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的构建

2023-07-27胡波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双减新课标

胡波

【关键词】新课标;“双减”改革;生活化课堂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课程的育人功能,倡导情境化教学,突出问题教学,注重“做中学”“用中学”.然而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较为严重,教育的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得以根本解决,严重对冲了教育改革发展成果.2021年7月2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简称“双减”政策,并于2021年9月1日开始实施.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长身体的时候,若学习负担过大,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落实“双减”政策,不仅能够保护学生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途径就是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平时教学过程中要紧密围绕新课标,认真研读教材,在教学源头处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且能促进学生通过深度学习提高学科能力.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师在基于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提出有效的策略.

1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构建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物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一板一眼地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传输,这种方式很难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若教学过程中涉及比較抽象的物理概念或是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的物理现象时,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无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物理本质,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对物理学科失去学习兴趣,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规律,提升学科素养,形成学科关键能力,那么教师首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时进行改善和创新.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为学生设计教学流程.学生对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更直观地去体会初中物理知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物理知识体系,形成物理观念,不断提升物理综合素养[1].

2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构建的策略

2.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生活化

“新课标”突出科学探究,注重将生活实际联系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既是课程标准要求又是学习方法,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构建知识.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让学生具备深入体验的基础,为了提升“科学探究”的实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备课的时候,就按照课堂教学内容来寻找相关的生活化资料,并且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物理情境中通过体验顺利建构物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方式下减轻学习的负担[2].

例如 在讲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三节“力与运动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先复习一下:什么是平衡状态? 什么是平衡力? 什么是二力平衡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有哪些? 教师在课前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充好气的气球、空饮料瓶、海绵等生活中常见物体,并在上课的时候先通过视频呈现一些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的相关生活现象.教师让学生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气球,再让学生用力挤压气球后,观察到气球变扁了,说明气球受到了力的作用,也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再通过不同物体进行体验,进而得到一种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可以看物体是否发生形变.然后教师再让学生体验:将气球静置在桌上,然后用嘴对气球吹气,观察气球运动状态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通过大量实验现象的不完全归纳得出结论,这样既容易理解,掌握得也牢固.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捏一捏空饮料瓶,观察饮料瓶的形变;或将空饮料瓶横放,用手推一推,观察饮料瓶由静止变为运动,再由运动变为静止的过程;或在饮料瓶运动的方向上,用手轻轻一挡,观察饮料瓶由运动变为静止的过程.总之通过大量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理解,力不但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最后让学生尝试利用这些通过生活化情境的体验而获得的结论去分析火箭升空、动车启动、足球运动员射门等物理问题,通过这些实例分析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3].

2.2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

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能力.生活化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活化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当中,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物理学科学习能力,师生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物理课堂.教师还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知识进行关联,并且将在物理课堂当中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下释放学习的压力,提高学习的兴趣[4].

例如 在讲解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光的色彩 颜色”的时候,教师在讲课前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在上课之前为每组学生准备好一些学习教具:三棱镜、平面镜、白光手电筒、红色、绿色、蓝色的玻璃纸、放大镜等.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漆黑的夜晚同学们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同学们怎样才能看见周围物体呢? 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进入学习.然后教师再将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教学中:生活中还有哪些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请学生先回想然后再阅读教材,了解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并知道光源的分类.教师再问学生:太阳本身发出的光是白光,可是雨过天晴的时候,太阳发出的白光照在空气中的小水滴上,为什么会出现七色彩虹? 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用三棱镜代替小水滴,让太阳光照射三棱镜,看看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并且观察白色的墙壁上是否会出现彩虹.如果室外有太阳光,学生可以用镜子将光反射到三棱镜上;如果室外没有太阳光,学生也可以利用投影仪射出的白光进行实验.通过以上的体验.学生知道白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多种色光,也就说明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教师引导学生:能否利用手里的器材得到一种颜色的光? 教师让学生将各色玻璃纸遮在白光手电筒前,打开手电筒将光射向白屏,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发现要想得到某种色光,只要让白光透过哪个颜色的玻璃纸,从而就能得到对应的色光,这说明像玻璃纸这类的透明物体只能通过与自身颜色相同的色光.教师再让学生用获得的单色光去照射课本上的鹦鹉,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揭开了色光的混合和物体的颜色之谜.本节课教师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还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问题串的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必备能力.

2.3 初中物理课后学习的生活化

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在物理家庭作业中融入生活化教学,让生活化的课后物理实验作业来代替部分课后练习题,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和学习质量能力[5].

例如 在讲解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的时候,教师在讲完这节课之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融入进去.让学生回家后联系课堂所学知识,进一步认识一下家用电器(电视、电熨斗、电脑、空调),找一找家中有哪些常见电源并从能量转化角度进行分析(如干电池、纽扣电池、手机电池、太阳能电池、插座等).观察家用手电筒:(1)按下手电筒的开关按钮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2)打开后盖观察电池是怎样安装的? 后盖与电池怎样连接的? (3)观察手电筒的完整电路是怎样的?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当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以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3 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初中物理教学过程涉及模型建构过程,教师想法不能完全代替学生想法,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新课标落地及“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想更好地构建初中物理生活化课堂,要关注三个方面:在引入新课时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化的物理情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物理规律和生活现象关联起来,在课后作业环节要尽可能让学生利用生活化的“器材”进行再体验.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情境化设计,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开放性和探究性,这些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总之,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而要实现“立德树人”,就要贯彻素养发展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的前、中、后都融入生活化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规律.学生学习过程就是研究过程,教师要通过构建生活化真实的情境,以问题为纽带,体验过程与方法,在质疑评价中推进学生认知的深入和发展.

猜你喜欢

生活化课堂双减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研究
立足生活,有效改善高中政治教学
打造英语生活化课堂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