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群众监督意识培育的三维向度
2023-07-27王俊淇
王俊淇
摘 要:培育群众监督意识,更好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是新时代增强党的自我革命能力的必然要求。做好群众监督意识培育工作,既要在思想引领上下足功夫,以教育引导推动群众监督意识内化于心;又要在环境创设上提供保障,塑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社会氛围;还要从利益驱动上加以强化,以实际利益补偿群众的监督行为。如此三个维度同向发力,方能有效提升群众监督意识,促进群众监督在新时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群众监督;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D2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23)02-0076-07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一以贯之坚决治理腐败,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群众监督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2]55,为新时代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提供了根本遵循。强化群众监督、更好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首先必须培育群众监督意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们总是在思想意识指导下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群众监督意识既包括群众监督主体即人民群众主动参与监督的意识,也包括群众监督客体即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二者统一于群众监督的实践,共同影响和制约着群众监督的效果。只有人人都具备了主动参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人民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彰显,贪污腐败行为才能无所遁形,民主政治发展才能充满动力,“人人起来负责”才能得以实现。探索群众监督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推动群众监督积极规范开展,对新时代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进而促使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引导:推动群众监督意识内化于心
若要把某一种观念内化成指导人们行动的规范,必须使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若要把一种观念置入人们的内心,最好的、见效最快的方式便是以这种观念为主要内容对人们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提升群众监督意识,最根本的途径莫过于通过各种教育和引导,使主动参与监督意识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自觉。
(一)以系统文化知识教育为群众监督意识提升准备前提
文化水平通常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深刻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层次和发展动力。“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就不可能及时地、有效地接受先进的现代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进而也就难以培育出健康的政治心理和现代民主政治意识。”[3]人类历史发展实践一再表明,一个地区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是和该地区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受教育水平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是否接受过较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往往决定着他们政治参与水平的高低,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当前我国人民群众存在政治参与不充分以及政治参与时比较容易选择非制度化的过激方式等问题,几乎都与人民群众受到文化素质以及相应参与能力的限制息息相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种多样的群众监督渠道,很多普通群众既不懂得自己究竟享有哪些监督权利、应该承担哪些监督义务,也不知道在参与监督时如何依法保护自身正当权益、规避监督风险,以实现监督绩效最优。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阻碍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基于当前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整体有待提升、参与监督意识和能力较为薄弱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4]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继续着力于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跨越,竭力避免新生代文盲产生的可能性,普遍提升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帮助他们以现代科学知识、民主政治意识和必要政治参与技能武装自身,勇于破除封建传统官民观念和畏惧权势的依附、顺从心理,从内心深处克服权力崇拜,这将是群众监督意识培育最为基础的工作。另外,可以尝试通过政府出资建立相应群众补习学校或联合相关机构开展订单培训之类的办法,一方面传授他们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文盲半文盲覆盖比率;另一方面强化普通群众主动起来监督、起来负责的政治参与动机,并辅以必要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政治传媒工具知识教育,使他们明白现代民主政治时代所需要的已经不是他们的耿耿孤忠,只有积极参与政治进程、踊跃投身到对为自己服务队伍的监督中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做合格的新时代追梦人。
