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期微型消防站建设管理模式
2023-07-27陈仁文
陈仁文
摘要:通过介绍微型消防站的建设背景、现实状况,深入分析当前微型消防站建设运行存在的问题短板,同时结合当前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性微型消防站建设发展经验做法,提出微型消防站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化消防工作成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型消防站;消防管理;火灾防控
1 微型消防站建设背景及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大量高层建筑、商业综合体、大型地下建筑、厂房仓库等纷纷涌现,但与之配套的城市公共安全服务能力水平未能及时跟进,消防安全管理作为城市公共安全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也存在着较大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2015年原公安部消防局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全面建设“微型消防站”的概念和要求,明确要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以及村(社区)要以救早、灭小和“三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依托单位志愿消防队伍和社区群防群治队伍组建微型消防站。微型消防站作为社会化消防工作的一种创新形式,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對辖区场所情况高度的熟悉掌握,能够第一时间做出响应,处置灾情,为扑救初起火灾以及其他灾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是城市应急救援力量的有益补充。短短几年时间,微型消防站建设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探索创新之路,已成为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运行中,由于各类客观因素的限制,微型消防站在队站建设和队伍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瓶颈[1]。
1.1 人员队伍不稳定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建成投入的微型消防站点位置多数较为分散,且多处于闹市区域和老旧城区,队员多数以社区工作人员、物业门卫、保安队员以及消防志愿者等兼职为主,年龄、技能、社会阅历相差很大,人员合约期短、流动性大,无法长期固定,必然导致技术骨干的流失,出现有岗无人的情况,无法实现24h值班备勤。加之微型站人员的执勤备战和工作开展的监督缺失,管理措施手段缺乏,难以有效发挥其核心关键作用。
1.2 能力素质不匹配
现阶段的灭火救援任务对微型消防站的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践中兼职的微型消防站队员因身份、年龄、岗位等客观原因限制导致综合业务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素质良莠不齐,难以与自身岗位有效匹配。日常训练、宣传教育、隐患排查等工作任务更是无法良好开展,多数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1.3 配套保障不健全
当前,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形式为主的政府专职消防队伍事业发展滞后。而各单位出于成本考虑,多数微型消防站队员大多为兼职,极少聘用专职队员。这与专业性强、责任重大的消防工作属性是不相匹配的。这些队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兼顾微型消防站工作,却往往缺少一定的补助或奖励,工作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同时因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撑,若在应急救援工作中出现受伤、致残或死亡等意外情况,将给自身权益造成极大伤害。
2 区域性微型消防站相关经验做法
杭州市上城区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是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优势得天独厚。截至2021年11月,全区面积122km2,下辖14个街道,199个社区,常住人口132万,其中户籍人口84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区域内经济高速发展,人员流动频繁,呈现出租房屋多、合用场所多、市场商场多、高层建筑多的现状,随之消防安全风险隐患同步剧增,消防安全管理压力巨大。为进一步加强和提升辖区火灾防控和有效处置初期火灾的能力,该区在前期微型消防站建设基础上,立足辖区实际,紧盯问题短板,出台各项举措,全面提档升级,全力探索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建设模式。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上城区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建设标准(试行)》《上城区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日常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试行)》,按照“五个标准化”建设要求,在全区14个街道设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为双主任的应急消防管理委员会,组建应急消防管理站,以落实“135快速反应圈”为抓手,全力推进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持续做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为新时期微型消防站建设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参考路径,现将相关经验做法介绍如下:
