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茶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3-07-27卫艺炜夏雨于莹莹郭桂义
卫艺炜,夏雨,于莹莹,郭桂义,2*
(1.信阳农林学院 茶学院/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南 信阳 464000 ;2.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河南 信阳 464000)
信阳毛尖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感官品质独特,内含物质丰富,素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美誉。截止到2023年初,信阳市茶园面积已经达到216万亩,总产值达到150亿元,茶产业相关从业人员120余万人,茶产业成为信阳革命老区人民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是增强信阳市农业整体实力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信阳毛尖茶的相关研究增多,文献数量增加,受多方因素影响,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有较大差异,例如对信阳毛尖化学成分分析及其与品质的关系研究较多[1]。信阳毛尖茶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健康饮料,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2],为推动信阳地区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协调发展,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出发,将信阳毛尖茶在工程科技、农业学科、经济学科、哲学与人文学科、医药卫生科技和基础科学等方向上的现有研究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信阳毛尖茶及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文献是记载研究历程、反映研究水平与进展的重要载体。文献的篇名、发表的时间、机构、地区、以及所属期刊、所属国家、语言等等都是文献本身所体现的外部特征。凭借以上的外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掌握文献之间的密切的结构关系,从而获取关键的信息以及研究规律[3]。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文献源,在数据库检索入口选择“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输入检索词为“信阳毛尖”,时间跨度不限,检索时间为2021年5月1日。检索成功后以及剔除无关数据,并将有关信阳毛尖茶文献导出,导出文献格式自定义全选获取作者、机构、发表时间、地区等信息。将检索结果导入到Excel软件,剔除重复数据,运用Excel电子表格、Citespace和知网提供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从而得出目前我国信阳毛尖研究的现状、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
2 结果与分析
2.1 信阳毛尖茶文献年代分布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共检索到有关信阳毛尖茶研究的文献490篇。文献情况如下:2021年数据截止到搜索日期,未完全上传到知网数据库,仅有8篇,2020-2016年共有136篇,2015-2011年共有123篇,2010-2006年共有122篇,2005-2001年共有53篇,2000-1996年共有18篇,1995-1991年共有12篇,1990-1985年共有9篇文献,1982-1978年共有8篇文献,1976年仅有1篇,其余为空白年份,具体数据如下(图1)。
图1 文献篇目年代分布图
文献的发表量与年代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某一时期文献数量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4]。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国内首次出现信阳毛尖茶文献是在1976年,此后直到2002年,年发文量在1~5篇之间波动。自2003年开始,信阳市茶叶协会成功注册“信阳毛尖”商标,信阳毛尖茶研究工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文献发表数量与日俱增。考虑到2021年文献还未上传到数据库,可以将信阳毛尖茶研究文献分为2个时间段:1976-2002年,这一阶段,受历史背景影响,信阳毛尖茶研究比较零散,研究处于较低水平;2003-2020年可视为快速发展期。
2.2 主要文献源及学科分布
2.2.1 主要文献源 经过分析发现,我国刊载信阳毛尖茶文献的期刊数量较多,类型多样。1976年至今的文献分别刊载在225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文2.17篇,高等学院学报、地方杂志、国家期刊等都有刊载,这表示信阳毛尖茶研究的情报源较为广泛,其研究占有一定地位。发表信阳毛尖茶文献数量相对较多的期刊有10种,总文献量153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31.22 %。这10种文献按刊载信阳毛尖茶文献量递减顺序排列见表1。根据布拉福德定律的区域分析方法,这些期刊可作为信阳毛尖茶研究文献的主要信息源,信阳毛尖茶研究者应当重点关注这些刊物[5]。
表1 1976年至今刊载信阳毛尖茶文献的主要期刊
表2 信阳毛尖茶研究文献作者单位地域
期刊是文献的载体,期刊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文献的研究水平。对上面10种期刊进行研究发现,刊载信阳毛尖茶文献的核心期刊只有3种:《河南农业科学》《食品科技》《食品科学》,刊载文献39篇,占文献总量的8%。核心期刊代表一个学科的最高研究水平或最新成果,这说明我国对信阳毛尖茶的研究还未达到较高水平。