(二)以正确参与监督理念为群众监督意识提升确立导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5]。这就意味着,若没有群众监督主体内心深处的自觉与自愿,无论外部因素如何強大、影响多么强烈,最终都很难收到提升群众监督意识的最佳效果。换言之,当外部环境成熟到足以使人们的社会意识普遍能够对其作出一致而正确的反映以后,这种反映还必须经过人这个意识载体的重新加工与塑造,在综合了个人特有的经历、习惯、喜好之后,才构成指导每一个个体的思想观念。这就决定了群众监督意识的培育工作,决不能脱离群众监督的每一个具体个体(包括群众监督主体和客体),只有在他们的内因决定作用下,培育工作方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激发群众监督热情,促使群众积极进行政治参与,要求我们不仅要与那些腐化堕落者作坚决的不妥协地斗争,而且要同因为剥削阶级的长期统治而给群众带来恶劣影响的落后思想意识如自私自利、醉生梦死、封建愚昧等作斗争,取而代之以积极向上的主动参与和主动负责意识。于群众监督主体而言,要克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消极保守意识,摒弃“只想享受监督收益,不想承担监督成本”[6]的狭隘自私观念,树立起国家主人的监督责任意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为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政治参与环境作出贡献;于群众监督客体而言,要破除认为群众监督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群众监督会降低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的权威、群众监督就是搞群众运动、群众监督危害社会稳定、群众监督难以驾驭不易控制等传统认识,科学认识群众监督,树立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并不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其创造条件;于党和国家大局而言,要继续加大力度在人民群众中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注意改变以往普法宣传过于重视宣传群众应该承担哪些义务而轻视群众应该享受哪些权利的做法,在重视义务宣传的同时,“大力宣传法为公民权利服务的思想”[7],变群众对党和政府法制宣传的缺乏热情乃至抵触为主动了解,帮助他们将权利理念渗透进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以高效处理反馈机制为群众监督意识提升汇集能量
能够以意识为指导进行有目的的行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而在特定的意识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控制和调节人自身行为的原始动力。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看到的事实和既有的经验来判断做一件事情是否有价值,如果能够在做一件事情中不断地得到认同,则这种认同就会促使人们想方设法地去做更多类似的事情;反之,则人们会避之而不及。人民群众的监督实践也会遵循这个强化规律,如果我们的群众监督接受处理机构能够热情高效地处理来自群众的检举、揭发等信息,迅速对那些不切实际的决策或损害群众利益的腐化堕落分子作出处理,及时将相关处理信息反馈给群众,并能够认真谨慎地保护监督者的个人信息,则这种正强化必然会激发群众的监督热情,促使他们以更强的监督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监督;而如果群众在参与监督中看到的只是官官相护、互相推诿,等到的只是打击报复,则这种负强化也必然会把他们的监督热情迅速冷却到冰点,转而对参与监督悲观失望。“因为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总是从亲自看到的、亲自体验到的事情上去理解问题,而不是从我们一般的宣传和口号上去理解问题的。我们必须在工作中突破一点,做出模范,让群众亲自看到、体验到,给群众以典型示范”[8]。对于监督主体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监督是否受到重视、自己的建议是否得到采纳、自己反映的问题是否得到合理的解决以及自己参与监督后会不会遭受打击报复。这就要求我们的群众监督接受处理机构一定要以高效的处理反馈机制来回应和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热情,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是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实际行动往往比口号更具有说服力。我们的群众监督接受处理机构,与其终日抱怨群众觉悟低、没有监督积极性,倒不如自己首先对群众的监督举报信息给以足够的重视、认真的处理和及时的反馈。当群众觉得自己的监督确实有用,确实有助于个人利益的实现,而不是惹火烧身、自找麻烦,那么即便是有人想要压制群众的监督积极性,也是不可能的了。
二、环境创设:塑造群众参与监督社会氛围
环境是影响一个人后天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从众心理的深刻影响下,人们做事情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大家都乐于参与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宽松、和谐的参与监督氛围是群众监督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群众监督意识的“催化剂”。
(一)以良好政治参与环境为群众监督意识提升创造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们的意识首先是对人们所生存的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其次才是人们以意识为指导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因此,“要改变人民的意识世界,不能就意识本身进行改变,而只能从决定他们意识的社会存在着手”[9],那些妄图脱离现实政治环境的改变而只希冀从人们的主观意识出发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做法,最终只能陷进唯心史观的泥潭。要激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到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必须在积极进行思想引领的同时,努力创造人人愿意参与、人人能够参与、参与人人获益的政治参与环境。若人们整日生活在充斥着封建臣民意识的社会环境中,便只能乞求在上者對自己权利的恩赐,根本不会在正确的权利认知观念指导下勇于追求自身的正当权益,更不用说树立主动监督、主动负责意识了。在1939年7月7日总结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时,朱德指出:“想要动员民众,必须适当改善人民生活,实行民主的政治。”[10]434这个经验拿到今天依然是适用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其公开性和对人民群众自由权利的保障性来促进群众政治参与,对培育群众监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要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导向,创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尊重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善于从群众的立场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始终注意群众政治参与热情的激发和保持;要疏通并健全群众意见反馈和利益表达渠道,使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用大费周章就可以直接抵达相关处理部门手中,实现党群干群交流沟通常态化,保证民意表达和传递机制畅通。当一个社会真正形成不仅我的权益受到侵害我要坚决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且当我的权益受到侵害你也会主动站出来帮助我维护权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我也会毫不犹豫地为你维护权益奉献一臂之力的责任共同体意识时,当群众想要参与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就能够根据现有体制的畅通机制实现参与而不必再为投诉无门揭发无路举报无回应苦恼彷徨时,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便会逐步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成为他们在权利理性和主体责任驱使下的高度自觉。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以大家的力量为力量,以大家的声音为声音,在面对因参与监督而可能迎来的打击报复时便不会再感到孤立无援。如此,即便是掌权者在面对群众举报、揭发等信息时想要进行打击报复,也要考虑现实环境允不允许他们一意孤行了。
