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击珠峰32年

2023-07-27姜森

检察风云 2023年13期
关键词:登山队马洛萨姆

姜森

1953年5月28日,艾德蒙德·希拉里和旦增·诺尔盖身处珠峰东南山脊

6月初,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今年的春季登山季正式结束。尼泊尔旅游局表示,这是“有记载以来最凶险的珠峰登山季之一”,有12人死亡、5人失踪。早在100多年前,以英国人为主的登山队就开始冲击珠峰。人类征服世界第三极,用了长达32年的时间。

1921年:首次确定可行路线

20世纪20年代,英国登山队三次挑战珠峰,并对适应性训练的重要性、高海拔对人体的影响以及使用氧气设备等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

1921年,查尔斯·波瑞带领的登山队来到珠峰脚下。亚历山德拉·克拉斯是团队中的一名成员。他是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多次登上海拔超过6100米的山峰。此外,他还是一位医科学者,专门研究高海拔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克拉斯清楚,高海拔对人的主要影响是缺氧。當时人们测定的珠峰高度为8840米。理论上,人类在这个高度上仅能获得所需氧气的三分之一。不过,克拉斯相信人类能够在不借助氧气设备的情况下攀登珠峰,只要尽快完成冲顶及下撤即可。遗憾的是,在从大吉岭进入中国西藏地区,再徒步去往珠峰北坡期间,克拉斯患上了痢疾,最终导致心脏衰竭,在岗巴宗镇去世。

波瑞的登山队到达绒布山谷,在临近绒布冰川的地方搭建了大本营。乔治·马洛里和盖伊·布洛克俯瞰山坳和冰川,认为可以从尼泊尔一侧尝试攀登珠峰。但当时尼泊尔王国不对外国探险者开放。登山队转移至山峰东侧,在卡塔山谷搭建了全新的营地。

马洛里和布洛克先攀登至海拔5330米的朗玛拉山口,最终登上海拔6496米的卡泽峰,观察珠峰东北脊,然后折返。随后,马洛里、布洛克和威尔沿卡塔冰川行进,通过拉巴拉山口攀登东绒布冰川,晚间在冰川宿营。第二天,他们在雾气散去后仔细观察,确定了通往这座神圣山峰顶端的可行路线——这是本次探险最大的成果。另外,登山队成员莫西尔和威尔对珠峰周边区域进行了测绘,绘制了精确的地图;沃拉斯顿记录了植被和动物种群信息;赫伦进行了地质勘探。英国的首支珠峰登山队可以说是收获满满。

1922年:海拔8327米

1922年,查尔斯·布鲁斯集合了一个团队,首次携带氧气设备冲击珠峰。乔治·芬奇承担管理氧气设备的任务。这种开放式氧气设备能让登山者呼吸混合了空气的氧气,其优势在于消耗相对较少的纯氧。当地夏尔巴向导第一次见识这种神奇的设备,他们把里面存储的氧气称为“英国空气”。

登山者使用氧气设备徒步到达珠峰北坡,搭建了大本营。有队员发现设备不太可靠,有漏气的情况。大家眺望珠峰,每个人都雄心勃勃。

马洛里、莫西德、诺顿和萨姆威尔在不使用氧气设备的情况下开始冲顶尝试。其中的萨姆威尔是一位外科医生,他认为借助氧气设备违背体育精神。他们从大本营出发,沿山峰北脊攀向东北脊,那里一路通向峰顶。天气极为寒冷,他们的手脚都轻微冻伤。四人在狂风中于海拔7620米处搭建了临时营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创下了人类留宿海拔最高点的纪录。第二日清晨,一个装有物资的背囊沿山脊滚落了305米。莫西德折返拿到了背囊,但他累到无力继续攀登。马洛里、诺顿和萨姆威尔在到达海拔8225米后折返。

