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迂拙”与“圆巧”

2023-07-27蹇庐氏

检察风云 2023年13期
关键词:魏文侯晋文公信义

蹇庐氏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说六”一口气说了数个故事,有正有反,皆关涉一个“信”字。正例是:晋文公约期十日粮尽班师,十日至即“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兵大觉可惜,说再过三天便可攻城拔寨,左右也进谏。文公仍然说:“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依旧“罢去”。原国人认为文公恪守诚信,归降;卫国人听说了,也主动归顺。

还是晋文公,某次询问该国的上军将箕郑如何救济饥饿,回答说“信”。又问,如何信?箕郑道:“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其他如:吴起约老友吃饭,老友至晚未来,他竟不吃坐等,明早请到老友,“方与之食”。魏文侯与守山人约定打猎,行前忽起大风,随从劝阻。文侯说:“不可。以疾风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曾子劝喻妻子不能诓骗,“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坚持“烹彘”,以实现妻子对孩子的许诺。

反例是:李悝屢屡欺骗左右营垒警惕敌人早晚袭击,敌人却没有来。于是左右营垒便松懈下来。数月后,秦军突袭,李悝几乎全军覆没。“此不信之患也。”还有楚厉王,酒醉击鼓,百姓以为“有警”而“大警”,他却轻飘飘说“吾醉而与左右戏”。这之后,“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不得不“更令明号”,百姓才再“信之”。这是失信于百姓,治国之殆。

至于卫嗣公,自己“使人伪客过关市”,并“事关市以金”,贿赂下属,又借以惩戒下属。如此“考察”,下属必然“大恐”,感到随处都有陷阱。这便是不信人,背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用人准则。

由此,《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的“经六”曰:“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说在文公之攻原与箕郑救饿也。是以吴起须故人而食,文侯会虞人而猎。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杀彘也。患在厉王击警鼓,与李悝谩两和也。”

韩非是写文章的高手,寓深理于故事。笔者以为,深味这个“信”字,似还有值得“品咂”之处。

诚实守信,有时候,看起来确实有点“迂拙”。然而,史不绝书的是,成功者往往是诚实守信之人,以“信名、信事、信义”感动民众、感召天下。晋文公重耳、魏文侯魏斯姑无论也,前者“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耆老,礼宾旅,友故旧”,开创了晋国百年霸业。魏文侯魏斯同样了得,任用贤相、礼贤下士,使国家一跃为中原霸主。其他如晏子之被齐景公委以重任,周勃被汉高祖托付大事,皆因诚信。

诚实守信,乃为人根本、成事之基。然而,“聪明人”往往不以为意、不屑一顾。他们为人做事精明取巧,以世故为人、圆滑混世,翻云覆雨做事情、出尔反尔做生意;到头来,皆因背信弃义而落败。这也是很合乎“逻辑”的结果。

清代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写道——“宁为君子讥其偏,勿为世人喜其圆”“宁为世人笑其拙,勿为君子病其巧”。偏者、拙者,虽看似偏执和拙笨,但不失赤子之心和纯朴之信,而圆、巧之人既滑又浮,往往世故、奸邪,朝三暮四、食言而肥。虽然可能得了蝇头小利、占了一时便宜,失去的却是众人的信任和长久的信誉。得不偿失,最终必然是一事无成、一败涂地。

论千载事,历历可见,终究还是“宁偏勿圆”“宁拙勿巧”的好!

图:王俭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

猜你喜欢

魏文侯晋文公信义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晋文公伐原
魏文侯冒雨赴约
冒雨赴约
魏文侯冒雨赴约
信义兄弟
魏文王还是魏文侯?
尴尬官司:40万元买不断一桩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