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巷道高强度预紧力锚杆支护优化方案及矿压观测研究

2023-07-26胡丽伟

山东煤炭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集中区离层观测点

胡丽伟

(西山煤电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矿建分公司,山西 太原 030052)

1 地质概况

东曲矿现开采煤层以3#为主,均厚为6.15 m,倾角3°~7°,煤层赋存稳定。以往的顺槽煤巷支护采用锚网索支护方案,主要参数一般为:锚杆间排距均为0.9 m,锚杆长度2.2 m,锚索长度8.1 m,月掘进量为260 m。28216 巷道围岩松软,两帮区域存在严重的片帮,顶板围岩有较大形变,采用传统支护时,破坏情况严重,无法满足安全需要,增加锚杆数量会使得掘进速度下降,急需进行支护优化。

2 高强锚杆支护方案[1-5]

2.1 主要配置参数

通过FLAC3D软件搭建仿真图,结合28216 工作面情况,选用摩尔库伦模型[3]作为基础模型,模型总高68 m,宽度100 m,长度40 m,底部预留12 m 厚的岩层。巷道截面宽度5.1 m,高度3.0 m,整个巷道置于煤层中间,埋深500 m。为了直观观察巷道支护情况,仅对部分巷道上部55 m 的岩层进行模拟,其余445 m 上覆岩层的作用力通过顶部均布载荷来替代。

2.2 方案对比

1)普通锚网索支护方案

普通锚网索支护方案:普通螺纹钢材质锚杆,长2 m,直径20 mm,布置锚杆7 根,顶锚杆间排距900 mm×900 mm;锚索规格为长6300 mm,直径17.8 mm,采用隔排布置策略;锚杆、锚索搭配6 mm 钢筋网对巷道进行支护。

2)加强型锚网索支护方案

为解决普通锚网索支护方案在28216 工作面围岩松软地质应用时,巷道发生形变的问题,通过改进优化得到加强型锚网索支护方案。具体参数如下:锚杆采用普通螺纹钢材质,长2000 mm,直径20 mm,顶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锚索规格不变,但顶板锚索采用五花布置,巷道两帮中间位置增加锚索,帮锚索隔排布置。

3)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

采用高强度材质锚杆,长2400 mm,直径20 mm,顶锚杆间排距均为800 mm,帮锚杆间距900 mm、排距800 mm,单侧施工使用3 根帮锚杆;采用高强度材质锚索,规格为长7300 mm,直径21.6 mm,巷道顶板锚索五花布置。此外,还对锚杆施加预紧力,抵抗巷道形变,扭矩大小设定为400 N·m。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如图1。

图1 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mm)

2.3 仿真结果对比

在仿真模拟中,普通型锚网索支护方案巷道顶板的应力集中区达2~3 m,巷道岩层自承能力丧失,且出现了明显的破碎,顶板发生大幅度位移,顶板下沉量达800 mm;巷道两帮的应力集中区达3~4 m,应力最大峰值约30 MPa,尤其是两帮水平位移严重,两帮鼓起程度较大,最大变形达700 mm。巷道支护效果不理想,达不到设计预期,存在安全隐患。

加强型锚网索支护方案在仿真模拟中,通过锚索支护作用改进,巷道顶板与两帮的应力集中区域影响范围缩小,顶板位置的应力集中区减小至1.5 m 以下,巷道两帮应力集中区减小至2~3 m 范围,应力集中区边缘向巷道内侧移动,应力峰值降至24 MPa。说明巷道顶板与两帮的支护效果得到改善,围岩受力状况更好。但巷道顶板应力集中区相对面积仍然较大,顶板下沉量由原来的800 mm 下降至600 mm,下沉量仍然较大。在28216 工作面巷道松软岩层地质情况下,大面积破碎卸压会引发顶板垮塌,随着时间积累,生产安全隐患仍未完全消除。

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在仿真模拟中,巷道围岩受力范围明显缩小,顶板应力集中区与两帮应力集中区大幅度减小,巷道顶板集中应力区小于300 mm,围岩层的自承能力恢复,顶板下沉量由原来的800 mm 下降至129 mm;巷道两帮的受力形变位置明显减少,两帮应力极值降至22.5 MPa。说明通过采用高强度锚杆与锚索、改进不同位置的布置策略,巷道支护达到预期效果。

