条块分割,微薄的实践成果又致使增量缺欠,循环生出新的投入失衡。例如,东部发达地区的文明实践跨步飞跃,而一些西部偏远地区传统方式难以支撑和维系高质量文明实践绩效;某些地区期许将志愿服务当作“免费馅饼”,绞尽脑汁占为已有或者为自己“搭便车”。数字化对于合理配置资源要素、缩小区间差距意义重大,但区域间数字资源及数字实践差异明显。一方面数字项目资源投入有限,部分地区由于区域数字资源局限性,导致数字化整合传统非遗、村规民约等存量资源的力量弱化;另一方面数字项目资源协同虚化,部分地区的“VR场馆”“智慧书屋”等数字项目分化运行,与融媒体中心等协作机构的关联性、匹配度不强。

5.文明实践积淀薄弱,区域起步落后

多维历史因素的复合冲击造成部分区域文明实践积淀薄弱,后天异质性的制度变革与技术迭代又使得起步更加落后。文明实践积淀薄弱所产生的容量不足和叙事陷阱,遮蔽了文明实践路径,而落后的实践起步又累积了更加难以逾越的历史欠账,进一步制约了文明实践的价值维系。例如,历史欠账层累成疾,致使部分基层群众在物质方面“等靠要”,在精神文明方面“懒散乏”;干部权责错位失衡,造成有的干部过度干预群众生产生活,容易让群众产生抵触情绪,也使干部常常感叹“吃力不讨好”,形成中央政策和地方实践“两张皮”。部分地区试图通过数字化手段弥补历史欠账,缩小区域差距,但收效甚微。一方面,部分发达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前沿科技提前完成了“云党课”“虚拟宣传员”等数字基建工程,而部分地区数字基建落后,难以凸显数字基建对文明实践的协同张力;另一方面,部分基层文明实践所、站的干部对于数字化手段的认知迥异,一些干部认为数字化手段过于花哨,排斥和怠慢思维偶发。

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数字化嵌入路径

数字化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是当前数字社会、数字经济的渗透再现以及现实导向。根据中央网信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网民用户将达到12亿,在线政务服务用户将达到8亿,网上办理率将达到90%等。〔24〕目前许多地区已经完成了数字化的初级介入或借用数字工具达成了重要目标,但数字化所引起的机制排异反应以及数字工具低用、滥用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僵滞了运行机制的效能发挥。因而优化数字化介入方式,提升运行效能与数字化的匹配度显得尤为紧迫。数字化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既要维系文明实践所成功累积的现有主体结构,又要通过数字化范式在关键节点、运行难点、实践痛点实现数字补位和赋能,从而实现无缝式、耦合型的优质融合。具体而言,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主要是借助通信技术为基础的高技术、新技术实现数字技术与运行机制的熔铸和耦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字粉饰、数字花瓶,其直接指引在于破解运行机制难题以推动文明实践运行机制全链联动,助力实现文明实践目标。潜在意蕴在于以嵌入式吸纳、接连性扩散的方式凝聚文化认同和递升社区善治,疏通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衔接管径。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包括组织结构、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实施过程、结果考评等的数字梳理和协同。

(一)文明实践矩阵:赋权增能与跨域协同

通过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推动数字化嵌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可促进提升现有运行机制的协同度,进一步补位和反哺当前矩阵架构。一是破解项目信息屏障。数字化嵌入有助于实现智能网络信息集成,推动升级中心、所、站等管理单元间的联系路径,使得不同管理单元可以实时监控文明实践进展。二是聚能线下管理体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志愿团队为中心开展文明实践项目,其线下的管理结构、组织方式等较为多元、自主、分散,因而线上管理体系是其重要补益。

首先,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矩阵赋权增能。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体,志愿队伍的非官方性、非正式性属性容易造成志愿服务出师无名和正规欠缺,因此赋权增能对于志愿服务队伍管理至关重要。通过云上OA、线上办公等方式为志愿队伍构建网上工作场域,推动线上定岗定编以及管理制度化,提升志愿服务队伍的正规性、组织性。其次,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矩阵跨越协同。通过审批矩阵、智能提醒等方式疏通文明实践中心各管理单元间的信息通道,重点防止流程审批信息、协同调度命令等长时间堆积在中心、所、站内,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等分域机构的耦合效力。最后,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矩阵行为监督。由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志愿性和公益性,使得志愿服务队伍行为标准和服务质量难以有效监督。以文明实践“所”为基本单元,通过标准数据、云钉一体、后台抓取等方式建构辖区内志愿服务队伍的行为监督范式,将线下考核平移至线上以实现自动对标对表,提升志愿服务队伍的云管理和服务力。数字化嵌入文明实践矩阵见图1。

(二)志愿服务义项:数据仓库与精准对接

大数据分析是数字化的重要标志和手段,借助大数据手段可提升志愿服务的精准化水平。一是搭建云上数据库,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可推动文明实践数据的自动采集、有效清洗和深度加工,推动建构云上数据库,为文明实践的决策者提供多维立体信息。二是聚焦服务个性化,数字化嵌入可构建大数据分析框架,为每位基层社区群众画特征图、需求图,引导文明实践资源投向群众需求迫切的盲区,打破优质项目资源虹吸困境。

首先,通过数字化嵌入构建数据仓库。通过数字调查问卷以及群众需求大数据,构建以社区文明需求为核心的多维数据仓库,并依托平台网站等方式实现数据的选取和运用。其次,通过数字化嵌入开展需求服务。通过个体画像、智慧模型等方式精准剖析文明实践“站”内群众的个性需求,逆向形成志愿服务用户驱动。同时,坚持基层文明实践政治导向,利用短视频、小程序等数字赛道升级融媒体中心,积极传播国家方针政策,做到政治建设与群众需求有机融合。最后,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事后矫正。数字化矫正是对文明实践项目的修复和完善,既是对项目的事后复盘,也是对下阶段项目的事前补位。如针对当前一些地区盲目上马网红项目和重点项目,通过数字跟踪、匹配辨识等方式识别项目的针对性和恰配度,进而提升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数字化嵌入志愿服务义项见图2。

