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视角下博物馆展陈设计思考与实践
——以甘肃简牍博物馆设计方案为例
2023-07-27王琦高云鹏陕西品艺堂公共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文/图:王琦 高云鹏 陕西品艺堂公共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场景理论者认为,文化的传导性使人们可以借助文化符号感知信息,增强特定场域内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1]博物馆作为一个拥有“见证者” “参与者”诸多身份的公共教育空间,就需要借助“场景理论”进行指导,从而在设计中有效地将晦涩内容转化为具有体验性、感染力的有效空间。
以甘肃简牍博物馆为例,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甘肃省简牍博物馆所存简牍,每一个都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人屯戍劳作、衣食住行、往来书信等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等不同类别,既有个人生活,也有家国大义,这些故事经过千年岁月的洗礼,在今天读来充满了悠远的智慧和厚重的历史感,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21 年设计团队对甘肃简牍博物馆设计项目进行了方案设计的投标,本文将聚焦“场景理论”的指导视角,对设计方案的第二展厅进行回溯,以求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探索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最佳渠道。
本文探讨将场景理论应用于博物馆展陈设计当中,将场景理论指导的博物馆设计中各个元素的相互关联进行串联,场景理论认为同质元素布局之间有必然的出现关系,异质元素布局之间将表达颠覆性的思想。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场景的构成是“内容要素、设计要素、展品、多元呈现手法”的组合。借助场景理论对博物馆设计进行思考能够更加兼顾释展、设计、落地的多重考量,由此指导设计既能呈现展览所要表达的功能性,也能传递文化和价值观,进而将这些文化、价值观蕴含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构成和分布中,形成抽象的符号感和信息传递给不同的人群。
一、场景理论与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关系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催生了场景理论。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场景理论”,是指借助场景来分析地方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变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2]那么博物馆作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积极行动者”,[3]设计者需要根据博物馆特有的文物、展品主题进行资料的查阅,研究其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场景理论的概念中,场景的功能性其实是由人来定义的,人的活动、体验的舒适性都存在于场景中。博物馆展陈设计不仅向公众传输文化价值和信息知识,而且也是传递科学、思想和艺术的传播(媒介)载体。在这样条件的场景搭建中,始终要把握住博物馆展陈设计的三个核心的特征:一是学术性和趣味性,二是知识性和教育性,三是思想性和观赏性。[4]
学术性与趣味性是前提。学术支持和文物藏品陈列为博物馆陈列展览发挥其传播媒介提供了条件,以此为基,知识性和教育性是核心和目的。尊重客观规律,注重社会效益,使得陈列展览和公共接受度兼顾,为公众呈现出有文化、有知识内涵、有教育作用,能够真正触动公众的优秀展览,实现知识性与教育性的统一。思想性与观赏性是手段。博物馆展陈设计要突破自身固有的传统模式,实现传播信息知识和文化价值的作用;此外,提升艺术魅力和观赏性,做到形式感性、内容理性,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真正做到思想性与观赏性的统一。
简述丝路观展用户体验地图
在进行展陈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以上要求,需要在深度诠释文本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科学的策划和设计手段。通过视觉和环境来传达信息,并结合建筑、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互动交互设计等,围绕一个或多个主题创造多层次叙述过程,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观众,从而对观众的心理、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