(二)以新兴网络传播媒介为群众监督意识提升拓展渠道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其具有传播信息迅速、快捷、高效的特点以及集休闲、购物、娱乐、工作于一身的强大功能。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破解了普通群众以往政治参与时意愿表达的难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网络的平等性帮助政府和公民在沟通方式上实现了角色转化,直接促进了政府与公众之间在平等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的实现。同时,以网络渠道宣传群众监督意识,可以“让人身临其境般获得切身体验,实现事与理、情与法、形与声、形与神等的有机融合,以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传播方式激活受众的认知模式,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给受众造成鲜明清晰的视觉印象”[11],从而大大提升宣传推介效果。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用好互联网时代融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加大对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唱响网上维权主旋律,把现阶段人们普遍比较关心的贪污腐败、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向人们作出详细的介绍,使人民群众对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原因有比较深刻、全面的了解,为解决问题建言献策;要通过经常组织领导干部与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树立监督意识的重要性,解答公众关于参与监督的相关问题;各级党政机关要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通过利用不同类型社会公众的不同爱好和关注,将不同群体感兴趣的节目、话题与树立群众监督意识进行捆绑宣传,使参与监督意识不知不觉内化于人们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领导人可通过微博或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庭、业余爱好、工作计划等方面内容和个人愿意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意愿一起通过网络展示给公众,以个人魅力和亲民形象对群众监督意识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要大力发挥各类公民组织的积极作用,为他们通过合法渠道政治参与提供更多便利条件,鼓励他们通过在网上设立专门的“监督论坛”“举报中心”等类似平台,吸引广大群众就如何实现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积极参与讨论,为形成人人主动参与的监督氛围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通俗大众文化载体为群众监督意识提升营造氛围
“从广义上讲,任何理论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也最终要归于文化形态。而形成且进入稳态的文化对人的影响和对社会发展模式的良性作用要远胜于理论的作用。”[12]作为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因其大众性和共享性,既改变了传统观念下文化的封闭和单一状态,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繁荣;又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的传播空间与受众群体范围,使文化真正地融入了公众的生产和生活中。由于以大众文化为传播媒介的教育和宣传带有趣味和隐蔽的特点,所以更容易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把群众监督意识培育寓于通俗的大众文化,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监督意识教育,在耳濡目染里感受主动参与监督理念的熏陶,无疑会对群众监督意识提升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将某种理念寓于大众文化,进而使这种理念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得到弘扬的类似事迹,国内外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近段时间以来由两位乡村音乐教师李平、张雨重新填词创作的学生版《半生雪》,正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园流行传唱,朝气蓬勃的少年声铿锵有力地表达了当代中华儿女自立自强、勇敢不后退的精神,道出了新时代青少年“努力学习,建设大中华”的心声,广受好评。不难想象,传唱着类似的歌曲长大的孩子,在无形中将会接受多少爱國主义情感的熏陶,这些歌曲又将会在促使当代中国青少年弘扬革命精神、铭记爱国英雄事迹中发挥何等巨大的作用。当前我国群众监督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也一定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大众文化载体来达到培育群众监督意识于无形的目的。比如电影电视、各种联欢晚会、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或其他手机APP等都可以是我们利用的媒介,各种购物中心、旅游景点、公园以及体育馆等也都可以为我们的宣传贡献力量。而如何实现对这些与群众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的载体和空间的有效利用,是当前群众监督意识培育工作需要进一步着力探索的问题。
三、利益驱动:帮助监督主体解决实际问题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古今中外人们亘古不变的追求。培育和塑造群众监督意识,也要充分照顾到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
(一)以解决切身相关问题为提升群众监督意识提供引导
