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视频脑电图对婴儿痉挛症的转归分析
2023-07-27周昌华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341000
周昌华 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 341000
婴儿痉挛症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科神经内科疾病,出生后4~7个月是该疾病发病高峰期,临床表现以一连串的点头样痉挛为主,远期预后极差,容易出现智力减退、运动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方式对该疾病患儿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对于病情严重且药物控制不佳的患儿选择切除性或姑息性手术进行治疗[2]。脑电图是婴儿痉挛症常用诊断评估技术,其可反映患儿的脑电活动[3],既往脑电图主要应用于疾病诊断和复查中,较少用于围治疗期监测中,不利于临床对患儿脑电活动变化进行实时监控。随着脑电图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监测的灵活性和连续性,视频脑电图在脑电图基础设备上增加了视频设备[4],在监测脑电活动的同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拍摄监控,实现了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的双重监测。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临床诊治资料,对长程视频脑电图对婴儿痉挛症的转归分析情况进行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婴儿痉挛症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 38例;月龄0.5~11个月,平均月龄(5.69±1.24)个月;癫痫家族史:12例有,68例无;出生情况:早产43例,足月产31例,过期妊娠6例;新生儿阿帕加(Apgar)评分3~8分,平均Apgar评分(5.36±0.48)分;发作类型:屈曲型42例,伸展型21例,混合型17例。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学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1)月龄≤12个月者;(2)符合第3版《儿科疾病诊疗指南》[5]中关于婴儿痉挛症诊断标准者;(3)临床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1)有头皮外伤者;(2)有广泛或开放性颅脑外伤者;(3)极度躁动不安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给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1216)治疗,初始剂量为1IU/(kg·d),加入200~250ml的浓度为5%的葡萄糖溶液(湖州邦健天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489)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维持剂量治疗2周后,若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则维持原剂量继续治疗2周,若病情控制不佳则增加剂量至25IU/(kg·d),1次/d,连续治疗2周,4周为1个治疗周期。所有患儿治疗前1d开始实行24h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连续监测1周,具体检测方式:仪器选择日本光电EEG-1200C的视频脑电图,按照国际10~20系统标准安置19导记录电极,双侧耳作为电极参考,由两名经验丰富医师共同阅片。
1.3 观察指标 观察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测情况,并对不同脑电失律情况的痉挛有效控制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临床疗效及预后等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具体观察和评估方式:(1)统计其视频监测到的痉挛发作次数和脑电图监测发作次数,并对不同发作类型患儿的视频监测发作形式和脑电图监测到的失律类型进行记录:①发作形式分为成串发作和孤立发作,前者表现为连续成串出现的强直性痉挛,后者表现为抽搐。②脑电失律类型分为典型高峰失律和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判定标准参照《临床脑电图学》[6]中相关标准。(2)于连续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估,评估标准:①脑电图观察高度失律完全小时且无痫性放电则表示恢复正常;②脑电图观察高度失律转为局灶或全导痫性放点则表示为好转;③脑电图观察仍持续高度失律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正常+好转)/例数×100%。(3)痉挛控制评估标准:①完全缓解:痉挛发作停止≥14d;②有效控制:仍有痉挛症状但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幅度≥50%;③无效:发作次数不变、加重或减少幅度<50%。(4)出院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其6个月期间复发率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测情况 统计80例患儿连续1周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测情况发现,屈曲型发作多见,其次为伸展型,混合型较为少见,见表1。
2.2 不同脑电失律情况的痉挛有效控制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 如表2所示,典型高峰失律患儿痉挛有效控制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均短于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患儿(P<0.05)。
表2 不同脑电失律情况的痉挛有效控制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
2.3 不同脑电失律情况的临床疗效 如表3所示,典型高峰失律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患儿(χ2=4.397,P=0.036<0.05)。
表3 不同脑电失律情况的临床疗效[n(%)]
2.4 不同脑电失律情况的预后 如表4所示,典型高峰失律患儿总复发率略低于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患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94,P=0.122>0.05)。
表4 不同脑电失律情况的预后[n(%)]
3 讨论
婴儿痉挛症属于癫痫脑病的一种,多发生于出生后几天至3岁之间,尤其是月龄≤6个月的婴儿发病率极高[7]。该疾病早期以脑电活动异常为主,体表症状不明显,且病情症状患儿的痉挛症状与日常婴儿体感不适症状相似,因而确诊时大部分患儿病情较为危重,预后较差,死亡风险和后遗症风险极高,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对其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根据既往临床调查[8],该疾病主要病因有遗传、产伤、羊水吸入、脑畸形、脑萎缩等先天性疾病及脑发育迟缓或不全等。部分婴儿还会因为免疫力低下,感冒发烧出现发热症状较难缓解诱发痉挛症,导致临床救治难度大大提升,因而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诊治是改善婴儿痉挛症的关键。
脑电图是婴儿痉挛症常用诊断技术,通过分析脑电图达到诊断疾病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目的。但是普通的脑电图对发作间期的高峰失律脑电活动进行观察,难以对发作时的脑电活动进行监测,不利于临床对脑电活动进行分型,为临床提供的可参考数据较少。视频脑电图是在脑电图基础设备上增设视频监控技术的新型脑电图技术,该技术可以实现24h连续监测,不仅可方便临床对患儿脑电活动失律情况进行分型,还可拍摄患儿发作时症状表现,为临床病情分析提供更多客观数据。普通脑电图监测连续性不强,因此在脑电活动分型时候较为困难,视频脑电图可进行任意时程的脑电活动监测,不仅提高临床阳性检出率,还能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情况发生。本文中,统计连续1周监测情况发现屈曲型发作多见,其次为伸展型,混合型较为少见,可见长程视频脑电图可以监测到无体表症状情况下的脑电活动异常,为临床分析患儿病情发作规律提供依据。
典型高峰失律和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是婴儿痉挛症脑电活动的主要形式,前者主要表现为持续弥漫性的高波幅无节律的慢波,并可夹杂多灶的尖波发放或杂乱的棘波,图形正常结构消失,出现棘波节律、棘慢复合波和尖慢复合波等痫性放电结构,且失律具有周期性,以一次性高波幅的慢波后弥漫性电压降低的周期性变化为主;后者表现以不对称、局灶性异常、半球间同步性增加的高度失律和高度失律伴爆发—抑制为主[9-10]。本文重点对典型高峰失律和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这两种脑电图表现的患儿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提示,典型高峰失律患儿痉挛有效控制时间和完全缓解时间较短,总有效率较高,与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患儿相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典型高峰失律患儿的病情较易得到控制,转归情况良好。本文还对两种波形患儿的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提示无显著差异(P>0.05),典型高峰失律患儿总复发率稍低,可见其该波形预后优于变异型高峰节律紊乱。由于目前临床对于两种脑电波形的差异性的相关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对于两种波形转归情况差异造成的具体原因尚未明确,因而在今后研究中还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深入对不同脑电活动波形的婴儿痉挛症预后差异因素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长程视频脑电图不仅可实现对婴儿痉挛症患儿的连续监测,还可以监测症状发作情况,且根据不同脑电失律情况对其转归情况进行预评,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