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
2023-07-27李振楠
李振楠
(信阳农林学院 规划与设计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020年11月,教育部在全国会议上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展开对我国文科课程建设的全新部署。会议指出,新文科的建设对现有高等教育工作学科体系调整、把控学科建设主流方向、构建一流大学体系、培养时代紧缺型人才意义重大。《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持续推动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构建出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专业人才。
艺术学是八大文科门类之一,艺术设计隶属于艺术学大类,主要包含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方向。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概念大多来自西方,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往往表现出对西方学术体系的依赖,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逐渐反映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自主研究上的不足。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和贯彻OBE教学理念的思路下,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已不能培养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造成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社会需求的脱节,新时代、新使命要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必须加快创新发展。
面对新文科建设的时代命题,信阳农林学院艺术设计教学团队应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振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地方需求,以创新、就业为导向,改革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制定适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急需人才。同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适应性方案。
1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为社会形态的转变产生了较大影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创新为主导的数字化时代,新技术与新思想正在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而一切发展的前提是教育形态的变革。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四新”建设中“新文科”建设的分支,正在经历从设计技术到理念、从功能到情感、从个体向整体的系统化转变。很多高校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但总的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课程训练与当前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设计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学院派”设计风格,很难投放市场。第二,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内容广泛,许多院校为了培养通识人才进行批量化、形式化输出教学,缺乏对学生专业兴趣的挖掘与重点培养,没有制定个性化专业培养方案:这是导致当代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第三,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及传统教学内容的统一化输出,现阶段毕业生已经普遍出现专业素养与能力不足、人才特色不突出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如生产线上的成品一般,向社会大量输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学生个人特长不能彰显。第四,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案是建立在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基础上,考察学生对于设计相关基本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并未准确对接社会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考核方法的落后,无法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因此,地方院校在面对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的教学现状下,以“项目式教学”和“学做创”等先进教学理论为指导,在实际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以工作室为基础教学单元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形式。
2 建立艺术设计专业“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由两部分、七个模块组成。第一部分由公共基础、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系统化技能建设四个模块组成,属于“T”字型里层层递进的“|”笔画,涵盖基础设计能力与设计美学的培养,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循序渐进的层级搭建支撑着整个艺术设计教育平台。第二部分由设计能力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拓展三大模块组成,通过建立不同的教学工作室,让大三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进入到不同的工作室体制,有针对性地学习不同方向的理论课程。由三模块构成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则是从项目式教学到设计方案的实际应用与生产,属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走向市场的最后一环,由于其属于并列关系,因此在“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属于上方笔画的“—”。这种学习不断深入、课程难度渐次递升的过程,共同构成了以工作室为基础的艺术设计“T”形教学体系(图1)。
图1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T”形教学体系
3 “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
艺术设计专业“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整个实施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第一步,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基本认知与能力水平,提升学生美学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第二步,艺术设计专业系统化技能建设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着力构建学生艺术理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掌握艺术设计常用的方法与工艺流程,为后期综合性设计训练奠定设计理论与实践基础;第三步,设计能力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拓展模块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此阶段教学设置依据不同的设计工作室,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或协作完成实际设计项目的能力。通过三个步骤的教学,学生从基本设计能力的培养到设计方法的熟练掌握,而后进入不同的工作室平台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学习实践,实现“学做创”一体化。
3.1 将课程模块化
依照教学计划,将大学期间的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系统化技能建设、设计能力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拓展七大模块。
公共基础和基本技能模块主要放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包括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里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设计概论、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计算机基础、中外设计史及构成设计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美学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
专业基础和系统化技能建设模块主要针对大二年级学生,开设有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概论、设计材料与工艺、摄影基础、设计美学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基本能力,让学生熟悉设计材料及基本工艺流程,为项目式教学中的综合设计实践提供能力基础。
设计能力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拓展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不同于前四个模块层层递进的上升关系,此阶段已经进入T型教育改革的并列训练模块,主要针对大学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课程教学,主要开设系统设计、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等内容,着重培养学生从项目立项、实地调研、设计提案到完善修改、工艺制作、市场推广,直至完成整个项目的综合能力。
3.2 设立工作室
在完成前四模块的基础学习之后,学生已大致对专业及自己的学习兴趣有了一定了解,在设计能力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拓展训练模块中,可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设计方向,进入独立的工作室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学习。
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基于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先后在校内建立了豫南民居工作室、乡村营造工作室、大别山红色文创工作室、美丽乡村研究院、家具设计工作室、交互设计工作室及实验实训室30个,并在省内外建设实习实训基地35个。与地方、行业、企业单位共同搭建协同育人平台,运用“项目式教学”推动工作室平台教学的顺利实施。
在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方式的同时,大力推行“专业课程项目化、专业实践实战化、学生作品产品化”的“三化”实践教学,并把其作为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关键,实现“学做创”一体化的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上的“高、精、尖”,明确其就业方向定位。
3.3 完善工作室教学管理制度
各工作室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资源优势,重新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严格落实教务处规定的学分学时要求,并上报教务处审核后,先小范围试行,经专家反馈、改进之后,再上报执行。同时,建立以工作室为基础单元的交叉学习学分获取政策,学生在完成本工作室的工作任务获得基本学分以后,还需全方位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进入其他工作室进行学习交流,达到一定的选修学分后方能完成学业。此种工作室之间互相交叉的教育平台设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进行不同学科领域的探索,拓宽学生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多元化发展与设计素养的提升。
3.4 改变课程考核的重点与方法
改革大三学生进入不同工作室后的考核体制。依托各工作室平台的横向课题、竞赛项目、服务地方项目等提炼契合课程教学内容的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社会需求,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修编课程考核方案,引导学生“真题真做”,在实践中掌握设计技术与方法。重点考核学生对于设计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邀请企业和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学生能力考核过程,助力学生“学有专攻”,便于学生专业迁移能力的形成。
3.5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教师依照各工作室培养方案,充分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学期结束后,一方面,教师依据项目、著作、论文完成情况及课程课时量进行自评;另一方面,由校内外专家共同参与教师考核,提出教学中的不足,经反馈、改进,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设计工作室应以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四创”能力为评价核心。学生在进入工作室学习以后,不仅要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还需参加各种国家级、省市级设计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实践,从实践竞赛中获取学分,由企业和导师共同参与学生学习成效评价。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切实提高了产业综合能力。
4 改革成效
近年来,我国许多知名院校在积极实施和探索工作室制度,如广州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等。在这种大环境下,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T”型工作室教学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由通识教育逐步向方向性、精准性教育过度,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1 切实培养了专业特色人才
依托设计工作室建立的“T”型教学模式,调整了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向,打破传统单一批量化输出的人才培养定势,依据学生兴趣特长进行个性化培养,加强培育了学生某一领域的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就业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一千余名受益毕业生受到就业单位的高度认可和好评,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4.2 提高了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在工作室“T”型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各工作室有明确的专业主攻方向和风格特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理论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与校企联合,因而,结合工作实际和社会需求的研究立项增多,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