2.1 明确标准,立体化保障建设
一是统一建设标准。在保持原有社区微型消防站的基础上,全区提档升级16个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因地制宜设置值班室、装备器材室等,站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受理调度系统,配备柴油微型消防车、电动巡逻车、公网对讲机,配齐消防头盔、水带、水枪等器材。每站配备队员不少于8人,并确定1名站长、1~2名副站长,站长由街道专职消防员担任,其他队员从街道兼职消防员、综治人员、外聘特保、网格员等进行整合,实行24h常态化执勤值守制度。执勤期间在站值班执勤人数不少于3人,其中含1名站长或副站长,着统一服装,随身佩戴统一标识。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属地政府连续两年将微型消防救援站改造提升纳入民生实事项目,投入1054万元打造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明确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建设管理的责任主体,全面负责辖区内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的建设和经费保障工作,专职人员经费和消防站年度正常运行维护经费纳入每年街道支出基数。对培训合格、登记在册的微型消防救援站队员必须办理人身意外伤害险。同时,各街道因地制宜制订奖励机制,对出警量大、日常作用发挥明显的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给予一定器材损耗补助和队员物质奖励,提高工作积极性。
三是搭建调度平台。通过联网式感烟探测器、应答器、现场报警装置等物联网设备,搭建智慧消防平台,建立智能高效的联动处置和指挥调度程序,实时发现火情,实时一键调派。通过采集全区室外消火栓分布、水压监测、队站分布、队站值班情况等基础信息数据,绘制社区消防站区域联防片区图,建立消防数据共享平台,通过落实区 域消防站值班室远程监控设备及车辆定位系统,实时对区域消防站值班、联动出警情况进行远程监控督查。发生火情时,通过119指挥调度平台,对全区微型消防站进行统一调度,做到一点响应,多点出动。
2.2 立足实际,全方位发挥实效
一是巡查精细化。根据乡镇(街道)和区消防救援大队的统一安排,开展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巡查,制订完备的日常防火检查巡查、火灾隐患督改制度,逐一明确防火检查巡查的内容、频次和火灾隐患督改的程序。通过智慧消防平台生成并推送出租房、高层建筑、沿街商铺等检查任务,微型消防救援站队员按照“小程序扫码—现场拍照—填写信息—签字确认”的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同步对辖区内单位进行“三色”管理。其中红色、黄色单位的受检推送频次将被自动提高。对发现的问题,由队员进行提醒,督促整改消除,不能立即整改的,及时报告乡 镇(街道),由乡镇(街道)启动隐患督改程序。2021年以来,全区微型消防救援站共开展巡查800余次,检查单位2600余家,发现隐患3600余处, 责令改正1450余家。
二是救援实战化。24h实行最小行动单元执勤制度,每个最小行动单元由3名一致行动的执勤人员组成。人员外出公差后无法保证一个最小行动单元在岗执勤的,则最小行动单元应一同外出行动,并携带出警全套灭火救援器材装备和执勤车辆。除辖区消防救援大队调派出动外,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人员外出公差不得离开执勤辖区,外出公差前应提前向区消防救援大队报备。24h落实火灾联动处置响应程序,通过指令进行警情接收、反馈与调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迅速启动快速反应机制。2021年以来,全区微型消防救援站保持24h不间断执勤,共接警出动30000余次,出警率100%,接警10min内到场参与处置率达98%。切实做到了“救早灭小”。
三是宣传常态化。制订完善教育培训和消防宣传制度,结合日常防火检查巡查、动态巡逻等工作,开展经常性消防宣传和针对性消防宣传,组织群众居民、单位员工等进行疏散逃生演练、消防教育培训,向群众普及安全知识。在微型消防救援站建立集火灾预防、消防教育、逃生体验等功能于一身的消防实践基地,让广大群众能够系统直观地学习逃生知识,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消防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2.3 完善机制,多角度规范管理
一是制度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機制,所有区域性微型消防救援站统一设置明显标志,张贴规定标牌,设置营房和队伍标志,并由区消防救援大队统一编号登记相关信息,日常由市消防指挥中心、区消防救援大队和街道应急消防管理站负责调度工作和业务指导。明确消防站站长、消防员、值班员等3类人员职责,制定“天、周、月、季度”宣传、巡防、训练计划,明确值班在岗、接警响应、处置配合、巡查检查、巡逻宣传、熟悉演练、培训比武、信息报送、装备保养、安全防事故等十大管理制度,运用车载视频、GPS运行轨迹,实时掌握微型消防救援站响应速度、出警及到场处置等关键数据,作为督促微型消防救援站履职、提升能力的重要抓手。
二是队伍管理精细化。通过日常训练加强消防救援站人员对设施设备的熟悉和运用,并实行每周一拉动、每月一联动、每半年一比武,促进队员的快速成长。每年分批次对全区所有微型站队员开展为期40天的大轮训活动,并开展业务技能大演练、大比武活动,全面激励消防站队员斗志,检验应急响应和协同作战成效。
三是考核体系标准化。在人员、装备、管理上形成了人员分工明确、队伍集中统一、职责目标明晰的微型消防救援站工作考核评分机制。通过火警出动、拉动 测试、集中培训、考核比武等措施,对微型消防救援站工作进行日监督、周点评、月考核,随机督查、定期通报。同时,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以区消防安全委员会名义制订运行微型站考核评分机制,重点对日常检查、巡逻宣传、应急处突等动态的日常消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系统自动评分。评定结果定期通报、发现问题及时跟踪督办,累计的全年分数作为乡镇街道年度综合考评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依据,促使微站消防管理工作有据可循[2]。
3 相关建议与对策