人的意识在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会根据自己的某种需要构想出观念形态上的新事物,进行意识的创新,进而促使人们向着满足这种需要付诸实践活动。人们往往是在“既有概念、观念的基础上,经过理想化的想象,对未‘出场或未明了的事物进行观念的建构,从而形成为理想世界对现实生活实践进行引导”[13]。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人们总是在从事一项实践活动能够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预设下,才愿意为此花费时间与精力的。如果能够把需要群众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与群众的切身相关问题结合起来,使群众的参与和利益实现有机融合在一起,那么群众的积极性便很容易被调动。对于这一点,刘少奇早在1939年5月1日《论组织民众的几个基本原则》中就有过清晰的阐述,他指出:“民众的要求是可以启发与提高的,比如一个农民本来没有感觉到减租的要求,但当你向他说明他穷困的原因以及减轻痛苦的方法之后,他就会有减租的要求了。这个农民本来没有感觉到有武装抗日的要求,但当你帮助他减了租以后,并且向他说明日寇来了亡国之后对于他的种种不利,以及保证他已得的减租利益,而必须大家武装上前线之时,这个农民也许会有武装上前线的要求了。”[10]202这就说明革命战争年代广大群众之所以踊跃参加革命战争,全心全意拥护党的领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关心并帮助群众解决了他们的切身问题。培育群众监督意识,同样不能脱离对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关注,而必须以群众的立场为立场,以群众的关切为关切。要让人民群众充分明白贪污腐败分子侵占的是党和国家用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资源,他们的腐败行为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加大群众意见在政府决策机制中的权重,让人民群众对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拥有发言权,促成群众参与和政府决策的良性互动;要让人民群众能够切实地了解他们的监督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对于打击贪污腐败气焰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他们能够切实地从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如此,群众监督意识的提升才会更加的实际和可操作。
(二)以实际监督利益补偿为提升群众监督意识积聚动力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人们对自己利益的实现,总是格外关注,在为实现自己利益而奋斗的过程中,也总是格外地卖力。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后,“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9-10。这当然是发生在群众监督领域的可喜变化,为新时代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这种转化毕竟只是为人民群众监督热情的激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多的可能,并不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会被自然而然地唤醒。在参与监督仍然没有成为人民群众基于国家主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驱使下的高度自觉行为之前,对花费时间与精力甚至冒着被打击报复的风险参与监督的人民群众进行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既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满足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合理愿望的必然要求,又是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积极性的务实举措。以实际监督利益补偿群众监督主体的监督行为,必须明确肯定群众监督主体牺牲宝贵时间和精力、甘冒被打击报复风险为反腐败斗争做出力所能及贡献的良苦用心,要根据群众监督主体提供信息的贡献大小,制定相对明确的奖励标准,并以此酌情选择适当方式给予群众监督主体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要深刻理解群众监督主体参与监督时内心的恐惧与挣扎,尽可能对他们的监督信息保密,为他们的监督行为提供安全保障。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那些以获取利益补偿为目的的别有用心者编造构陷他人虚假信息的可能性,并视情节轻重制定明确的处罚标准,明确对类似行为一经查实必将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监督主体充分感觉到自己的监督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方能进一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热情和勇气。
(三)以完善市場经济体制为提升群众监督意识破除障碍
追求自由、崇尚法治、倡导平等、鼓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失去权利以及对权利的追求无异于坐以待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人民群众从对物的简单追求中解放出来转而寻求政治、文化、安全、生态等领域更高层次的需要,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在将经济资源推入市场参与竞争、交换的同时,也连带着把由其作为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推向了市场,不仅促使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人们为增强维护自身利益能力、实现共同利益紧密团结起来,也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的高度组织化状态,大大增加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人们横向交流和比较的机会,使群众监督具有了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反观过去,我国公众权利意识之所以淡漠、监督意识之所以不强,是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自由、平等、竞争等环境的熏陶密切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并得到深入发展以后,它的“自由、平等和竞争等内在品质必然要求社会政治权利规范必须是民主和公正的,也必然要求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社会政治权力运行有充分的参与权和监督权”[15]。因此,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培育群众监督意识具有较大帮助。推动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发展繁荣,使其理念真正深入人心,从而为群众监督意识提升提供重要助力,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做到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为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必须更加关注对人民群众的权利赋予和维护,围绕机会均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获得平等和自由的权利,努力打破弱势群体因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而导致的政治弱势,解除弱势群体在“参与机会不等——市场竞争失败——政治话语权丢失——政治冷漠——机会更加不等”的恶性循环中挣扎的“锁定状态”[16],真正使普通群众也能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以后有条件政治参与,有愿望主动参与到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