1924年,安德鲁·欧文身处珠峰北坡大本营,他不幸于本次行动中丧生

1933年的珠峰登山队

第二次尝试冲顶的成员包括杰奥弗瑞·布鲁斯、芬奇和廓尔喀军官泰贾伯尔,他们使用了氧气设备。其中布鲁斯和泰贾伯尔此前都没有攀登山峰的经验。泰贾伯尔最终在海拔7925米处停下脚步。芬奇和布鲁斯在狂风中挣扎着前进,在海拔8077米处横跨山肩,转移到东北山脊继续攀登,最终到达海拔8327米,刷新了纪录。

此次登山行动以悲剧结束——7名夏尔巴向导在一场雪崩中丧生。

1924年:氧气设备的重要性

1924年,一支英国登山队来到珠峰脚下,查尔斯·布鲁斯再次担任领队。萨姆威尔是队中骨干,他仍然固执地抵触氧气设备。

乔治·马洛里和杰奥弗瑞·布鲁斯率先开始尝试,没有使用氧气设备。他们从北坳行进,途中遭遇狂风。他们在海拔7700米处建起4号营地,于第二日折返。诺顿和萨姆威尔随后出发,同样没有使用氧气设备。他们在海拔8167米处建起6号营地,并决定继续前进。随着海拔升高,攀爬和呼吸变得越来越困难。

萨姆威尔在8534米止步,他的喉咙疼痛不已,几乎窒息。诺顿继续向上,到达8565米后折返。他疲惫不堪,而且出现雪盲症的症状。他们创下了新的纪录。但两人下撤途中,萨姆威尔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直至吐血。诺顿通过按压胸部帮助他呼吸。回到营地后,热茶和热汤让萨姆威尔恢复了生气。

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又进行了一次冲顶尝试,这次他们使用了氧气设备。尼尔·奥戴尔稍晚出发,作为支援者携带食物和饮水,跟在马洛里和欧文后方。奥戴尔行进期间,浓雾笼罩,前方的队友时隐时现。他到达海拔7925米处时,雾气消散。他看到马洛里和欧文在去往峰顶方向的路上,慢慢变成两个黑点,直至消失。奥戴尔按计划待在6号营地,准备接应折返的队友。但令人悲伤的是,马洛里和欧文没能返回。奥戴尔大声呼喊,没有得到回应,只能独自撤回。马洛里和欧文就这样永远留在了通往峰顶的路上。

20世纪30年代:探索和争论

20世纪30年代,更多英国登山队出现在珠峰脚下,缓慢但稳健地向峰顶发起冲击。

1933年,胡斯·鲁特莱奇带领一支登山队,携带氧气设备开启征程。由于糟糕的天气以及队员纷纷患病,他们浪费了不少时间。两名队员沃格和哈里斯率先从6号营地出发。他们沿着诺顿和萨姆威尔于1924年行进的路线,横移到东北山脊,来到海拔8550米的第一台阶。夜幕降临,他们无法继续前进,只能就此折返。埃里克·辛普顿和弗兰克·斯迈随后开始尝试。辛普顿到达第一台阶底部后折返。斯迈继续攀爬,接近海拔8680—8700米的第二台阶,他明显感到体力不支,只能撤回。

1935年,已拥有丰富经验的埃里克·辛普顿带领一支年轻的团队来到珠峰脚下。他们的目标不是登顶,而是为新一代登山者提供适应性训练。他们勘察了环境和路线,并预估需要携带的装备和食品。其间,团队找到一个能够欣赏珠峰西山坳美妙景致的地点。

1936年,胡斯·鲁特莱奇作为领队的登山队到达珠峰脚下。降雪和过早到来的季风,使得他们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甚至没能测试氧气设备,只能无功而返。

1938年,比尔·台尔曼担任领队的登山队来到珠峰脚下。这支队伍的规模比较小,所带装备的总重也比较轻。他们遇到了常见的问题:天气状况糟糕,队员纷纷患病。登山者分别从东绒布冰川和山坳西侧的主绒布冰川到达北坳。他们继续沿北山脊通过厚厚的雪层攀登,最终从距东北山脊下端60米的地点折返。

