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2023-12-23王少杰董园飞许华瑾
王少杰,董园飞,许华瑾
(1.信阳农林学院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2.信阳农林学院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3.信阳农林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等农林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农林院校、尤其是农林类专业的学生往往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背景下,提升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了解决就业难题、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高校教学观念的新的路径。同时,其也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结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经验,在探讨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难题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展开了探讨。
1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概述
1.1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比较匮乏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关注重点转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农林类高校新的教育方向。在我国的高等农林院校当中,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缺乏相对应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笔者基于本校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只有不足30%的大学生基本掌握了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
1.2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技能水平较低
一方面,由于比较缺乏创新创业知识,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更多依赖于专业技能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指导创新创业实践。另一方面,笔者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分析,发现农林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偏向于去往企事业单位工作,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在毕业后直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更多体现在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上,一旦让他们投入实践,就有不少大学生无法迎难而上,不愿真正付诸实践。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行业和地区相对集中
一方面,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时,大多会针对农林类产品展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局限,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更多集中于一些技术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对于高等农林院校掌握优势的农林类技术行业鲜有涉及,在用先进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方面也相对滞后,无法推动先进理论快速转化为实践,因而也无法帮助高等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形成良好的循环。同时,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傍身,这些相对低端的创新创业项目也呈现出了竞争力比较低、可替代性比较强的特点,很容易被市场淘汰,面临失败的境地。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更偏向于前往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地区相对集中。这是因为大城市能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市场、丰富的信息和完善的设施。但是大城市往往又缺乏与农林类创新创业项目对接的渠道,导致学生更不愿意将创业的目标放在农林类实用技术上,再加上资金和经验的缺乏,导致创新创业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降低。
2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主动性不强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更好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首先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笔者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时不会选择创业,一部分学生会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当成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一个副业,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就业情况不好而被动地开展创业活动。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目前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去,创新创业活动往往只集中于校园内部的竞赛和社团活动中,无法真正在实践中开展,这也影响了高等农林院校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无法在实践中推动大学生整体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大学生不愿意主动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往往还由于他们缺乏自信心[1]。众所周知,创新创业活动一般都面临较大的风险,对于大学生来说,经验的匮乏、资金的不足都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一旦创业面临失败或遭遇挫折,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往往不能从容面对。
2.2 高校创新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
一是创新创业教师指导力度不够。高等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师通常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一般为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校外导师则往往是企业高管、知名校友等。目前,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存在衔接不紧密的现象,他们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是未能形成合力。校内导师通常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整体情况和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把握,但是由于他们往往都是从毕业开始便留校任教,缺乏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通常只能进行理论上的指导,授课内容也相对局限,无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校外导师虽然拥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但是他们与学生接触很少,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能通过讲座或者课程实训展开,这些形式虽然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且无法持续性跟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进程,导致校外导师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无法具备针对性,也没有办法立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情况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二是高校配套创新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2]。目前,很多高等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局限于相关的比赛,对于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还不重视。还有一些高校虽然建设了创业孵化园,但是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结构上都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三是高校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合力不足。目前在高校中,创新创业活动和教学往往都是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的,导致学校各个部门对于创新创业工作的执行力度和配合度不够。行政部门对创新创业政策不了解、学院专任教师通常是为了个人业绩才推进创新创业活动等现象层出不穷,学生寻找创新创业指导无门,最终也会打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积极性。
2.3 部分家庭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结合目前农林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专业课程成绩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这导致很多家长依然将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无法得到很多家庭和家长的重视。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由于家长不具备创新创业知识,因而往往也不会询问家长的意见。当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时,家长又往往会要求他们寻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这种情况导致大学生与家庭之间存在沟通不足的困境,即使具备了创新创业意识,在得不到来自家庭的精神和资金的支持时,很多大学生也无法长期维持创新创业热情,最终放弃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3]。
3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3.1 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
首先,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需要更好地认识当前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创新创业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加快转变个人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创新创业部门和创新创业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他们主动接收更多创新创业消息。其次,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高等农林院校可以通过增大学业考核中创新创业实践学分所占的比例等方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导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培养创新创业知识和能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通过不同途径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如邀请创业毕业生开展讲座、在课堂实践环节开展创新创业模拟活动等[4]。再次,高等农林院校还可以加大对创新创业模拟活动的支持力度。比如,可以扶持创新创业社团发展,通过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更多创新创业模拟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维持良好的心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最终在面对创业困难和逆境时能发挥出个人的潜力和实力。
3.2 高校提供创新创业政策保障
首先,高等农林院校应持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结合高校发展实际,需要对校内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负责创业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进行调研,了解高校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然后结合实际准备更加适合高等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学材料。二是负责创业教学的教师需要具备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三是负责创业实践的指导教师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其次,完善创新创业活动配套设施建设。其中包括发布支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发展的文件、建设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高等农林院校更应该立足专业优势,大力发展与农林类相关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推动大学生扩大创新创业范围,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水平,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完备的创新创业支持。再次,推动校内形成创新创业工作合力,让创新创业活动不再仅仅是创新创业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举全校之力来共同完成的重点工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创新创业的奖励,如提升其在教师职称评聘中的量化分数,激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热情;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宣传,提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积极性。
3.5 引导家庭支持学生创新创业
一方面,高等农林院校可以通过课程建设和学分设置,加大创新创业课程在大学生学业中的重要程度,从而引导家庭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帮助家长改变自己传统的就业观念,在重视学生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5]。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辅导员队伍,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一旦辅导员了解到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愿,就可以在征求学生同意的基础上,通过辅导员及创新创业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庭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最坚实的支持力量。
4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等农林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想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高等农林院校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高等农林院校应着眼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新创业配套设施、推动校内形成创新创业工作合力,并引导家庭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最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将高校先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