正如1944年10月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所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演中指出的:“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17]我们旨在为群众谋利益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以群众的实际需要为依据,而不能仅仅凭借自己良好的主观愿望。离开群众的自觉与自愿,不管我们的主观动机是如何想要为群众谋福利,其结果只能是脱离群众。培育和塑造群众监督意识,同样不能离开群众的自觉与自愿,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从群众监督主体出发,从思想观念上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监督教育引导,又要从外部环境上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社会氛围,同时密切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以实际利益补偿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监督的热情,如此内外结合,利益联动,同频共振,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包心鉴.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是根治权力腐败的两个重要法宝[J].廉政文化研究,2023(1):4-7.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庞超.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性特征及其优化[J].求实,2014(7):72-77.
[4]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1.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
[6] 杨军.群众监督与反腐倡廉机制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4.
[7] 刘月平.公民权利意识培育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J].前沿,2008(9):3-6.
[8] 刘少奇选集:上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7.
[9] 原魁社.人民主体性:“中国梦”的现实基础与价值指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3):19-22.
[10]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16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1] 樊瑞科.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理论学习,2010(4):42-46.
[12] 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28-30.
[13] 夏建国.意识特性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4):450-455.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5] 舒扬,莫吉武.权力市场化与制度治腐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0.
[16] 金太军,等.政治文明建设与权力监督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07-808.
[17]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责任编校 张煜洋
Three-Dimensional Orientation of Mass Supervision
Consciousness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WANG Junqi(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College of Marxism,Zhoukou 466001,Henan,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ass supervision and giving better play to the role of mass supervision ar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s of enhancing the self-revolution ability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To cultivate the awareness of mass supervision,we should not only make great efforts in ideological guidance to promote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mass supervision by education and guidance; but also provide guarantee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conducive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asses in supervision,and at the same time,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drive of interests and compensate the supervision behavior of the masses with actual interests.Only by working together in such three-dimensional space can we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mass supervision and promote its more active role in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and strict governance of the Par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era; mass supervision;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