这次行动最大的收获,是队员们测试了闭合式氧气设备。这种设备能向攀登者提供100%的纯氧。队员呼出的气体通过一个装有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小瓶,过滤后的氧气可以循环使用。这种全新的设备比开放式氧气设备的结构更复杂,攀登者需要戴面罩。

队员查尔斯·沃伦使用了闭合式氧气设备,他感觉几乎要窒息了。佩特·劳埃德分别尝试了开放式和闭合式氧气设备。他觉得开放式氧气设备更有效,使自己的攀爬速度比其他登山者更快,而且并未感到疲惫。而当他使用闭合式氧气设备时,面罩让他觉得呼吸困难。劳埃德总结:从海拔7010米至7925米,开放式氧气设备对攀登速度没有影响,不过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疲劳;在7925米以上,它可以大幅加快攀爬速度。比尔·台尔曼认为,闭合式氧气设备是失败的设计。另外,防寒衣物有待改进。

20世纪30年代的几次探险行动后,对于如何在高海拔区域安全攀登,人们依然无法统一观点。有人认为,使用任何先进的设备都无法替代适应性训练;而另一些人认为,不断改进技术代表着登山事业的未来。20世纪30年代末,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人类挑战珠峰的行动停止了。

1952年:奠定成功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间,尼泊尔逐步对外国游客和登山者开放,英国的登山队再次出发。

1952年,英国人制定并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周密计划——把卓奥友峰作为目标,开展高海拔地区适应性训练,并测试各类装备,为冲击珠峰作万全准备。埃里克·辛普顿带领训练团队来到卓奥友峰脚下。其成员包括鲍迪伦、科里奇、埃文斯、斯考德、格里高利等人,以及日后名声大振的新西兰人艾德蒙德·希拉里。

在攀登卓奥友峰的过程中,队员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许多人出现“高海拔症”,包括呼吸困难和腹泻。队伍被一处巨大的冰壁阻挡,止步于海拔6858米。

在这次训练行动中收获最大的,是团队中的医生格雷菲斯·帕夫。他在海拔5791米的门隆拉山口建立了生理研究站,对队员进行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许多宝贵的结论:在海拔7620米以上,氧气设备能够有效提升登山者的行进速度;不借助氧气设备,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登上超过8500米的高度后再安全返回;登山者应根据预估的行程时间来携带氧气,4升/分钟的携带量是最合理的,能够在行进速度和负重之间找到平衡;队员睡眠期间应不间断地使用氧气设备,这样有利于保存体力;每人每天摄入3—4升水最佳。此外,帕夫还对队员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和热量消耗进行了记录。

虽然这支训练队最终没能登上卓奥友峰,但训练效果以及帕夫的研究记录,为登山者最终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

1953年5月,英國登山队准备向珠峰发起第14次挑战。这支队伍集结了全球各地有名的登山家。帕夫再次成为团队成员,提供医疗方面的支持。每名队员都带齐了必要的装备,并将身体状况调整到最佳。

5月28日,艾德蒙德·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旦增·诺尔盖,在格里高利、洛威和向导昂尼玛的协助下,使用开放式氧气设备从山峰南坳出发,登至海拔8504米的第一台阶处,搭建了一个临时营地。艾德蒙德·希拉里和旦增·诺尔盖在晚间借助氧气设备入睡。

1953年5月29日6时,艾德蒙德·希拉里和旦增·诺尔盖饱餐一顿,开始向峰顶进发。11时30分,他们终于站上珠峰顶端!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

猜你喜欢

登山队马洛萨姆
对空“小羚羊”——萨姆-3防空导弹
找朋友
视界
一支登山队的覆没
穿越火线之巷战攻略
华耐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凯旋盛典在京举办
嫉妒的丈夫
马洛的青春
Because It?s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