同时,场景理论中将场景进行了维度的拆解划分,以3 个主维度和15 个子维度搭建了场景剖析的不同层面,其3 个主维度指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将不同维度与设计空间相结合,并辅助博物馆进行展陈设计,让观众可以在观展过程中更有沉浸感,这就是我们在本次设计中以“场景理论”为指导的重要原因。
二、场景理论下展纲的诠释与重点提炼
在“简牍”的大主题定义下,根据设计要求给出的四大主题即“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点画纷披态万方”进行故事串联。在对大纲解读的过程中,设计团队始终在思考“甘肃简牍博物馆”的核心文化元素为何,这四个篇章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团队达到了一个共识,要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汉简”所传达的中华智慧,就要追溯简牍起源、解读简牍内容、探索简牍故事,使每一个板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基于对四个篇章的理解,以“简述丝路”篇章为例,我们试想一个场景,这个场景一定要保持内容的真实性、充分释读策展大纲是第一要义,由于要将无限的内容整合到有限的空间中,因此,保持空间的真实性,还原空间的原始数据有助于后期空间平面布局规划的合理性。而目前的简牍展陈中,虽然都能把握住对文化内涵的解读,尊重空间的布局,但是容易忽视强叙事型的观展逻辑,忽视博物馆展陈所面向受众的多样性,“场景”于人的舒适性,就在于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体验感是否良好,所以在挖掘简牍背后故事的同时,仍然需要强调文物保护与人文关怀并举。
场景理论中一直强调“嵌入意义”,要通过设计的可视化用简明的方式传达深奥的文化内涵,用有限的空间、时间使观众获得良好的文化体验。以“简述丝路”篇章为例,在研读展览大纲后,本篇章共分为五个板块,我们将“阅简牍,证丝路,看一带一路弥合分歧,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愿景注入到整个篇章结构当中,在五个节点的分布下,以尊重每个独立组团真实性的准则为指导,找到五个板块间的关联,尝试将五个节点的相互关联总结为“路的环境——路的开通——路的保障——路的价值——路的传奇”几个方面,搭建一个起以“简牍”为依据的重走丝路壮阔场景。以“路”为基,以“简”为介,在对文本释展结束后,进行了叙事情节串联的搭建,这一方式来源于《博物馆设计: 故事、语调及其他》情节串联板相关理论阐述。展览内容好比为电影的“剧本”,帮助设计者形成整体的展览框架,事先预设观众在该部分体验中将会产生的问题。而传统的展示大纲只能对展示内容进行描述,不利于设计师设计的转换,因此我们将数万字的展览文本进行了可视化的直观表达。
叙事情景串联板能够快速锁定展示大纲中各主题、章节的核心问题,结合观众体验以观众的视角,为设计师提出展示内容向形式设计创作转化的关键性问题,从而依据关键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创作。
简述丝路色彩提纯示意图
完成情节串联板的主要内容提取后,将展览大纲向用户体验地图转化的过程是由策展人和设计师团队商讨完成的,在这个图表中,主要解决五个问题:观众到达此处属于参观的哪一阶段(即归属的板块篇章);观众到达这一板块后的参观目标为何;到达此处的接触点是什么(即这里能够看到哪些文本内容);此处可以通过什么多媒体方式进行文本演绎、实现互动;观众观展的情绪是如何变化的。
三、场景理论下平面规划的形成
基于观展用户体验地图(空间特点)设计团队进行了平面布局。首先在尊重文本真实性的基础之上,以“简述丝路”为例我们先确定了基本的色彩基调,继而推导平面布局图。
将形式设计创意在平面布局详图上以观众的视角进行预演,可视化地呈现观众在各个展示空间节点的观展体验,包括对展览的思考、展示主题的理解、文物展品的陈列方式、交互装置的体验形式以及展示内容的具体分布等,将展示内容中的各项文物展品,依据实际尺寸大小忠实详细地落位于展示空间当中,以达到精准性设计,最终形成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平面布局详图。
在尊重场景理论维度的基础之上,3 个主要维度对场景的判断是远远不够的,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到15 个分维度之间是如何组合排列的,把这个隐喻延伸一下,将这种排列想象成类似于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群”一样,那么展厅中每一个内容和展项就是大小不同的元素,当组合起来后,所呈现出来的板块、篇章即为一个元素群。以这样的观点来看我们的展厅布局,以“简述丝路”为例,进行元素群的拆解。
在“简述丝路”篇章,提取主要元素做核心展项是对场景重点、次重点的梳理过程。从“路的环境”开始,两枚里程简的出现见证了丝路的真实存在,通过一张路网上放置两枚放大的里程简模型、辅助以沙盘中的位置标注,将简牍中一个个的地理位置进行了串联,伴随着这些地理点位的一一呈现,对当时起到中转休息作用的“驿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路的开通”板块,悬泉置被作为重要的展项进行考古现场复原,展示在这一时期,传舍制度如何保障了来往交流。其中墙壁题记的四时月令,直到今天都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生涩复杂的内容在此处进行拆分,以游戏互动的展项来保证青少年以及普通观众的可观性。在互动展项的对面,墙壁题记的复原保证了此处展项设计的合理、真实性,使得展项可以同时兼顾不同观众的认知需求。城障烽燧中,以幻影成像的方式将汉塞烽火的传递过程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四周以分解的方式将汉塞形式和屯田戍边的工具和文物进行展示。我们以文物陈列与多媒体演绎的方式,再现烽火传递的历史场景,将观众对简牍的认知放置于可观可想的场景当中。在路的价值与路的传奇中,提炼“康居王献驼记”和“龟兹公主”两个故事,以小场景复原的辅助形式对简牍中的内容进行释意,并对殊方异物从物品到文化进行了单独小组团的展示,从人与物的辩证中看简牍所记载的丝路历史。