图2 数字化嵌入志愿服务义项

(三)基层社区群众:多元参与与系统服务

数字虚拟网络可缓解开展文明实践项目的时空局限性,扩大文明实践的时空半径。一是支撑远程联动。数字化依赖云上办公、网上会议等方式为不同地区群众提供远程服务,如沉浸体验、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服务,从而推动破解时空集聚困境。二是扩展常态参与。通过数字化嵌入推动一些文明实践项目借助融媒体中心等渠道实现网络化、硬盘化,进而维系志愿服务的长效化、常态化。

首先,通过数字化嵌入推动多元参与。通过量子通信、数字媒体等构建多元参与场景,既包括线上的社区云会堂、智慧空间等虚拟场景,也涵盖线下的社区大舞台、小区广场等现实空间,推动多元参与、共享共创。其次,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系统服务。系统服务是文明实践项目的重要内容,以文明实践“中心”为单元,以志愿活动系统化为目标,通过去中心化、资源倾斜、私域流量等方式实现志愿活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助力破解社会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社交恐惧、独居躺平等新型问题。最后,通过数字化嵌入构建长效机制。长效机制是维护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的重要保障,通过数字化社区、拟实性产品将思政课堂、我爱村规民约等志愿活动项目搬入县域融媒体中心等云上网端,以网络留痕和存底实现文明实践的长效化和常态化。数字化嵌入基层社区群众见图3。

(四)文明实践过程:闭环运行与要素联动

数字化可将繁杂要素抽丝剥茧,实现资源最优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一是收缩区间实践差距。数字化有助于推动资源要素在网络空间重新聚合,提升资源的精准匹配度,为偏远落后地区的中心、所、站等提供发展机会和前进动能。二是加速资源有效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可提供精准的基层需求和资源投入产出数据,有助于避免有限资源的无端浪费和个体谋私。

首先,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过程闭环。数字化闭环强调从策划、立项到实施、矫正的全链协同,通过机器学习、数字改造等方式避免VR场馆、智慧书屋、网络微课堂等项目的分化割裂,实现文明实践项目的耦合衔接,进而推动项目策划与落地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等的全链闭环。其次,通过数字化嵌入强化要素联动。通过数字主线、智能组合等数字化方式整合传统非遗、村规民约等存量资源,实现资源网络聚合。同时,依据系统适应、物联网链等技术监控资源投入的有效性,杜绝文明实践资源成为部分人的谋私工具。最后,通过数字化嵌入建立体验度量。基层群众的感知度和体验感是文明实践过程的重要测量标尺,以文明实践“所”为实施单元,通过数字情绪分析、群众自主服务、网络会话关怀等数字化方式强化基层社区群众体验感知,提升文明实践实施过程的结构化、精细化、影响力水平。数字化嵌入文明实践过程见图4。

图4 数字化嵌入文明实践过程

(五)实践绩效考核:正负激励与提质增效

数字化以其强大的网络空间优势有助于拉近时空距离,激励落后地区快速学习外部经验,缩小实践起步差距。一是积蓄文明实践内生动力,通过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可将各地区文明实践成果数字化、公开化,发挥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文明实践落后地区生发内生动力。二是扭转文明实践作风模式,文明实践落后地区干部权责错位的原因多种多样,多缘于传统工作模式的盲目承袭。通过数字化嵌入可为干部提供网上学习平台,充分厘清基层文明建设与其他工作的差异性。

首先,通过数字化嵌入开展正负激励。在文明实践“站”内,通过平台积分、数字评比等方式激励基层群众积极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基层群众在正负激励中感受到文明实践的独特魅力,不断增强当地群众的自我提升动能。其次,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提质增效。在文明实践“中心”内,通过垂直路径、公域串联、智能交互等方式开展干部思想作风对标对表,督促干部做好下沉市场的开发和完善,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的科学性、计划性。最后,通过数字化嵌入实现全链回溯。新时代文明实践结果考评是对整个过程的回溯和总结,一方面以区块链存储等方式将志愿活动、群众参与等资料进行分析规纳,形成实践档案,另一方面以云计算支持等方式将志愿服务技巧、活动开展方法等文明实践经验进行分享交流,推动价值转化,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全链回溯。数字化嵌入实践绩效考核见图5。

图5 数字化嵌入实践绩效考核

五、结语

数字化嵌入是优化和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有益尝试,既保障数字化嵌入时不引发文明实践阶段性停滞,维系现有主体框架和实践进程,又通过数字化嵌入完成运行机制的数字化蜕变转型,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增效。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折射出数字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恰配度和拟合性,对未来数字化深度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借鉴和推动作用。在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数字化的潜在制约、虚假泡沫。尽管数字化嵌入运行机制能够实现效能飞跃,但对于部分刚脱贫摘帽或相对落后地区来说,数字化成本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运行机制改造和数字化嵌入成本的平衡是地区数字化落地的关键考量。

数字化正以蓬勃力量深刻形塑着社会组织体系,我们要抓住契机、因地制宜、步步稳扎,在“探索-实践-升华”中实现数字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的耦合与协同,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运行机制迭代升级,将文明实践的组织末梢打造成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沿阵地,助力实现“引导群众、凝聚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文明实践目标。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志愿文明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对不文明说“不”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