2.2.2 期刊所属学科分布 将刊载研究信阳毛尖茶文献的期刊,在CNKI数据库中进行学科分类。其中工程科技I辑260篇,农业科技222篇,经济与管理科学175篇,哲学与人文科学12篇,医药卫生科技5篇,基础科学5篇。刊载信阳毛尖茶文献的期刊学科分布呈多元化,但主要集中在工程科技与农业学科这两个方向的期刊上,在哲学与人文科学、医药卫生和基础科学上刊载的篇目较少,说明信阳毛尖茶在我国农业与经济方面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哲学与人文科学、医药卫生和基础科学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2.3 文献源作者单位地域及类型
2.3.1 核心作者 核心作者是信阳毛尖茶研究领域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其研究水平和思想观点对信阳毛尖茶领域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从发文量来评价核心作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核心作者以普赖斯定律来确定[6],如式(1)所示。
(1)
式中M为统计时段内核心作者至少发表的论文数;nmax是统计时段内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发表的论文数。
对检索到的文献作者进行统计,490篇文献按第一作者(有23篇文献无第一责任人,不在统计之列)共有309人,时段内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是信阳农林学院的郭桂义,共有41篇。代入公式得M = 4.79,按照取整原则,即发表5篇或5篇以上的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所以信阳毛尖茶文献核心作者共有9人,占总人数的2.2%。这9位核心作者分别是郭桂义(41篇)、陈义(12篇)、王广铭(10篇)、张红梅(8篇)、金开美(7篇)、孙慕芳(6篇)、尹鹏(6篇)、吕立哲(6篇)、任健(5篇),共发表文献109篇,占总文献量的22.24%。分析表明,目前信阳毛尖茶领域尚未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群。
2.3.2 作者单位及类型 作者单位是作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平台,对作者研究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只统计第一作者),有助于发现信阳毛尖茶研究领域的主要机构和团队力量的分布规律[7]。信阳毛尖茶研究文献作者单位来源广泛,共有192家。按文献量从高到低前四的分别是信阳农林学院(115篇)、信阳市农业科学院(26篇)、信阳师范学院(19篇)、河南农业大学(18篇),所占比例分别为23.47%、5.3%、3.88%、3.67%。在上述这些机构中,信阳农林学院有郭桂义、陈义、王广铭、孙慕芳、尹鹏5位核心作者,信阳市农业科学院有金开美、吕立哲2位核心作者,张红梅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可见核心作者人数与单位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
从信阳毛尖茶研究者单位类型来看(9篇文献无作者单位),高校320篇,科研事业单位74篇,报纸杂志社44篇,管理部门33篇,企业10篇。分析表明,高等院校和科研事业单位是从事信阳毛尖茶研究的两类主要机构,是信阳毛尖茶研究的核心和中坚力量。高校一直都是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在信阳毛尖茶的前沿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多元的科学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队、丰富的研究资源,使得高校在信阳毛尖茶研究中具备独特的竞争力。另外,信阳毛尖茶作为河南省地理标志产品,茶产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有关信阳毛尖茶的研究受到政府重视,所以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在信阳毛尖茶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低;报纸杂志社对信阳毛尖茶也比较关注,刊登发表过较多相关新闻报道,但相比于高校,严谨程度与时效性还有待加强;茶叶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重点大多放在信阳毛尖茶的销售和品牌文化推广上,深入研究方面的投入较少。
2.3.3 作者单位所处地域 对研究文献的第一作者单位所在省份进行统计,能够反映出学科主题发展的地区范围,以及不同地区存在的研究差异。由表 2的数据和资料说明,我国有18省、3个自治区和4个直辖市对信阳毛尖茶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我国信阳毛尖茶研究存在地域差异,发文量最高的是河南,占总发文量的71.22%。河南省是信阳毛尖茶的主产区,研究条件便利,所以河南省发表文献量最多。北京市的发文量位居第二,占发文总量的9.2%,这可能是由于从事研究的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及行政单位集中于此的原因。湖南省的文献大部分来自湖南农业大学。山东、上海、云南、陕西这些地区的研究者对信阳毛尖茶研究较少,发文量都只占0.2%。青岛大学、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都发表了一篇关于信阳毛尖茶的论文,上海有一篇与信阳毛尖茶相关的报道。
针对我国各地区信阳毛尖茶研究存在着差异的现象,应注意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信阳毛尖茶科研与生产的全面发展[8]。
2.4 关键词词频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的精髓,高度凝练概括了论文的主题,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信阳毛尖茶文献研究的热点和趋势[9]。统计数据表明,关键词出现最多的前12名,共重复出现589次,主要关键词如下(图2)。其中“信阳毛尖”“信阳毛尖茶”分别出现209次、116次,未列入图中。由图可知,品质、化学成分、加工、茶产业、茶文化等都是信阳毛尖茶研究的热点。