这里所呈现的五个板块即可看作五个元素群,每个元素群中有一个核心元素为支点,这个支点设计的发散思维以简牍所记录的历史为基准,结合适配的多媒体方式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呈现,实现场景搭建中的戏剧性需求,最后实现完整文化元素群的表现,即平面布局详图的最终呈现。
四、场景理论下空间设计的落成
依据平面布局对内容元素进行组合排布后,设计方案的最终空间落位也依此而成。前文所述“文化元素的归纳组合”其实就是不同简牍内容与陈列方式之间的关系。例如前面所提到的“里程简”“四时月令”“汉塞烽火”“东来西往”等具体到人、事、物的简牍内容之上,依据平面布局所形成的最终方案,充分满足了场景搭建的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
居延里程简展项剖析图
康居王使者献驼记展项空间位置图
以居延里程简为例,简牍中记录了长安到坻池的地名及历程,而其中地名晦涩冷僻,“置”的概念也没有在大众中普及,在尊重简牍中所记地名的真实性基础上,尝试将居延里程简进行等比例放大,以装置的形式将其放置于沙盘场景当中,整个沙盘模拟丝绸之路。将里程简记录的几个重要节点进行标记示意,从而使里程简究竟为何简洁明了地传达出来,实现设计过程中对文物理解后的自我表达。场景前的说明严格尊重历史,还原简牍文物的学术释义,并配合以简牍文物的陈列,使学术性和可观性兼备。同理适用于悬泉里程简的要素组合,为了将此处的“地理”元素加强,在两枚简牍组合成的小装置下铺设一张大地图,将丝绸之路的壮阔历史再次呈现。并且与此处重点适配的“里程”概念再次加深,实现视觉记忆的核心观赏点。
与里程简中“置”的观念相呼应,悬泉置是汉代东西交通路线上规格最高的接待机构之一,此处提炼悬泉置遗址做场景复原,马厩、办公区、住宿区等严格遵照悬泉置研究的复原图例与文字进行还原。驿置作为记录丝绸之路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以悬泉置展项为此处核心,配合全息多媒体手段将来往的人、事动态呈现,用故事追溯悬泉置的过往。在进入该场景的最前端,以图文看板的形式呈现悬泉置从发现地点到基本介绍的不同板块,并辅助以悬泉置出土的相关文物,有机地将与“简牍”有关的内容进行融合。此外,在此出土的泥墙题记所记载的四时月令、轺车复原、传食制度相关内容,以遗址为核心展开的律法、交通、规则等一一呈现,使观者在进入到这一场景中,以第一视角清晰洞察“何为置?”“什么是简牍所证实的历史?”保证观者在这里看到的展项与内容呈现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
悬泉置展项示意图
在第二展厅“简述丝路”的五个组团中,每个组团设计核心展项,并对核心展项以分项,例如互动装置、多元展示手法对核心展项进行延伸,搭建故事性的简牍陈列场景,实现一路向西,重走丝路。
展项的布置安排以平面布局的路线为依托,将文本诠释中的每一篇章进行内容元素的组合。通过从文本叙事到互动叙事,场景的搭建从真实性到构想的合法性,再到最后的实现性,种种特点促使主客体身份之间的转化和叙事交流方式的转变,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破译、内化,并合理地转换为可达到叙事传达目的是场景理论视阈下博物馆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
五、总结
场景理论中的文化元素很生动地对各个文化节点进行了元素的剖析,每一个元素都可以被设计者进行视觉的重新编排,而组合出的新的文化元素则成为了重要展项的成立要素。本文以甘肃简牍博物馆的设计方案为例,从场景理论的视角下详细剖析了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三个维度中的设计过程,因为场景理论不仅是设计的指导理论,更是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以此为视角探讨城市各个场景的功能及其对城市的发展作用,有利于推动设计的视角不再只是设计师的独舞,更能将设计融入博物馆与城市的永续发展和更新当中。未来,博物馆将在城市的不断发展更新中永葆活力,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驱动博物馆受众面的进一步扩大,成为真正为人所需、为人所利的文化引力场。
注释
[1]倪跃达.场景理论视角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重构[M].领导科学论坛,2022(10):15.
[2][加]丹尼尔·亚伦·西尔,[美]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吴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23.
[3][英]杰克·洛曼,[澳]凯瑟琳·古德诺.博物馆设计:故事、语调及其他[M].陆建松,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2.
[4]陆建松.博物馆展示需要更新和突破的几个理念[J].东南文化,201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