针对目前微型消防站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瓶颈,结合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性微型消防站建设管理模式的相关做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撑保障力度。各地在微型消防站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通盘考虑,充分借势借力,将微型站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程项目、民生实事项目等政府工作统筹推进,并同步将建设情况与消防安全目标责任制、政府综合考评工作相挂钩,明确目标要求,压实工作责任。同时要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政策,对微型消防站总体选址布局、管理制度、功能定位、器材配置、考核评比、人员经费保障措施等进行明确规范,加大政策经费保障力度。特别是经费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场地、人员、装备建设,对实际工作中作用突出、表现优秀的微型消防站要给予一定补助,为培训合格、持证上岗的微型消防站队员及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鉴于微型消防站队员工作性质特殊性,要根据不同情形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抚政策,做好相关保障工作。
二是强化训练培训,提升队员专业素质能力。微型消防站队员作为微型消防站的核心要素,应坚持以提升实战能力为出发点,落实好岗位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考核等措施,切实提高人员能力素质。消防部门作为业务指导部门,应建立定期上门指导、驻点轮训等培训制度,定期安排业务骨干深入站点开展防灭火业务培训,全力引导其发挥“灭火救援、防火巡查、消防宣传”三大职能作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联防制度和通信联络、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开展应急调度、联合演练,提高区域联防协作能力,实现“一点着火、多点出动,邻里互助、协同作战”工作目标。同时要经常性组织专业消防站和微型消防站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岗前培训、比武竞赛,落实职业技能鉴定,鼓励队员持证上岗,提高队员职业归属感,真正使微型消防站队伍成为一支精干的专业力量。
三是强化科技助力,提升队伍综合战斗力。在原有标准基础上,各地应进一步增配微型消防车辆装备、车辆定位系统、远程监控设备、受理调度系统、POC对讲机等设施设备;依托互联网可视化功能,将辖区道路水源、重点单位、应急物资、队站布置、值班信息等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多方信息采集端口,可第一时间将火警信息通过平台弹框、短信、App、电话通知等方式进行推送,通过科技装备赋能,全方位提升队伍战斗力。同时可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搭建微型消防站管理应用平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实现微型消防站指挥调度、日常管理、任务分配、绩效评定等目标需求,从而进一步发挥微型消防站作用效能[3]。
四是完善考評机制,提高队伍自身凝聚力。要进一步完善微型消防站管理考评制度,实现微型消防站日常管理有据可依,奖惩分明。将每起火警接警出动处置情况、拉动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考核内容。可制定符合辖区实际的“星级消防站”“星级消防员”评定标准,对评为“星级”单位个人的进行颁发奖牌、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及政策倾斜,如增加年休假天数、提高待遇、优先入党等。对在日常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微型消防站或队员,可按照国家、地方的有关规定采取送奖到岗、年度评先等方式给予表彰奖励,积极树立先进典型,强化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微型消防站队员积极性,提升其社会认同感和工作荣誉感。
参考文献:
[1]刘激扬.微型消防站可持续发展及建设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35(4):579-581.
[2]张根选.微型消防站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8(3):417-419.
[3]章瑞春.微型消防站规范化发展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6(10):
91-9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of mini-fire stations in the new era
-- Taking regional micro fire stations as an example
Chen Renwen
(Hangzhou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Abstract: By introducing the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and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mini-fire stations, the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mini-fire station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ini-fire stations in Shangcheng District, Hangzhou,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fire stations are put forward,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ized fire protection work.
Keywords: mini-fire station; fire management;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