分析关键词的分布时间,可以看出信阳毛尖茶的研究趋势。从图3可知,1976-1989年关键词主要围绕信阳茶,较为单一,研究水平较低;1990年首次出现“茶多酚”,其后直到现在,化学成分都是信阳毛尖茶研究的热点。2003年,信阳市茶叶协会成功注册“信阳毛尖”商标,受此影响,2004年以后,信阳毛尖茶产业发展也逐渐成为热点。从2007年开始,信阳茶文化、品种等词陆续开始出现,但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并不高。
图3 关键词时间分布
2.5 文献内容
对信阳毛尖茶研究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表3),关于信阳毛尖茶理化性质分析的文献有175篇,占论文总数的35.71%,排名第一。对这些研究信阳毛尖茶理化性质方面的文献进行详细分析,发现其重点在于化学成分与毛尖品质的关系、化学成分测定及提取、不同条件下信阳毛尖茶化学成分等,这些研究为制定规范化炒茶技术标准,提高信阳毛尖茶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10]。
表3 文献内容归纳统计
对信阳毛尖茶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的文献有168篇,占论文总数的34.29%,位居第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信阳毛尖茶产业是河南的一大名片,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是信阳市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支柱产业。为促进信阳毛尖茶产业进一步发展,对信阳毛尖茶的品牌保护、产业现状及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研究大行其道。
信阳毛尖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茶叶理化分析和经济领域方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以下方面:信阳茶历史悠久,自唐朝时期,信阳已成为著名的“淮南茶区”。北宋时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经过长时间发展,信阳毛尖茶的茶树品种、制作工艺、茶具茶艺等方面基本已经定型,可供研究的范围有限,参考近年来我国茶产业文献分析中设计智慧化发展的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11]。
茶文化也是信阳毛尖茶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出现,不仅使得茶从单一的自然属性逐渐蕴涵了现在的社会属性,更提升了茶叶的商品附加值。当前我国信阳毛尖茶文化的存在形式主要集中在茶艺探讨、茶史发掘、文化传播、茶旅融合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茶叶科学研究的发展。但信阳茶文化总体氛围不够活跃,信阳茶歌舞戏曲、文学创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茶叶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也对信阳毛尖茶的生产加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此同时,为提高信阳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政府也越来越重视茶叶安全性、清洁化和连续化生产。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保障信阳毛尖茶的生产,我国在信阳毛尖茶生产工艺和加工机械方面投入的研究力度应有所提升。
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信阳毛尖茶在遗传育种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仅有31篇,占比6.32%。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信阳茶树栽种历史悠久,茶树引种较多,有关信阳毛尖茶的茶树品种已相当成熟,对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更多是进行良种推广、无性系茶园建设等。
3 结语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CNKI为数据源,基于目前已经发表的文献,围绕“信阳毛尖”这个特定的主题,对信阳毛尖茶发文量、来源、关键词、作者、机构和文献内容等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经过筛选,信阳毛尖茶文献共有490篇,分别刊载在225种期刊上,情报源较为广泛,其研究占有一定地位和水平。
(2)信阳毛尖茶文献首次出现是在1976年,在2003年后信阳毛尖茶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其重点在茶叶理化性质和茶叶市场经济两方面。信阳毛尖茶在茶叶遗传育种、茶文化传播、茶叶生产、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有待加强。
(3)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信阳毛尖茶都有研究,高校和科研事业单位是研究信阳毛尖的重要力量;但其研究单位主要集中在河南省,有明显的局域性和地域性。针对这种现象,应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信阳毛尖茶全面发展。
(4)郭桂义、陈义、王广铭等9人都是信阳毛尖茶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作者人数与单位科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成正比;但目前信阳毛尖茶研究领域尚未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