3 支护方案矿压观测

为了验证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的有效性,在28216 巷道中选择合理观测点,采集受力情况与形变量参数值进行验证。

3.1 观测点情况

在28216 巷道设立两处观测点,观测点间距为100 m,对观测点位掘进期间的位移量、锚杆与锚索的受力数值、顶板离层情况分别进行采集与记录。

3.2 观测点数据对比与分析

1)观测点位移量数据

将观测点1#与观测点2#的两帮、左中、顶底、顶中位移量数据通过折线图进行统计,如图2 所示。

图2 观测点位移量变化曲线

从图2 可以看出,在距迎头距离8 m 内,观测点1#巷道未发生形变;在距迎头距离5.3 m 内,观测点2#巷道未发生形变。说明在掘进开始阶段,巷道内部自承能力良好。但两个观测点超过掘进距离阈值后,巷道开始出现形变,随着掘进距离的增加,形变量逐渐变大,达到形变量极值后趋于稳定。图2(a)与图2(b)中的形变量参数均在掘进距离达到65 m 左右趋于稳定,其中,掘进距迎头65 m 后,观测点1#的顶板最大形变量为23 mm,两侧巷道的最大位移量为19 mm;观测点2#的顶板最大形变量为17 mm,两侧巷道的最大位移量为12 mm。通过上述形变量数据可以看出,采用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后,顶板与两帮的围岩支护效果良好。

2)观测点锚杆受力情况数据

观测点的锚杆受力情况通过加装测力计进行记录,在观测点1#共布置测力计7 个,其中顶板锚杆5 个,两帮位置2 个;在观测点2#共布置测力计8 个,其中顶板锚杆6 个,两帮位置2 个。

不同掘进距离下锚杆测力计数据如图3 所示。

图3 不同掘进距离锚杆测力计数据图

从图3 可以看出,将距迎头距离12.8 m 处的受力情况视为观测点1#初始状态,随着掘进距离的推进,各锚杆的受力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1 号观测点5#与7#的锚杆受力变化幅度较大,受力由52 kN 提升至95 kN,其余锚杆受力基本一致,在掘进距离达到50.4 m 后趋于稳定,不再发生变化。将距迎头距离8.8 m 处的受力情况视为观测点2#初始状态,随着掘进距离的推进,1#锚杆受力情况变化幅度最大,受力由60 kN 增加至105 kN,其余锚杆受力基本一致,在掘进距离达到52 m 后达到稳态。

3)顶板离层情况

通过对顶板离层情况进行统计,有助于分析支护效果,顶板离层随掘进距离变化情况如图4。

图4 顶板离层情况统计图

从图4 可以看出,顶板离层在浅部区域变化较快,达到一定距离后基本保持不变。图4(a)中,距迎头0.5 m 开始,顶板离层值逐渐增加,距迎头22 m 后,顶板离层值稳定在7 mm。图4(b)中,距迎头0.5 m 开始,顶板离层值逐渐增加,距迎头19.6 m 后,顶板离层值稳定在7.5 mm。两个观测点的离层值均在合理范围内,顶板支护效果较好。

4)掘进效率

通过对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的实际应用,28216 工作面的巷道掘进距离满足生产效率要求,月掘进距离达到330 m 以上,支护效果良好,巷道顶板与两帮未见大范围形变。

4 结论

1)对普通型、加强型与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进行设计,借助FLAC3D软件,对巷道顶板、两帮的应力集中区受力情况进行研究,说明通过采用高强度锚杆与锚索、改进不同位置的布置策略,可降低应力极值、减小应力集中区面积,巷道支护达到预期效果。2)通过28216 工作面的现场验证,高强度预紧力锚杆锚索支护方案的巷道形变量减小,顶板形变量最大值为23 mm,巷道两帮移近量最大值为19 mm,锚杆受力均衡,顶板离层程度减弱,掘进效率达到生产要求。

猜你喜欢

集中区离层观测点
WBY-10型顶板离层仪的优化设计
镇村工业集中区综合整治的常熟实践
高速公路网连续式交通量调查观测点布设方法研究
甘肃省第一批、第二批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认定名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化工园区(化工集中区)名单
动力灾害矿井巷道顶板离层特征研究*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济宁三号煤矿采场顶板离层水对生产的影响
张掖市甘州区代表性观测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基于升降温全曲线的钢筋混凝土梁温度场分析